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孩子们都喜欢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孩子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音乐教师出了问题: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语言过于严肃;“正统”的教学内容与“流行”的学生心理需求有距离;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流程过于呆板,换句话说我们在不经意间剥夺孩子们的音乐课堂“主人”地位,使他们成了音乐课堂的“随从”,从而导致他们对音乐课堂不感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让音乐课堂教学能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现在绝大部分孩子在跨入一年级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会计算 10以内或更多的一些计算题。这可能是家长教的,也可能是幼儿园里学的,还有的是在小学开设的学前班里学习的。在上学之前学这些知识,对于一部分孩子适应学校学习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前学习”也有它的弊端。  首先,孩子上一年级之后,由于有些内容已经学过,特别是数学,第一册的主要内容就是 10以内的加减法,上课时往往不够专心,喜欢做小动作,学习没有兴趣;另外一方面,“学前学习”往往是机械记忆,而上学以后的学习就不同了。比如一年级…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2005,(7):16-16
期望是动力,但期望过高就会变成压力。不少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孩子考试稍差,便冷眼相对;如果排名靠后,便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给孩子造威强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像法国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可能是跳蚤。”使孩子成为一个最没有志气的平崭之辈,变成“人下人”。  相似文献   

4.
90后青少年存在学习压力大、代淘;中突频、网络沉迷重、性征体相烦、不良习惯多、责任能力弱、逆反意识强、负面心态多等心理问题。本文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对“90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携手走过青春期“沼泽地”,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交流,换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善于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5.
“5.12”过去一周年后“自闭反应倾向”儿童的出现,引起被人们的高度关注。灵活多变的音乐教育以无形的“温柔之手”,抚慰着灾后儿童的心灵,减轻了他们背负的沉重思想压力。根据“自闭反应倾向”共有的特征,笔者运用了共情音乐教学法、音乐的等组脱敏法及情景剧结合,设计了“灾后自闭反应倾向儿童音乐教育三部曲”:放松阶段、再造阶段、再生阶段,由浅入深的从纠正孩子的错误倾向到帮助重新树立儿童正确的认识观,从而达到精神重塑的目的,帮助这些孩子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成年人。栽们对社会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感受得越来越强烈。然后。我们把这种对压力的感受间接地传导给了孩子,使孩子在机临社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父母带给予的。他们不仅要学习成长及未来生存所需要的知识。他们还要在父母的指定下参加各种的才艺班。以发展自己的特长。 “ 才艺”的学习本应是出于兴趣的,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孩子在这种学习中却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学习本应如此令人不快乐吗? 《幸稿,从童年开始》一文中的被访者倪谷音老师。在80年代初提出了“愉快教育”的办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家长角色:隐形的助学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家长都在尽力充当教师的“家庭助教”,同时又在感受难堪:一方面,督促孩子学习往往会导致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更有甚者,来自家庭的学习压力诱发了一些孩子的情感和行为问题,而这样的结果是家长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充当“家庭助教”的家长往往面临这样的困惑:孩子上低年级时,在他们的辅导下做作业已成为一种习惯。当孩子进入高年级后,家长意识到孩子需要自己独立来完成作业,却又担心孩子自己能不能做好作业,并反思自己以前是不是过多地干预了孩子的学习,怀疑过去的做法是不是有误,会不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怎…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2008,(3):48-48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发现,曾经学习过音乐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会拥有更高的学历,能够赚更多的薪金。 据报道,美国独立调查公司“哈里斯互动”在上月对256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8%拥有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小时候曾经学习过音乐;83%年薪在15万美元或者以上的受访者,音乐是他们受教育背景中很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我常常追问自己一个音乐学科的本源问题:音乐学习是为了什么?我觉得,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个体音乐素养,实现完美艺术人生。基于这样的认识,音乐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孩子们学唱歌曲那么简单,而是要超越技能训练,锻造音乐思维,涵养音乐素养,如此方能实现艺术人生。著名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学专家埃德温·戈登博士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提出过三个关键词:“Listening”“Speaking or singing”“Audition”。《人民音乐》发表了詹燕君对戈登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观点阐述:强调音乐学习得如同语言学习一样,要具有逻辑性;强调聆听的重要性;强调语境的营造和创设;强调音乐学习中“Audition”的作用和意义;教学中教授音乐要素的重要性。[1]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突出的“尖子生”,到高中后却“落伍”了。为此。许多教师和孩子家长都感到困惑。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环境的改变、必要学习条件的丧失等;而缺乏可持续学习的态度、信心和能力等,是导致部分孩子成绩滑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华 《早期教育》2001,(11):26-27
“O点项目”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教育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儿童、成人的学习发展过程,其课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Multip leIntelli.gence)和Feldman的超常发展理论(Nonuniversal Development)。研究人员设计了机械和结构、科学、音乐、运动、数学、社会性、语言、视觉艺术8个方面的学习活动以及这8个方面的学习评价。这些对于鉴别幼儿的智力结构,并根据已鉴别的智力结构设计针对个体的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0点方案的课程设计,试图建立以下三个桥梁:在孩子的好奇心和幼儿园的课程之问架起一座桥梁;在孩子的能力和幼儿园的要求之闻架起一座桥梁;在教室中的学习和外部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各种活动仅仅是帮助教师和孩子通过这座桥梁的车,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包含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中。具体有四个步骤:让孩子在各种学习领域中得到发展;鉴别孩子的多种智力;提高孩子那些已鉴别出的智力;在孩子的强势智力与其他学习领域之问架起桥梁。从本期起,我刊将分8期介绍“0点项目”8个领域的活动,希望读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
看街市上奔走忙碌的人群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孩子和自己,似乎习惯于生活的既定模式,但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有时候那种“习惯”呈现出的是一种对规定方式的屈服,由屈服呈现出愤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便是逆反对立;有时候内心的兴奋又能淹没“习惯”,而这种情形也会经常发生在孩子身上,要不然怎么说孩子自制力差呢?允许释放愤怒和兴奋,提供减压的机会,是“与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作为音乐老师给予学生的必要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仇晓楠 《成才之路》2012,(11):57-57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但美的教育不一定就会让学生收获到“美好和充实”。新课改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改变的契机。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用心感悟音乐,把音乐融入孩子的心灵,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四只小蚂蚁”音乐活动的教学设计,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针对孩子好动、好玩、好奇的学习特点,运用电子白板多种功能解决了活动中的重难点,给孩子丰富直观的听觉、视觉效果,突出了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也有效地吸引了孩子的有意注意。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并能够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了一种自由、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玩”中认识、体验和创造音乐。  相似文献   

