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已经成为当下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当对跨文化冲突持宽容的态度,给予充分的时间允许文化冲突的暴露,分析冲突的缘由,并且采取积极的交往、对话等方式来对待跨文化冲突时,跨文化冲突必然成为课堂教学发展的动力。随着不同文化之间进一步的接触和摩擦,文化间的共同点会逐渐呈现出来,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共享的文化图景。共享的文化图景是跨文化冲突的融合机制,可以采取协商的价值取向、观照不同的语境、悬置偏见以及暴露自我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受传统社会及其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都认为冲突或文化冲突是消极不利的,认为师生间发生的文化冲突不利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化的冲突无处不在、不可避免。文化冲突中,既有消极的成分,更有积极的意义,且有二者不断进行相互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论培养世界公民的文化包容与自信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和技术的同一性,使得各国越来越注重培养自己国民作为世界公民的素质。在多元文化的视域中,我们培养中国的世界公民,应当坚持文化多元化和文化拒绝全球化的立场,顺应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发展趋势;必须树立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具有对全球多元文化包容的普世性品格;同时,必须树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具有对中华民族文化充满自信的独特性品格。为此,也必须涵育网络文化,提高公民的网络素养,使之具有便捷地进行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技术品格。  相似文献   

4.
在多元文化冲突的教育改革转型期,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寻求策略,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文章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系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校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人文文化与技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儒家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冲突与重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盛行,并对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基于当前实践与理论环境对青少年亚文化过于的消极解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文化冲突视野解读青少年亚文化的生成原因,分析其与主流文化在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方面的冲突,指出对待青少年亚文化现象不应过于偏激,而应采取包容的态度,实现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应然观照。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交理念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国际刑事法院所蕴涵的西方文化存在冲突,两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融合在一起,必定有一个互相磨合的过程。所以,不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就成为中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文化的全球化和中西文化对于彼此的价值又决定两者必定会融合在一起,中国必将加入国际刑事法院是从文化层面分析两者关系的当然结论。  相似文献   

7.
包容思想源自社会团结理论,是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和多元利益纷争的指导思想和有效方法,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促进各类组织和多元主体和谐发展的观念。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是当今社会冲突领域中的经典案例,两者既有区别又不能分离,由于根本利益和目标一致,它们之间存在包容的理论依据,能够建立包容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合并近20年来的实践表明,多校区大学合并的过程本质上是不同文化相互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本文在分析了合并高校历史文化、学科文化、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层面冲突的基础,提出了在观念、领导、战略、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创新,以顺利实现多校区大学的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9.
袁冲 《江苏教育》2011,(6):48-50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因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而产生的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要建设的学校文化,应该是具有新时代气息、现代化特征和直面当前教育改革的学校文化。笔者以为,包容、创新,将是对此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好解答。  相似文献   

10.
客闳和"留美幼童"留下的遗产,当前最值得大力弘扬的是包容精神.包容精神来自以儒、道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和睦、友善的精神,在国际上是少有的.但是,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给予中国文化沉重的负担.直到160年前一批一批留学生走出国门,才开始从西方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新思潮得以传入中国.留学生是包容精神的天然载体,他们的包容精神,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过去需要包容,是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今天呼唤包容,是为了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然而,包容不是不问是非,其实质是"和而不同".包容是有前提的.中国留学生在面临藏独施暴、奥运圣火遭袭等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和平、理性的态度和言行,维护了中国主权,伸张了正义,把爱国主义和包容精神结合起来.为了实现政治民主化,营造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中国留学生所拥有的包容精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是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日趋紧密,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依存性和互动性加强。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我们要防止那种强调和夸大文化上的冲突忽视融合的片面性观点,也要避免那种强调和夸大文化上的融合忽视冲突的形而上学理解。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在文化冲突中看到它们相互融合的一面,在文化融合中看到它们相互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包容精神就是能以宽容态度对待不同思想、见解、文化、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理解、体会、容忍他人的精神,包容精神就是设身处地容忍“异质思维”的精神,包容精神就是像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样考虑他人利益的精神,包容精神就是反对唯我独尊的精神。包容精神是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科学发展的价值基石。培育和增强包容精神,要求管理者做表率,要弘扬推已及人的美德,要尊重多元文化,要倡导学习精神,要完善权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支从跨立化交际的角度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分析。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国化的女儿们的矛盾冲突正是两种变化的冲突。在探讨第一代中国秽民和她们的后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以及她们如何解决矛盾以及最后互相理解中.我们看到中西文化由冲突碰撞到融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包容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包容是包容性学校教育文化的核心。其具体内容为:  相似文献   

15.
文化冲突对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有正负之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德育的价值取向都有负影响。面对这些负影响,我们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主流文化,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后现代文化,正视文化冲突,建构包容的跨文化德育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对德育的价值取向的引领。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席卷着世界各个角落,伴随而来的是各种不同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和激荡.塞谬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正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在全球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中西文化冲突是其中的焦点,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政策,为维护文化主权,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美国教育史上出现过三种文化冲突:宗教冲突、语言冲突、种族冲突.美国为消除差异性,倡导一种文化,在实践中都宣告破产了.在当代,美国奉行多元文化主义,尊重差异性,为解决文化冲突提供了一个历史范本.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与外教的冲突时有发生,可是一来中国尊师重教,不愿太多谈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尴尬;二来外教毕竟是大学外语教育的少数者;因此这些冲突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术界对这类冲突的研究也少之又少。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国要走向世界,不得不反思这些冲突背后深厚的文化因素。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人调查了我校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外教与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困惑和冲突,结合文化区分理论分析了中外文化差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并就外教课堂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是以学术自由和自治为生命的价值信念系统,此信念系统潜意识地作用于其承载者的行为系统。大学文化冲突是大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冲突的焦点是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西方大学的学术自治是以学术团体的力量和理性精神来保证的,形成了与中国大学截然不同的学术文化。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同大学学术文化冲突之间息息相关的特殊关系。中国大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知识人的人格和大学学术自由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因此,重塑每个现代知识人的独立批判人格才能从根源上缓解当前大学文化的冲突,促使大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摘要:文化冲突是诱发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深层原因。在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冲突方面,表现为师生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在学术文化与管理文化冲突方面,表现为平等型学术文化与等级型管理文化冲突、自由型学术文化与控制型管理文化冲突、包容型学术文化与统一型管理文化冲突、自律型学术文化与它控型管理文化冲突等;在大学合并升级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校区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升级后两种新旧教育层级之间的文化冲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