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波 《文教资料》2014,(22):5-6
《史记》中老子出关的故事引发了中外作家的创作热情。郭沫若借助历史榜样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柱下史入关》中,老子在沙漠中布道失败与老子自己的反思是小说中极为精彩的情节,反映郭沫若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时给那些找不到人生出路的知识分子以精神鼓舞。郭沫若借“老子入关”给自己的漂泊之路赋予了新的意义:漂泊不意味着逃避和沉沦,在漂泊路上仍然可以寻求真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余 《文教资料》2013,(35):106-108
随着“非虚构小说”在国内兴起,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也受到关注.本文结合乔叶作品,探析了非虚构小说的文类特征:真实的叙事题材和小说叙事技巧.强调了此类创作关注现实描写现实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3.
美色不同面悲音不共声──读鲁迅《出关》和郭沫若《柱下史入关》两篇历史小说断想刘翠莲,司瑞昌鲁迅的《出关》和郭沫若的《柱下史入关》都是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的生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由于鲁迅和郭沫若对老子各有自己的理解,同时它们也各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4.
小说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主题。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他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一种是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来衬托、表现…  相似文献   

5.
伊恩·麦克尤恩在其著名小说《赎罪》中使用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技巧,展现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作家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指涉,凸显小说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小说创作过程的自我揭露,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元小说技巧的应用赋予了小说更丰富的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虚构问题是中国小说理论的重要范畴。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评点 ,指出艺术虚构是小说文体自觉的重要标志 ;在强调艺术虚构之重要的同时 ,又辨析了艺术与现实基础的关系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说艺术虚构观。  相似文献   

7.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余华的小说从来都不回避现实,他常常以夸张、荒诞的方式展开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从《兄弟》到《第七天》,作家游走在虚构和现实之间,逐步寻求从表现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在《第七天》中,通过对现实的想象性重建、艺术荒诞和真实荒诞的二重奏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现实与虚构交叉景观,实现了以虚构抵达现实,具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9.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3):54-62
存在抑或虚无,不只是一个哲学问题,在《1Q84》中,它还变成了一个文学问题。《空气蛹》与《1Q84》之间的联系,展现的不只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它还标明了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界限。在小说中,村上春树通过对"爱"的宣扬,揭示了解决现实矛盾的途径;通过虚构,揭示了与现实的行为世界不同的另一个隐秘的内省世界,使得现实的行为世界与隐秘的内省世界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日常性含义与内在性含义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的“道”思维及其美的内涵刘彦生《老子》与《庄子》、《周易》并称为中国古代著述的“三玄”。《老子》玄就玄在其理论核心“道”的含浑性。因为《老子》通篇论“道”,却没有给“道”一个明确的界定。“道可道,非常道。”①故而老子提出用直觉体悟去把握“道”。...  相似文献   

12.
肖献军《湘妃怨》,团结出版社2014年出版. 对于历史小说的写作与阅读,我总是持敬畏的态度.由于描写对象是历史上或多或少留有痕迹的人物,心理上难免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正史所述的那些事迹和人物评价已经成为固有,在小说中加入自己的创造力虚构描写,要获得读者的认同真的非常之难.尤其是那些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将其逸闻轶事改写成小说那就更难了,因为虚构的小说情节与留存的历史史料难免有冲突.这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精心贴切的“虚构”了.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骑桶者》描写了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这篇小说颇具神秘荒诞色彩,用精炼的笔墨、精巧的构思,通过真实和虚构、沉重和诙谐的完美结合,把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了读者,也把自己的内心展现给了读者。  相似文献   

14.
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中,老子与王弼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相互交织的。王弼在对于《老子》进行注释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加诸《老子》原著之上。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魏晋玄学家王弼的核心思想是"无"。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在王弼的注释中也有所体现,王弼的核心思想"无"在《老子》原著中也有所暗示。但是王弼是从"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道",老子是从"道"的角度论述后来魏晋玄学加以发挥的"无"。这种通过解释前人著作阐发自己思想的哲学方法,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相似文献   

15.
刘屹 《家教指南》2001,(4):138-144
在质疑《变化经》"汉末成书说"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根据南北朝末和唐宋道书,试着将敦煌本卷首残缺部分补齐.然后重点从经中老子具有绝对之先的地位和老子平王时出关说展开讨论,提出《变化经》应该成书于南北朝末至隋代,而非汉末成书.  相似文献   

16.
《雾都孤儿》作为一本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描写的是社会的现实与险恶,这本小说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揭露社会现状,通过妙趣横生的语言以及细致的细节描写使得此书给人的印象深刻,而狄更斯也以自己极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17.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之体"和"道之用"两部分组成。作为"道之体"是要阐明形而上的"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而"道之用",则是老子立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如何在形而下的世界体道、践道,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理想。《老子》视界中的老子,既是一个体道者,又是一个传道者,同时也是一个困惑者。这种困惑是由其学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姚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3):131-132
《五号屠场》是冯尼古特具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的反战小说。小说通过采用拼贴,跳跃的时空观,现实与虚构交替等多重元小说叙事技巧来实现反战的宏大叙事,同时实现了多重叙事话语之间的"对话"效应,开创了虚构文本和现实之间的"张力"。文本的多重终极意义也在"对话"效应和"张力"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洛丽塔》中,虚构的作者亨伯特为自己臆想了白马王子、父亲和艺术家等身份,借以转移读者的视线,并证明自己与洛丽塔关系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也可以视为一个人通过多重身份的转换,并最终幻想破灭,落入现实的悲剧性的自我构建过程。而这正是亨伯特身上的人性所在,更是读者对他倍感同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