15.
张一进 《留学生》2012,(1):62-63
培养幸福的琴童比培养一个举世闻名的郎朗更重要! 中国数万万孩子在学习钢琴,而学钢琴对中国孩子意味着什么?这是每位琴童父母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漫长而辛苦的学琴之路,让许多父母和孩子遭受困惑、迷茫、失落、泪水和忧伤,有的孩子最终在父母的“逼迫”下,走上了专业道路;有的孩子因学琴而痛苦不堪,父母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钢琴,放弃音乐:还有的孩子通过规范的学习和长期坚持练琴,最终考过了钢琴业余级最高级十级的考试。  相似文献   

16.
刘占兰 《学前教育》2007,(10):35-37
在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在认识到探究过程的重要性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一些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认为:经历探究过程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即“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这是对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误解。事实上,儿童(本文所提到的“儿童”均指5-12岁的孩子,即学前一年和小学阶段的儿童;  相似文献   

17.
写罢这个标题,心里便有些忐忑:废话一句,孩子不是孩子,还会是什么?其实不然,因为在中国,孩子常常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的提线木偶、传声筒、应声虫。童言无忌,活泼顽皮,甚或至于恶作剧乃是儿童之天性。古今中外皆然。但这有悖于中国人“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鲁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的“儿童观”。如今,在大中城市里,独生子女都被誉为“小皇帝”了;在课堂,据说,学生已是“学习的主人”了。照理说,是“皇帝”便该有皇帝的放肆与狂妄;是“主人”便该有主人的任性与顽皮。或许这“皇帝”资格只是专指物质…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的提高,幼儿教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能听到来自幼儿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家长素质太低”、“园长水平太差,无法调动我们的工作积极性”等等。由于这些教师心怀一股怨气,因此,她们对工作逐渐感到厌烦,甚至进入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从而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我们的幼儿教师变了:大声呵斥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屡见不鲜;不能耐心而冷静地对待家长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学习音乐的孩子比不学音乐的孩子有更好的记忆力。研究人员说:“研究显示,如果你学习音乐的话,你的大脑运转与没有学习的人是不同的。研究首次显示,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与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在一年内大脑反应就会产生差异。”研究者在一年中对两组4至6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音乐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各地蓬勃地发展起来,不仅补充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足,而且还成为发现和培养音乐人才的有效渠道。于是大批的家长利用业余时间把孩子送到少年宫、文化馆等社会培训机构去学习各类器乐演奏。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器乐的学习,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基础上,提高音乐的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一些社会音乐学校把技能的学习放在的教学的首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