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陆世雄 《考试周刊》2009,(35):23-24
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自1930年发表以来.便成为文学批评者竞相讨论的对象,而其中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女主人公爱米丽的悲剧命运。有的学者认为,爱米丽杀死恋人是因为对方的薄情令她由爱生恨。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爱米丽的悲剧是由南方盛行的父权社会和传统妇道观所致。本文认为。爱米丽悲剧的成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是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内因则是爱米丽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布兰奇与爱米丽分别是<欲望号街车>与<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主人公.二者都是在美国没落的南方种植园文化下长大的"南方淑女".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南方旧传统中形成.当面临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文化的冲击时,她们无所适从,最终成为南方旧传统的牺牲品.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威廉斯笔下的<欲望号街车>的布兰奇与福克纳笔下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爱米丽-这两位南方女性形象,并试探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以及造成其悲惨命运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描绘了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被北方工业丈明所取代的这一丈化观念转型期,爱米丽作为一个南方价值观念代言人的贵族小姐,采取了完全拒绝新观念的态度,在离群索居中度过了孤独凄惨的一生,最终沦为了南方旧道德的殉葬品。本丈结合同样处于两种价值观念交替时成为牺牲品的安提戈涅和哈姆莱特,来探悉爱米丽小姐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4.
再谈<<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答刘新民先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叙述者是旧传统的代盲人,他为镇上人推卸造成爱米丽的悲剧的责任。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不是新旧的冲突而是以清教思想为核心的旧传统造成的。福克纳对待传统与变革的态度复杂而矛盾,他既批判了南方清教传统,也对一些传统美德的沦丧感到遗憾,同时他对工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也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爱米丽,通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析探究了导致爱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因素。爱米丽的人生是悲苦而凄凉的,其中三个因素影响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一是爱米丽所处的家族父权和家长制对她的性格的影响,二是爱米丽所处时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她的思想的禁锢,三是爱米丽自身畸形的爱情观促使她最终会有这样的一种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这个故事是爱米丽小姐的悲剧,也是一个美国南方没落贵族抱残守缺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也是以爱米丽小姐为代表的整个南方旧社会的轰然倒塌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本文从家庭、社会和个人性格三个方面分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旨在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南方妇女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8.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该小说女主人公爱米丽彷徨在南方旧传统和北方新文化之间,逐渐迷失了自我。为了找寻自我,爱米丽试图摆脱"他者"的身份,冲破传统文化、权力和制度的规训,却以失败而告终,最终成为社会更新换代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曹慧慧  周梅 《文教资料》2010,(21):20-2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爱米丽怪异、暴戾的行为与当时美国南方文化传统、历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南方传统的象征,爱米丽身上背负着南方人往昔荣耀的深深眷恋,因此她无法挣脱旧南方道德规范体制的约束和制约,而她的人生悲剧也正是在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被众人一步一步地塑造而成的。文章旨在从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出发,立足当时大的社会背景,通过主人公和各个人物矛盾冲突之来揭示出爱米丽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主人公爱米丽应被作为独立的悲剧人物来看待,而不仅是时代、传统及社会制度的被动牺牲品。在这一形象身上,福克纳寄托了他深厚的悲悯情怀,并赋之以深刻的内涵,他通过爱米丽的一生,揭示了"人"生存的困境以及颂扬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表明了福克纳对人类前途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情系荒原,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精神王国,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浪游之地,心灵托付之所和欲望宣泄之乡。他的创作动因在于既关注对南方人们精神荒原的描绘,也着眼于挖掘这个荒原世界对自己、对人生的美学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几乎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经历了一个被不断解读、不断阐释的过程。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不例外。以西方的阐释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作品主题意义的多种阐释,发现该小说的主题意义并非仅仅停留在揭示南方社会及其传统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福克纳对南方精神中人性化一面的赞誉,借以为当时南方人的精神荒野注入活力,重建一个崭新的美好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William Faulkner, the Nobel Prize winner for literature in 1950,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writers. In "A Rose for Emily", he boldly uses the symbolism writing technique. Emily’s tragedy reveals th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social concepts and values. With the help of symbolism, William Faulkner thoroughly and deeply portrays the southern American’s spiritual crisis during the historic reform in terms of artistic writing style and unique thoughts.  相似文献   

14.
《我弥留之际》是威廉.福克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评论家们一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它。该故事首先是一部家庭小说。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透过文化研究和女性主义等视角研究本得伦家庭的解体,得出亲人之间相互孤立、家庭中心的缺失和家庭成员的精神危机是本得仑家庭解体的根源。通过本得伦家,福克纳旨在反映普遍的人类关系并探讨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类的普遍危机。  相似文献   

15.
精神反叛与灵魂拯救--王小波创作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作家王小波及其作品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旨在揭示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的虚无的文化虚荣心和面对现实的畸形承受能力。王小波作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人格上的精神反叛以及由精神反叛的初衷引发的灵魂拯救,从而在精神反叛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二是从当前文坛文本肆无忌惮的性描写与传统士大夫文化对“性”躲躲闪闪的道貌崖然的尴尬对抗中,揭示其“性学”的真实内涵,指明灵魂拯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列夫·托尔斯泰在50岁那年发生了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此次精神危机也使他获得了精神的“重生”。他对精神生命的强烈追求,在小说《复活》的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的过程中得到了再现和阐释。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与杰弗生镇就像是他自己手中的一块魔方,虽然他想呈现出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一面,可是又无法屏蔽人性中邪恶的凸现,福克纳试图在自己的创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即通过批判美国南方社会中的神话过去、种族压迫、禁锢人性的妇道观和清教主义等种种弊端,唤醒人们的良知。福克纳始终相信爱的暖流一定会打破恨的寒冰,美国南方这片情感的孤寂荒原终将蜕变为能够诠释人类美好愿望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8.
《鸡尾酒会》是T·S·艾略特创作于1949年的著名戏剧,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该剧通过平民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观众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困境,艾略特为剧中人物提供了接受现实与宗教殉道的救赎道路。文章试图分析该剧中精神荒原的荒诞对白、道具象征等表现手法及深层原因,并探讨这两条救赎之路的非现实性,旨在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精神资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已经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体。物质的贫困造成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理想和价值观的迷失,导致"精神贫困"。笔者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现象及成因的分析,力图找到一条"精神资助"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解决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城"之论     
尽管各个作家们笔下的"城"的客体意象及其象征和隐喻特征不同,但对"城"的情结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源自于共同的"民俗意象原型".从理想之城、现实的苍凉之城,到生存困境之城,再到人类的精神之荒原,都遵循着这样一个循环圈;渴望入城-不满现实之城--追求理想之城--终归被迫出城.这构成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百年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