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寨山型铜鼓是滇系青铜器的典型器物,自20世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通过收集整理有关滇池地区石寨山型铜鼓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学术界目前在该型铜鼓族属、分式、社会功能以及纹饰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后期滇国墓葬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彝族铜鼓礼俗与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与稻作有密切关系,铜鼓源于铜釜,是一种日常饮具,由炊具联想到粮食,进而演化为祭祀与稻作有关的自然神祗的礼器,成为祈求丰产的人神媒介,彝族的稻作祭祀离不开铜鼓,古代彝族先民的稻作祭祀,如晋宁石寨山铜鼓贮贝器祭祀图案,籍见出行图等图像,反映的是以稻作祭祀为主题的“春祈”“播种”,“孕育”及秋报,祈年等,至今滇桂交界的彝族仍保留着围绕稻作生产各个环节的春节,开年节,补年节,忌欢节,庆丰节等铜鼓祭礼,铜鼓面上的太阳,云、雷、蛙,竞液,游戏等纹饰,均与稻作生产中的祈雨和祈水关联,把铜陵分公母和成对埋藏,把铜鼓放在粮堆上等习俗,亦是卜鼓祈年的稻作农业意识。  相似文献   

3.
“太阳神鸟”金徽可以看成古蜀文化的载体。徽记上绕日飞行的鸟类,是鹭类的鸀(王鳥)(烛玉),一种群集性的水禽。由于鹭与鼓自古就联系紧密,西南民族习用的铜鼓,常有鹭纹存在。金徽与铜鼓之间以鹭为桥梁,金徽图案便移用到铜鼓上,使铜鼓图纹与金徽有惊人相似性。如此,便可将铜鼓用作解读金徽内涵的敲门砖。于是看出,金徽说明了负阴抱阳的圜道;动水对炎火的制约;从而引申出预防灾患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从彝族对火的崇拜以及火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来阐述相关的火镰纹、太阳纹及铜鼓纹的类型,在火图纹的类型、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上探讨了彝族服饰火纹样的民族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古滇王国和滇文化日益受到国际文化界的推赞。建国后以云南普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滇文化墓地逐一被发现,并考古发掘出两千多年前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都可与中原商周青铜文化相媲美。同属青铜文化,滇国和商周王朝在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上,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在青铜器型制和精神象征意义上,却出现较大差别。滇国礼器在于铜鼓和储贝器,而商周朝在于鼎。青铜礼器选取上的相异性,也反映出滇与商周王朝权利体系分配的不同,在生产方式与民族风情上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区别。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对同持青铜礼器的不同王国文化差异做出浅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6.
环北部湾地区曾是古代越族人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而海南岛正处于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中国大陆文化向东南亚海域延伸的咽喉要冲.海南岛历来被看做古代铜鼓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尽管与大陆相邻的地区(环北部湾地带)相比,海南铜鼓的发现和出土在绝对数量并不占优势,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中外的学者都十分重视这一区域铜鼓的分布和发现情况.文章将海南地区铜鼓的发现情况以及近年来出土的材料整理出来,以期裨益于相关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1982年11期刊登的《壮族历史简介》一文中谈到:"驰名中外的铜鼓,是壮族古代文化的瑰宝."铜鼓的制造技术与中原青铜文化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想就此问题介绍一些简单情况,供同志们参考.中国南方古代铜鼓其花纹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铜鼓造型庄重古朴.如果细心观察又会发现鼓体上有诸多疤痕.这些疤痕乃是铜鼓铸造技术的一个重要遗迹.透过这些疤痕以及其它一些细微的遗迹现象,我们不仅探知了铜鼓铸造的基本过程,解开了古代铸鼓"其法绝秘"的千古之谜;而且进一步窥测出铜鼓铸造技术与中原青铜技术的渊源关系.凡有这种疤痕的铜鼓铸造技术,称为"夹垫铸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我国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云南是我国铜鼓发现较多、分布较广的地区,文献中屡见出土铜鼓的记载,如《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了乾隆、嘉庆、道光年问和民国时期出土铜鼓的情况,其中有现藏云南省博物馆的著名的广南铜鼓。云南一些府、州、县志,以及近人袁嘉谷在《滇绎》中也记载了出土的铜鼓。然而,这些铜鼓都是时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铜鼓之乡,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也是现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而在贵州荔波瑶山白裤瑶族的两千多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在白裤瑶的民族文化里,铜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族,绣球、壮锦、蕉叶、吊脚楼、蛙纹铜鼓、花山岩画、龙脊梯田等都是典型的壮民族元素。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体育中心、广西区人大会堂,作为南宁的地标建筑,在外观设计中不仅运用了现代手法,更是巧妙的融合了壮民族元素,成为既具现代风格又有民族魅力的经典建筑。  相似文献   

