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刿论战》(初语六册)有一段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关于句中“必以情”之“情”的释义,现代各家注本颇多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二、冯其庸《历代文选》注:“情,情理。”三、郑天挺《左传选》注:“情,诚心。”四、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第5期引《周礼·小宰》郑玄注,释“情”为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是一篇血泪写成的遗书,又是一份革命志士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宣言书。这用血泪写成的文字,就是今天读起来还令人感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对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怎样立大志、创大业,是大有启迪的。教学中,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目的。本文虽是文言,但畅晓易懂,对高一年级学生,应以自学为主,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一)关于“卿卿”。典见《世说新语·惑(?)》:“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从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这里的“卿卿”原为动宾结构,后人将二字连用作为夫妻间的爱称。 (二)关于“太上之忘情”。“忘情”之说初见《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视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又宋欧阳惨《祭石曼卿文》中有“有愧夫太上之忘情”之句。本文第四段中有“钟情如我辈者”一语,也就是从“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变化而来。“钟情”指感情专注。 (三)关于“独善其身”。语本出于《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的“独善其身”是借用,作只顾自己解。 (四)关于“一恸”。恸(tòng):悲哀之  相似文献   

3.
(一) 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1981年3月版的高级中学课本第二册P·280注云:"〔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就是没有感情的意思".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明典故而随文释义的臆想之说.所谓"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不知根据何在.据我们查考,则"古人"只有"圣人忘情"之说,而无"太上忘情"之说.现将我们所考查陈列于下.  相似文献   

4.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5.
一、道德教育:去伪名与求真人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名”和“实”相分,主次分明。“名”是对“实”的陈述。“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人间世》),这里的“实”指实利,与上句中的“实”不同。圣人也不能跳出“名实”的拘囿,遑论凡夫俗子。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文言虚词“虽”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二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学生对这两种用法不易分清。如何区分呢?先请看一组句子: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3.刘豫州虽败于长坂……——《赤壁之战》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5.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6.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第1、3、5句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第2、4、6句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是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词,只有译为“虽然”才能切合语境。再如“故余虽愚,率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愚”是宋濂对马生自谦,当然要译为“虽然”了。表述对象为他人,表示对他人的赞美与歌颂的,取“即使”意。如第2句,此句是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美和歌颂。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不能察”是对曹刿的高度评价与赞美“,虽”当译为“即使”。区分依据之二:事实存在与否。表示事实,或事实已经发生的取“虽然”意。如第3句,刘豫州长坂之败已经发生了,当然应译为“虽然”了。再如...  相似文献   

8.
屈子为文,十分注重文情,这不仅有理论,而且进行了伟大的实践,其《离骚》,可谓奇文郁起。一在《离骚》产生之前,系统论述文与情及其相互关系的,首推孔子。《周易·系辞上》:“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此为解释卦象和卦爻辞而言,即指圣人立卦象以表现意念,设卦爻辞以表现情之真伪。这实际上是讲形象和概念、文和情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评价《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句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发愤著书”、“发于情、肆于心”是其核心所在。《离骚》之情对《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情感本是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寓情于史,将历史的真情、历史的过程与自己的人生体验恰到好处地融汇为一部伟大的史著。  相似文献   

10.
读罢“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写的《师说》,获益匪浅。但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说,我却颇不以为然。试问,圣人高于众人,这到底是客观的事实,还是韩愈老夫子的谬见?这实在是很值得一议的。如若将圣人孔子与躬耕陇亩的农夫相比,你能一言以蔽之曰:“圣人孔子比普通的农夫知道的东西要多吗?”显然不能。自然,谈“四书”论“五经”,孔子可以侃侃而谈;若说到耕田地种桑麻,那侃侃而谈的又该是谁?这不,《论语·子路第十三》讲到“樊迟请学稼”之事,子曰:“吾不如老农。”樊迟“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常言道:“十年易考文武举,…  相似文献   

11.
梁肖统编《文选》,第一次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分出“情赋”来,列入“赋癸”,即今本《文选》第十九卷。这些赋与一般抒情赋的不同之点,是里面描写了男女恋情。因此,李善在“情”字下注云:“《易》曰:利贞者,性情也。性者,本质也;情者,外染也,色之别名,事于最末,故居于癸。”依照李善的看法,肖统虽然在古代辞赋中看出了“情赋”的存在,但却认为赋男女之情,究竟是末事,不能与《京都赋》等列在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是全文的过渡句,引出下文官场失意者登楼而观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一句,教材注释为“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注释语气比较轻缓,又不很肯定,几乎没有情感,只是客观的推测,既不能体现屈原的忧愤之情,又不能表达作者司马迁借此寄寓的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连劭明先生则将“盖”解说为“完全”,我认为这种注释更恰当。原因有三:一是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看出屈原作《离骚》确因“疾”而生“忧愁幽思”。二是屈原处境艰难,志不得伸。他“正道直行,竭…  相似文献   

14.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开头,《教参》说“用了两个反问句,且衬以两句相答”。这前一句讲对了,但后一句却是错的。一、三两个反诘句,是用疑问代词“怎”加否定副词“不”,表示肯定语气,说明思念之必然。故反问是不必回答的。《教参》所说的“两句相答”,实际是诗人以呼唤和拟人手法写情的抒情句。  相似文献   

15.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蟗》文中“故人重之”一句,《教学参考书》里译为:“旧时相识者也很敬重他们。”此译句不确。“故人”不是一个词,不能释作“旧时相识者”。它是两个词,应解作“所以人们”;“重”不是“敬重”,而是“看重”;“之”不是“他仃”,而是“它  相似文献   

17.
读过西晋文学家李密《陈情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人都会被文章中体现的至孝之情所深深打动。宋代学者赵与时就曾在《宾退录》中说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尽孝的心愿。那么,“乌鸟私情”当作何理解呢?这其实是李密以小乌鸦反哺老乌鸦的故事形象地来表达自己尽孝祖母的真挚之情。其实,早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鸟的说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乌:孝鸟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而南…  相似文献   

18.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19.
新近教高中第三册《语文》《五蠹》篇,备课之中,发现课本注释及人教社“教参”很多疑点。现草列四疑,求教于语文界同仁。“修古”疑课文第一段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句。对于“期修古”,注释曰:“期,希求。修,远。修古,远古。”这样解释,翻译起来,就得凭添几个中心词进去,才能使意义明确:“所以,圣人不要求(学习)远古的  相似文献   

20.
一、“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编者注云:“句画出所讲说人物的性格感情。”这里把“句”字释为“句画”,“性情”乃指所讲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愚谓“句”通“钩”,是勾摄、勾致、吸引、引诱之意。《鬼谷子·飞箝》:“引鉤箝之辞。”注云:“谓诱致其情。”“性情”非指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性格感情,而是台下听众的感情。“句性情”是说柳敬亭说书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紧紧抓住听众的情绪。观下文“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益信当作如是解,方能前后一致,且合乎评书艺术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