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塔身高约2米,塔刹残高49.5厘米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的骨灰分散保存在各地兴建的“窣堵坡”里,窣堵坡就悬坟。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我国,我国的建筑家在我国古代原有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墓塔的建筑形式,创造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新建筑——塔。我国古塔建筑多种多样,大体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类。实心塔是用砖石等材料砌出的实心体,不能攀登。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凭眺。我国古塔大部分属于后面这一类,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砖石混合式四种。从塔的建筑材料分为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铁塔等。塔的层数从一层到十五层,多是单数。我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塔全国现存大约三千座以上,七、八百年以上历史的有百余座。本期封底照片是原存山西省朔县崇福寺陀弥殿内的  相似文献   

2.
科举考试据说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出现的逸闻着实不少。  相似文献   

3.
庆元西洋殿     
西洋殿又称松源殿,座落在庆元县城以东五大堡乡西洋村。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原称吴判府庙,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重建后改用今名。西洋殿是祀奉香菇鼻祖吴三公的最大的一座菇神庙(吴三公原名吴三,邑庠吴十五公的第三个儿子。相传父子皆精通法术,曾被明神宗敕封为‘判府相公”,因发明人工栽培香菇技术被奉为菇神,并以“吴三公”尊之)。此殿颇具规模,依次有照墙、前门、前厅、戏台、月台、厢房。大殿,东山墙外还有观音堂,西山墙外原有附舍,今废。整座殿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白墙黑瓦与青山相映,显得庄…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古代史教材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有些古代的地名经常发生变换.例如现在的南京古代就有过“建业”、“建邺”、“建康”等多种名称。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在这里置建业县,三国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到建业。晋武帝太康三年改为建邺.那么“建邺”为什么又改成“建康”了呢?这是因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为了避“邺”字讳,于是把“建邺”改成了“建康”。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状元有多少?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起始于隋朝。状元又称状头,是数以万计举子的代表。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首创殿试,把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以后逐渐得以习用。中国科举史上第一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  相似文献   

6.
独峰书院(原名仙都草堂)座落在国家级风影名胜区缙云仙都初旸山南,月镜岩下,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与理学家朱熹留居仙都讲学有渊源关系。据史书记载,宋淳熙年间(公元1180—1186年),朱熹任台州提举,先后两次在仙都草堂(原址在独峰前,今石笋前村伏虎岩旁)讲学,当时生员众多,影响颇大。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扩建后,于明洪武年间毁于火。现存院屋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仿原样重建的,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落成,面积110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  相似文献   

7.
一管笔     
安庆城的迎江寺内有座振风塔,万里长江奔腾其下,自1570年建成以来,文人墨客时常登临望远,"一览众山小"。到了公元1896年,这座塔忽然被当地百姓喊作"陈家祖  相似文献   

8.
以理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划分理学的不同时期,并根据梁启超先生对“四期”的定义,可知理学启蒙期为贞观十七年(801年)到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全盛期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蜕分期当从弘治元年(1488年)为始点,以隆庆六年(1572年)为终点;衰落期处在明末,当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到明亡(1644年)截至。  相似文献   

9.
从许慎写作《说文》的全过程及许冲的上疏以及与贾逵,尹珍,高彪等的关系等诸方面,考证许慎的生卒年代,应该是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卒于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冬。  相似文献   

10.
塔的由来     
塔是佛教建筑的一种,起源于印度,梵语转译为率诸婆(萃渚波),或称作宝塔,也称作浮图、浮屠。它的本义是坟墓,是佛教收藏舍利(佛骨、佛牙和佛发)的地方。中国有塔之始大约在公元5世纪初。风格具有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台阁与印度率诸婆相结合的特色,一般塔上有金顶,檐有飞角,上挂风铃,每当风铃和鸣,铿铮之声不绝于耳。造型构思精巧,生动多姿。如公元5世纪时洛阳永宁寺塔、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塔,公元6世纪苏州报恩寺的白寺塔等。到了唐代,建筑风格有创新,造型各异,雄伟壮丽。有六角形、八角形、梭形、十二边形、圆形、十字…  相似文献   

