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廊中最为优秀的艺术瑰宝,而黄梅戏最为地方代表性剧种,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梅戏表演专业是当前我国培育优秀黄梅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究黄梅戏这一剧种本身的形体训练教学,对于实现黄梅戏本身的丰富式发展、扎实推进黄梅戏协调感提升,培育更多的基本功过硬、功底扎实的黄梅戏优秀演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苑中的一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通过回顾黄梅戏艺术的发履历程,对黄梅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两个主要美学特征作初步的探索:其一是融有地方特色的唱、念、做、舞为一体;其二是表演有程式而非程式化,人物分行当而又超越行当。黄梅戏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期望黄梅戏能够在戏曲家族中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戏剧片《天仙配》是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后改编拍摄的,上映后名噪海外,成为黄梅戏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并一直影响至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原黄梅戏《天仙配》的内容、唱腔、表演以及电影画面等多方面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5.
严凤英的戏曲表演艺术构建了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大厦,她对黄梅戏旦行表演体系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对黄梅戏旦行身段的传承和创造,对黄梅戏唱腔的创造性开拓以及成功塑造了众多黄梅戏旦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新创黄梅戏《美人蕉》是戏曲面临困境下的又一次新探索。该剧叙述上以闭锁式结构为主,不时运用了时空交错的方式,具有哲理意味;其音乐基调柔美而又抒情,以交响思维为主,电声思维为辅,第一次将男声三重唱搬上了黄梅戏的舞台,在保留传统黄梅戏的唱腔风格的同时又有大胆的突破;其舞蹈设计发挥“黄梅歌舞”的特长,以美的造型吸引观众;在戏曲程式化的处理上采用淡化方式,强调表现原生态的生活,注重表演的情感性,有“向内转”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小戏因其社会生活气息浓厚被称为"黄梅戏生活小戏",民间歌舞则是其生成的根基和土壤;黄梅戏生活小戏从角色分工、表演形式、舞蹈动作三方面对民间歌舞进行了借鉴和化用,有力地推动着其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锡麟》在黄梅戏艺术创新发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本土历史事件为题材,真实表现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突破旦角为主模式,着力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根据需要适当吸收借鉴其它戏种的元素,强化表现力,构成了该剧三个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作为地方大戏,其传承与改良的形态样式主要包括:扎根传统,推陈出新;嫁接借鉴,与时俱进;改良求变,个性缺失;关注现实,去粗取精.黄梅戏的发展,应时刻警惕娱乐时代对其形态样式的冲击与侵害,在剧目创作、表演样式和音乐风格上应把握好"度",应在高度保持其音乐特质与表演样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艺术大约是在十八世纪后期产生于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演艺定型于安徽安庆怀宁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黄梅戏采用安庆方言念唱,唱腔生动、纯朴、流畅、抒情,表演质朴、淳厚、细腻、悠雅且以真实、活泼、温馨、祥和著称于世,充溢着弘粹通远、温雅畅融、意味隽永的生命文化情趣。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由鄂入皖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梅戏是安徽省代表剧种,我国四大地方戏之一,它来源于采茶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未能在当地成长起来,向东传入安徽却发展壮大起来,本文从黄梅戏为什么离开湖北以及又是何种原因在安徽发展壮大的两个角度入手,探析黄梅戏在异地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重要位置,它在沿袭传统黄梅戏基本特征的同时,音乐本体又有了适当的创新,即调式使用有了延伸,音域运用进行了扩展,调高有了新的设定.这些创新虽然引起了“像与不像”之争,但在黄梅戏音乐发展道路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是地方戏的本质特征,地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语言的地方性乃地方戏的灵魂。黄梅戏以安庆方言为基础,语音、词汇、语法均带有浓厚的安庆方言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改编的传统剧目和创作的新戏,语言地方性特征正在逐渐削弱,这是应该警惕和扭转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黄梅戏生存的巨大危机,也引发了围绕黄梅戏生存发展的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近年来最为普遍的实践模式莫过于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模式。为此,探讨黄梅戏与旅游联姻求发展的必要性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9.
评剧经过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改革创新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风靡全国、红遍东南亚的大剧种。新凤霞根据新中国新社会对艺术的新要求,对评剧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主要表现在:改革旧的演唱技巧,使发声舒畅饱满,字正腔圆;借鉴京剧、湖南花鼓戏等其他戏剧戏曲的优秀内容,创造出新的唱腔,使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真挚感人。新凤霞的改革创新,为评剧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目连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皖南地区的目连戏带有强烈的地方宗族色彩,具有浓厚的皖南地方特色。封建社会里,皖南目连戏因其对于宗族的特殊功能而被广为使用;当前,这古老戏曲却由于种种原因衰落了,人们不再使用它。但是,皖南目连戏因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并没有失去使用价值,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