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一、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小学生的世界充满精彩,也充满纯真。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课外事物与课内知识之间  相似文献   

2.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里指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源于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5.
强燕 《中小学电教》2011,(10):111-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基础.如果脱离了生活的土壤,我们的品德教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6.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以儿童生活为本”是新世纪教育理念的一个明显特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真正化枯燥乏味为生动精彩,  相似文献   

8.
为了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基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品德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从创设之初就提倡“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它内在地蕴含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方面内涵:既要求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又指出德育的终极价值应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其道德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始终把握课程的标准,教学不离学生生活,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进行理想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在教学中,我一直为此思考和探索,希望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经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12.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教学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强调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儿童的知识、经验、情感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但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仅靠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而《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4.
粱静 《农村教育》2006,(7):95-95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要让课堂“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15.
董海霞 《文教资料》2009,(33):160-16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遵循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这一特性明确要求教学要以生活为本,对此,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举例分析并提出了生活规则习惯化、历史内容情感化、地理知识生活化三点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体现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德育实效。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教学活动为例,试谈怎样关注生活资源,提高德育实效问题。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应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该课程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都是处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  相似文献   

20.
熊跃 《广西教育》2008,(10):35-36
课改以来,国家把原来的“思品”学科改为了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就是要在“思品”教学中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认识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