12.
黎家君 《教师》2022,(13):60-62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众多民族的古代文化瑰宝,它不仅可作为乐器、神器及礼器,还是财富的象征。而铜鼓纹饰是铜鼓上装饰花纹的总称。在小学美术高年段课堂中,融入铜鼓纹饰图案的教学,让传统纹饰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相结合,既可以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将纹饰图案进行创新应用,既符合广大学生对时代元素的追求,又不破坏原始图案表达的最初本意,进而为传承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的措施及方法。文章以弘扬核心传统文化为主要思想,对部分铜鼓纹饰进行创新,并尝试将其运用于铜鼓鼓面的制作中,寻求与之相符的当代文化载体,让优秀的铜鼓文化之花盛开在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铜鼓,数量很大,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外收藏达一千四百件之多。这种铜鼓自春秋时期产生以来,绵延二千余年,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四川诸省,为各族人民爱好和使用。它全为铜铸,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侧有四耳,通体皆饰有花纹,造型与中原地区的铜鼓迥然不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它与中原  相似文献   

14.
铜鼓文化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生动地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但在经济社会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铜鼓文化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铜鼓文化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以东兰铜鼓文化保护为例,介绍了政府、非营利组织、专家学者、民间力量在东兰铜鼓文化保护中的积极举措,提出了目前政府主导下的铜鼓文化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铜鼓文化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夜郎故国——彝族英雄史诗的圣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彝族的英雄史诗都产生于贵州这片夜郎故国的土地上。《铜鼓王》中有用铜鼓作为葬具埋葬彝族古代首领的记载,这在其它彝族经籍《禳占星解经》等中的记载相符,并且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考古发现的"铜鼓套头葬"式相互印证了夜郎与彝族先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铜鼓是红水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东兰县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的铜鼓分布最为密集、出土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本篇文章主要阐述,笔者深入河池东兰县,对铜鼓的历史渊源、"铜鼓之乡"、铜鼓的作用、铜鼓的音乐、铜鼓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7.
彝族的英雄史诗都产生于贵州这片夜郎故国的土地上。《铜鼓王》中有用铜鼓作为葬具埋葬彝族古代首领的记载,这在其它彝族经籍《禳占星解经》等中的记载相符,并且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考古发现的“铜鼓套头葬”式相互印证了夜郎与彝族先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堡苗族的铜鼓习俗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活态的形式,在中堡苗族社群中铜鼓必须与木鼓搭配使用,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仪式单元。铜鼓与木鼓作为沟通祖先和神灵的神器被主要运用于周期性的农业岁时节日和作为人生礼仪的"葬礼"中。铜鼓在岁时节日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增殖、丰产的愿望,在葬礼中使用铜鼓则主要是为了隔断死者灵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实现人们阴安阳乐、回归正常生活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古代环北部湾地区先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铜鼓文化,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特征.铜鼓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该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对铜鼓民族身份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环北部湾地区铜鼓文化的族属问题,主要是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铜鼓的记载非常丰富,他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及其有关的风俗民情.粤西北流型铜鼓生产于西汉末期,约隋唐时期停止铸造,是铜鼓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透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出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来龙去脉,大致分布范围,使用铜鼓民族的经济文化面貌等.铜鼓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具有突出的音乐性能,从古代到现代,铜鼓的演奏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铜鼓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