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华 《历史学习》2001,(11):26-26
不少人认为蒲安臣使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其实不然,在此之前,1866年清政府曾派斌椿使团随赫德出访欧洲。  相似文献   

2.
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副校长如何工作,应当引起重视。本文就副校长的协理,协助,协调三个作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协理作用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在校级领导班子中,副校长既没有校长的决策、指挥权;也不能象党支部书记那样起监督、保证作用。表面看来副校长好象没有任何作用,成了多余的人。其实不然。虽说副校长是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但是,副校长是校级领导,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是副校长的职责。因此,副校长所起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协理作用。  相似文献   

3.
威妥玛(T.F.Wade)是晚清英国驻华公使,是近代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本文以郭嵩焘使团出使英国为例,论述这位殖民者在英国侵华过程中所起的恶劣作用及其殖民心态。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虽被打开,但清政府对外界知之甚少,尤其是对国际外交知识一无所知,出于对礼节、经费、出使人员等问题的考虑,清政府在正式派遣驻外使团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定,只是在1866年派斌椿随赫德(Robert Hart)游历欧洲,1868—1870年派志刚等人随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出访欧美和1870—1871年派崇厚使团出使法国等三次临时性遣使。三次遣使后,清政府高层逐渐认识到遣使驻外的重要性。而  相似文献   

4.
马戛尔尼使团是鸦片战争前西方访华使团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个。本分析了马戛尔尼使团的使命及失败的原因。认为使团的目的在于解决中英之间不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并兼有某种殖民因素。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英两国化背景与政治观念的不同,在于封建制度的封闭性、腐朽性及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5.
《钢和泰藏卷》地名研究评述牛汝辰敦煌所出《钢和泰藏卷》,正面是汉文佛经,背面则是藏文与和阗文文书,皆为于阗派往沙州曹氏使臣们所写,对我国西北史地、交通与民族的研究具有极重要之价值。使团有两个吐蕃贵族而供职于阗者,其中Rgyasam并为使团首领,藏文文...  相似文献   

6.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胜利只是一个剥削制度灭亡之前的回光反照;探春协理荣国府的失败是一个新制度诞生前所遇到的黎明前的黑暗。任何专制制度都是与进步的改革不相容。  相似文献   

7.
1689年9月7日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距今整整三百周年了。这个条约是中国与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而订立的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条约的各项内容基本上是平等的,它对中俄双方都有好处。中国出席这次谈判签约的使团首席代表是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使团第二名代表是都统、国舅佟国纲。使团成员有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都统郎坦和班  相似文献   

8.
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王开玺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抵华。从此,封闭的中华帝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外关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同外国使团曾就其谒见...  相似文献   

9.
在宋与高丽聘使往来的过程中,使团人员往往利用其便利的官方身份从事多种形式的交易活动,这就是官方往来中的附带贸易。附带贸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私觌贸易,即宋朝使团人员与高丽国王或官员非正式会面时,进行的物品交换;或者是高丽使团人员与宋朝官员私面时,进行的物品交换。第二种和第三种形式则是使团人员按照官方旨意交换所需物资的公贸易和以私物进行交易的私贸易。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中叶,俄国政府派遣巴伊科夫使团访华,巴伊科夫使团来华后,由于双方国情的隔膜与差异,中俄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外交礼仪之争。这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主要围绕国书与礼物以何种方式呈送、俄使觐见清帝是否应行跪拜之礼等焦点而进行,此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的发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乾隆政府热情地接待了它,但通过救谕有理有节地婉拒了使团在商贸和政治上的不合宜请求,主要是维护了清王朝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荚两国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反映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押伴官是朝廷派遣的将来华的朝贡使团从入境地点护送到京城的人员,属于临时差遣性质。押伴官的职责主要有三种,即引接贡使入京、防范使者和上报情况。押伴官基本上为七品至九品之间的低级官吏,主要以中央官员为主,人数一般由一人到三人不等。押伴官在中央以宦官、閤门祗侯和承务郎以上官员为代表,在地方以各路管库等人为代表。护送朝贡使团出境的送伴官由原押伴官担任。宋朝还制定了针对押伴官的奖惩措施。门合  相似文献   

13.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在热河行宫晋见了乾隆皇帝.这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早在英政府筹备使团访华时,就对文化交往有所准备和安排,认为这是实现使团目标——与中国建立正式关系,打开中国大门,垄断对华贸易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英政府在给马戛尔尼规定的使命中有两个与文化有关.其一,要他们在访华期间尽可能搜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报;其二,要采取各种方法使中国人对英国人的能力和可靠性留下深刻印象,以扩大交往,促进商业.为实现上述使命,英国务大臣邓达斯还向马戛尔尼发出了具体指示,精选“贡品”和随行人员.英国政府试图通过使团的活动,展示英国先进的科技水平,博得清朝的好感和信任,促进正式国家关系的建立和占领中国的市场.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第二个外交使团,不少人认为是1868—1870年间出访的蒲安臣使团,其实不然。1866年清政府曾派出斌椿使团访问欧洲各国。 1866年2月恭亲王奕訢上奏朝廷,乞派使团出访。其理由是,“查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因此亟需”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恭亲王此时上奏的另一个原因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要  相似文献   

15.
《集宁师专学报》2017,(4):66-70
彼得真正掌权后不久就有了向欧洲派遣大使团的想法,于是在1697年3月12日派遣使团从俄国出发,开始了18个月的欧洲之旅。这不仅仅是一次国际间的互动,更是一种带有多重目的的外交活动,或者可以说是一次为了俄国利益而进行的联合欧洲国家的军事结盟外交活动。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有两个重要的亮点,一是沙皇化名普通随从跟随使团出访欧洲国家,二是俄国原定的出使使命中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俄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取名迪克西使团的美军观察组,在包瑞德上校率领下先后二机抵达延安访问,成为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建立正式关系和军事合作的标志。使团在延安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期间,双方进行了友好的军事合作,同时在政治上进行了试探性的合作,为11月7日赫尔到延安之行促进国共和谈铺平道路。迪克西使团在促进中共与美国的合作关系方面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也随着赫尔利态度突变和包瑞德被免职而逐渐冷淡下来,直到1949年美国与中共关系急剧恶化。但迪克西使团抵达延安这一事件反映了一九四四年的美国、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在有关中西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汉语著述中,18世纪末的马嘎尔尼使团已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以及接下来的争执都是中英民族文化差异的产物,这种差异最终表现为现代民族与封建民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赞同前辈学者提出的杏雨书屋藏敦煌文书羽032-1《驿程记》是大中五年张议潭使团前往京城长安的行程记录的观点,并补充了几点论据。随后主要据《驿程记》探讨了有关该次入奏活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认为该使团到朝时间和归义军正式设立时间可分别确定为大中五年十月、十一月,对近年有学者提出的P.3750书状中的入奏押衙王敬翼属张议潭使团的说法则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中西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汉语著述中,18世纪末的马嘎尔尼使团已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以及接下来的争执都是中英民族文化差异的产物,这种差异最终表现为现代民族与封建民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贫困令人触目惊心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国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