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轼晚年被贬至海南儋州,面对困难的生活环境,苏轼并没有在消极思想中沉寂太久,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处世思想与生活哲学,形成了自己生活方式。文章从苏轼儋州时期的散文入手,以表现出苏轼晚年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念以及追慕雅士风范的情志。  相似文献   

2.
张耒作为苏轼的学生,一生时苏轼都深怀敬意.他的才华,也得到了苏轼的赏识.张耒的文学创作思想受苏轼的影响极深.正是在苏轼的影响下,张磊才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文学特色,并在北宋文坛上享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诗词创作扎根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可以看成是自传式的创作,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佛禅智慧融入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生活体悟。苏轼通过攫取佛禅智慧的内在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苏轼之所以超然于生命的困境之上,主要得益于佛禅智慧的馈赠,并因此成就其为后世士人文化身份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回顾近千年来苏轼学术史的发展,在苏轼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也形成了不少研究苏轼的有效方法。我们今天研究苏轼,应该总结苏轼自己是怎样治学和创作的,用苏轼采用的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来反观苏轼,似乎也是一种富于启迪性的借鉴。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观察和评价人物的方法以及“厚积薄发”研究法,都对我们深入苏轼研究、提升研究水平,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的文学创作心态,并进而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民本思想为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超越苦难     
在我们学生眼中.高中生活是种困境,如何走出网境,或许可以借鉴苏轼的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几次大起大落。苏轼总结自己一生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的文学创作心态,并进而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民本思想为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原名苏轼,那为什么又叫“苏东坡”呢?故事是这样的: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王安石以“用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抓进乌台审问,世称“乌台诗案”。多亏宋朝开国皇帝规定,宋朝不许杀文人,才得以免死。但死罪免除了,罪还是要治的,于是,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负责统领黄州这个地方的军队)。到黄州后,苏轼住在黄州城外一个叫东坡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又很清静,苏轼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苏轼就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坡  相似文献   

10.
苏轼推重蔡襄书法为“当朝第一”并不是为了维护恩师。苏轼经过广泛的比较,认为在宋初书坛无人可与蔡襄抗衡。苏轼本人有意自屈,亦未标榜自己。黄庭坚、米芾由于书法晚年乃善,苏轼没法对二人书法作出新的评价,对书坛格局给出新的排序。苏轼推重蔡襄书法还与蔡襄人品及二人书学主张的某些方面的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宋元"讲史"中融入诗词韵语对于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影响较大。它开创了后世长篇白话小说卷首卷尾设诗的形式;"说话"艺人用诗词韵语进行细节描写来增强小说艺术表现力,这对于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其通过诗词韵语说理议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以丰富小说故事的内涵,对于后世历史演义小说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全元散曲》中,有关妓女的散曲约350首(套)。本文就散曲所写妓女的容貌、技艺、爱情、遭际和文人的关系以及妓女所创作的散曲展开论述,并试图找到这类散曲创作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柏孜柯里克石窟第32窟位于石窟群中部,平面大致呈方形,有中堂和回廊。回廊一周画誓愿图及12身僧人供养像(其中3身为汉僧)。本文根据日本平野真完的研究成果,全面介绍了誓愿图是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24所画的,并列记梵汉藏诸译文。誓愿图乍一着,好像佛礼拜供养图,其实壁画表现的是释迦前生在过去佛前发誓愿要修行成佛,在佛前受记于未来成佛,有别于说法图。警愿图的铭文除第4外均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偈中。铭文中所见三阿僧祗幼出世佛名,一部分见于《药事》,其他则见于《大毗婆沙论》等有部论书及《大智度论》,与《优婆塞戒经》所传相合。誓愿图的主题故事,其中二三个见于譬喻诸文献,其余大部分见于《药事》偈中。  相似文献   

14.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词向来有登楼抒怀、遥想佳人的传统。这种独特的文人情怀使得"西楼"一词在唐诗宋词中反复出现,很好地表达了诗人、词人的内心感受,展示了他们的情感状态。探求"西楼"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的内涵不同,并经历了由具体实指的房屋建筑到虚指的情感表达的象征物的演变过程实有必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感伤悲凉的怨情传统以及"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是"西楼"内涵演变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17年文学革命后,自由诗应运而生。当自由诗在“自由”的怂恿下,打破格律的束缚,彻底地“自由”时,回头却发现音乐性对诗的重要,于是,便有新诗对音乐美的追求与探索。概括起来,新诗构成音乐美的方式,主要有巧妙地运用尾韵和句中韵,利用诗的建筑形式,合理地排列诗的词藻,尽量地利用词汇、句子甚至段落的复沓回环造成音乐旋律等,这些探索至今仍令人思索。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哲学层面,意象是一种隐喻的话语方式。意象天然带有“文学性”气质,它必然是一种智性的运思、情感的节制。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是营造意象的高手。镜子,在中西诗学中都是重要的象征物。“现代派”通过笔下众多的镜子意象,发掘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也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学主张达成契合。镜子,成为中西诗学交汇的节点。  相似文献   

18.
“替”有二二替和二四替两种,“失替”是识别词的拗句的唯一标准。对422个词牌中每句平仄格律的统计和分析说明:律句对词的平仄句式的影响表现在,词的句子99%都是律句,将近1%的是拗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阮籍作品中有关“时间性”感悟诗句的分析,阐释阮籍“时间意识”的历史内涵和深刻性,以及在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并指出阮籍的《咏怀诗》突出并深化了生命的“时间性”这一主题,是中国古代诗人中从本体论上建立人生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探索者和表现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诗证史"须从时间、人事、地理上来考察"诗"之史料价值,然"诗"之性质决定了"以诗证史"常常是求普遍史实较易较确,求特殊史实较难易错,一旦过于求深坐实,反而会失真失实."诗"系如此,集部、子部、甚至史实之文献,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此类情况,此也是史事考实复杂繁难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