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文坛的失落与低沉其原因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当代文学的创作主流价值的消泯与文学批评的勘正功能消退直接导致了当代文学批评渐趋成为商业文化大潮下的附庸,因此查找文学批评"消声"的原因,寻求重树文学批评的价值成为当代文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3.
西方生态批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是一个非常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它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考察西方生态批评的缘起与发展情况,对其思想内涵及主要特征作一系统的梳理,并简要介绍中国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其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论意象批评     
意象批评,是一种以意象为喻的文学批评方式。文章以丰富翔实的诗话文献资料,从审美语言学的学术文化视点上,全面论述了意象批评的学术渊源、批评特征、批评方法及其文化思考,不啻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关于意象批评的集大成之论,其中许多诗话文献资料皆为首次披露,于审美语言学研究颇有补益。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媒体与媒体价值观,认为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受制于传媒文化,是传媒文化操纵、策划的结果,因而具有某种价值导向性。媒体批评对传统批评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生气和活力。从媒体的价值观及媒体批评的基本特征、自身利弊中可以体现出媒体批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文化热中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热中,文学批评在批评观念、批评标准、批评对象以及批评方式和功能上都不同程度地打了上文化研究的烙印,从而使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品格。当前的文学批评文化化现象有其历史渊源、现实土壤和批评心理诸方面原因。文学批评要摆脱文化热的影响,就需要回到文本自身,进行切实的文本批评。  相似文献   

7.
李华燕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39-43,61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化”风气的盛行,文学批评渐渐被大众冷落,其存在的价值也遭到了质疑。面对这种境遇,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提出了自己的救赎之方:让文学批评重新回归文学。他从批评语言和批评的文体入手,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定位进行了反思,并尝试探究这种“文学化”的批评在文化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强化凸显批评反思、批评反思性、批评反思精神,成为文学批评的批评性性质内涵、功能作用、价值意义构成及批评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及重要内容。反思内涵外延所含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反躬自省、反诘反问的思维方式及表现方式,与文学批评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的批评、反批评、元批评、批评自身建设的职责功能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独特的问题导向意识与学术前沿意识,体现基于改革开放的批判质疑、突破超越、创新开拓的批评精神。批评反思既要针对不足、缺陷及问题的反思,又要针对从挫折到成功、从逆境到顺境、从教训到经验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双重性的反思,更需要破旧立新、吐故纳新的自身建设及自我完善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反思,由此回归及重构批评精神及批评传统,提升批评反思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话语,往往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揭示来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尤其在我国现代历史的特殊背景环境下,其产生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在此期间主要产生了三种类型的文化批评,即政治批评、认识论批评和主体论批评。  相似文献   

10.
作为理论型的批评家,朱光潜的文学批评模式多为学理的思辨和理论概念的辩驳。在他建立的严密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中,既兼顾了传统批评偏重经验与直觉,同时又以理性的方式深入文学肌理,注重抽象分析和逻辑思辨。朱光潜的价值就体现在完美的融合中西本为歧路的批评模式,以理论化、系统化的现代性思维注入中国沉滞已久的批评理念,这样的融合首先激活了垂垂欲死的“妙晤”式的传统批评,同时又使西方理论的水土不服消失于无形。  相似文献   

11.
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该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特点,重视文化批评的意义。但是,如果把"探讨文化差异"当作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研究的根本标志,那是不妥当的。比较文学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对象必须跨越民族界限,没有跨民族意义的文学研究,即使是重点探讨文化差异,也不是比较文学。否则,就会把比较文学消解于一般的文化研究之中。所以,文化批评在当前虽然应该强调,却不应成为界定比较文学的依据。有关比较文学定义争论的历史说明,准确地把握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为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不可界定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不是质疑或放任文化研究的理由。从文化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关系来看,其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模式的特质即在于把文学话语作为政治话语来读解,进而揭示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把文学仅仅视为单纯审美活动的产物的思路,为文学研究建构了一个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联系的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操守和对科学有独特贡献的知识分子,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练后,胡先辅逐渐地闪耀出他应有的历史价值。然而当人们而对他那复杂的文学思想和文化观念时,不少人却轻易地给予了他文化保守甚至新文化反对者的帽子。观察胡先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进行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倡导,我们发现,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其实具有更多的务实和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如何看待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立场。论文首先重新诠释了"民族"的概念,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具有相关性,民族性中蕴涵着普遍性,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接下来阐述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基本要义,即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其对象作为异质文化语境和经验的产物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革命性影响。当代文学批评的策略乃中和之美,以宽容的精神、多元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倾听其他民族的声音。中国未来的文学批评应是一种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优势,能够研究和解释本土文学问题,体现本民族深层意识和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批评的尖锐、浮躁和意气,凸显出茅盾文学批评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当下视野中的茅盾文学批评,有其现实借鉴意义,具有异世而同时的比照和反思价值。茅盾文学批评开阔的历史识见和浓郁的社会气息、他批评视角的及物性、他作为批评家的勇气和正直以及他对异域思想理论资源的理性态度,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深思。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这是当代文学批评者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现代历程的考察,可以让我们摒弃那种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态度。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旅行中走向现代和未来。如果把重建的结果当作一个理想的范本,其可能性是值得怀疑的。寻语的过程即是一种重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前进才不至于走向理想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17.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东方人民在对西方文学进行评论时会有其不同的观点。英美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其相对的文学作品在类型、语言表达上也均有不同,文章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及两个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及特点、英美文学评论的概念,然后探究了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作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早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给予《诗品》以足够的关注,它们尽力发掘《诗品》的理论品格,彰显《诗品》在诗话史上乃至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价值和地位,展示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文化侧影。它们的书写形象地展示了魏晋六朝文学在民国时期的接受效应,全面地展现了民国文人重新发现传统的力度,构成了民国文人深沉的魏晋六朝情结发扬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批评呈现出泛文化、娱乐化、大众化的特点。批评主体的迷失;批评功能的弱化;基于文学文本的感悟的缺乏是文学批评的主要缺失。建立起文学批评内在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构筑一种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的双向互动的双赢局面是文学批评的未来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