11.
一危素(公元1303—1372年),字太朴,号云林,金溪人。他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元中后期。他少通《五经》,明初大儒宋濂说他“年十五即通《五经》大旨,据座为人师。①”至正元年(1341年)为经筵检讨,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官至参知...  相似文献   

12.
西湖(下)     
雷峰夕照雷峰塔地处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下,旧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是公元975年建造的,后人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故称为“雷峰塔”。夕阳西照时,塔影横空,气势迷人,“雷峰夕照”由此得名。雷峰塔初建时,可以登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怀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烧塔,塔上的木质建筑材料被毁,仅剩砖结构的赫(zhe)黄色塔身。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突然倒  相似文献   

13.
公元与纪元     
公元即公历纪元,也叫基督纪元,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纪年方法,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这年以前称公元前。始行于公元6世纪。纪元是历史上纪年的起算年代,中国有纪元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以后,历朝诸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学习》2004,(10):42-42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源于汉,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朝末年。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整理绵延存在了1300余年。  相似文献   

15.
李延沛、吴海林嫡《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简称《年表》)第192页“宗果(大慧、妙喜)”条生卒年皆误,兹辩正之。《年表》:宗果生于公元1084年(宋元丰7年甲子),卒于1158年(宋绍兴28年戊寅)。据此,则与宗果这位佛教界领袖生平事迹相差5年。根据诸家《大慧禅师年谱》,宗果当生于公元1089年(北宋元祜4年已已),卒于公元1163年(南宋隆兴元年癸未)。  相似文献   

16.
林风  陈睿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16-20,24
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列举大量事实论证冼夫人时代高凉的社会性质。文章认为,东汉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岭南进入封建社会;南朝初期刘宋时代(公元420-479年),高凉进入封建社会。因此,冼夫人时代的高凉已经是封建社会,但还存在奴隶社会的残余。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1,(11):F0002-F0002
千佛铁塔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之北杜镇。建于大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纯铁铸成平面方形,十层,高33米,边宽3米,层层有窗,门南向,空中有梯可攀登。四角柱有铁铸金刚力士像,各层环周铸铁佛多尊,故名“千佛铁塔”。直到今天塔身保存完好,此塔为中国现存铁塔中最高的一座l  相似文献   

18.
北京名胜古迹考略──北京古塔之十四侯伟,汪建民万佛堂花塔及密檐式塔房山区西北的河北乡万佛堂村,在云山的南麓,原有一座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古寺,名为“龙泉寺”。这座古寺在唐代大历年间改称为“大历禅寺”。古寺历经千余年,现在,只保留着一座明代万历年间重修...  相似文献   

19.
一《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他编写《说文》始自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一○○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他于病中遣其子许冲进上,前后共二十多年。我国语言学史上的这部不朽的名著,是作者花费了半生心血才写成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史学界对西汉史分期尚无一致意见,存在混乱状况;主要表现有三:1.将新朝史混入西汉史;2.“汉初”包含的年代太长;3.有些著作中对西汉史分期自身存在着混乱。这种混乱状况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西汉史。本文根据对西汉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综合考察,建议将西汉史分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一)西汉前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41年),是西汉帝国建立与巩固,社会、经济、文化恢复发展时期。第一阶段,高祖元年至高后八年,是西汉建立,奠定发展基础阶段;第二阶段,文帝前元年至景帝后三年,是西汉统治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阶段。(二)西汉中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49年),是西汉帝国强盛、繁荣时期。第一阶段,武帝建元元年至后元二年,是西汉帝国发展至鼎盛阶段;第二阶段,昭帝始元元年至宣帝黄龙元年是西汉帝国继续发展阶段。(三)西汉后期(公元前48年至公元8年),是西汉帝国衰亡时期。第一阶段,汉元帝初元元年至竟宁元年,是西汉帝国转向衰落阶段;第二阶段,成帝建始元年至孺子婴初始元年,是西汉帝国败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