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牧马人》到《红高粱》,从《霸王别姬》到《集结号》,随着改革开放大浪潮的涌来,中国电影也迎来了自己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受到了多种思潮的影响而显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电影,作为一门汇集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所迎接的思潮也并非单一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作者宋彦博士从"现代性、后现代性"这一独特的角度来研究新时期中国电影,有一定的价值与创新,正如序中朱德发老先生所言:"《研究》比较高明地选取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第二,第五代导演的影像本体美学在中国影坛独辟蹊径,是对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一次重大革新;第三,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融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画面构图、光影、色彩,以及镜头运用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第四,在形象塑造上,第五代导演普遍经历了从写意到写人、从意象营造到人物刻画的转变过程,创造了一系列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和成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追求的是电影艺术和创新,要求导演忝为影片的中心."作者电影"也称为"作家电影",和作为批评理论的作者论有相同之处.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身体力行地倡导了"作者电影",尽管有缺陷,但作为电影艺术的追求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先锋电影会利用大众文化的艺术元素,商业电影也从先锋电影那里获得技巧,先锋电影甚至可以直接成为一种商业时尚。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大众文化与先锋电影具有相似的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先锋电影也与大众文化一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和整合大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主义电影与80年代中国的探索影片从产生背景到思想艺术取向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当今“第五代”的意义已远大于探索电影的内涵,中国电影应在商品文化大潮中保持自己的艺术品位,寻求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从存在主义思潮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之间的精神渊源与承续关系入手,总结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缺憾.第六代电影把当下世俗生活置于首位,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集中于小人物的现实经验和内心世界,表现当代人生存处境的荒谬和人性的异化以及在困境中的挣扎、无奈,在歧途上的迷乱、失落.在艺术手法上,不再遵循线性因果关系的叙事原则,而是接近生活原貌的非情节性叙事.通过物象和叙事的双重仿真形成冷峻、客观纪实的影像风格.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中国电影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种在各种力量间寻求平衡的艺术。以电影《黄土地》为个案,从剧本对原作的改编、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发现“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气质,同时探讨电影在表层、潜层和深层思想表达中的多义与悖论,从而说明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韩琛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2):102-105
第六代是市场时代的电影先锋,以边缘人群和底层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而破碎性和差异性是其突出的后现代表征。基于内在的商品化诉求和后殖民趋向,第六代电影逐渐丧失先锋性,其先锋的文化使命面临终结。第六代电影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种后现代的电影诗学,纪录并反映了当下中国话语杂陈、价值多元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是朱洁副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专著,该书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第二章:"主旋律电影":世纪之交的变奏与交响。第三章:商业电影:引领本土电影时尚潮流。第四章:艺术电影(上):别开生面的个人电影。第五章:艺术电影(中):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第六章:艺术电影(下):新生代电影创作举隅。第七章:不老的神话:张艺谋的电影创作。第八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王小帅的电影作品<北京单车>中,我们可以看到"第六代"导演在电影题材上不同于我们传统电影忽视个体的个性、描绘个人从属与集体从而获得幸福的模式,也有别于传统电影中充满历史感和责任感的民族语言,他们从另一方面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个人化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他们以纪实的拍摄方法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1.
肖雪梅 《陕西教育》2009,(11):94-94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观念有诸多的不同,这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各自吸收的艺术营养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大众化思潮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这一思潮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换。毛泽东的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是艺术大众化运动的强大理论基础。在大众化艺术思潮的运动中,艺术的“话语主体”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精英。他们的艺术理论与主张从属于他们的政治抱负和文化理想,在大众化艺术的表象后面彰显出艺术从本质论到功能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20,(2):83-91
中国第四代导演作为电影史上承前启后的代际群体,其作品有着重要的研讨价值。电影采用的叙事内聚焦所延展的第一人称自述、"自传式"叙述、"他者"叙述与多重内聚焦叙述四种方式体现了导演将观影视点的限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完成电影中人物个体情感的抒发。这种限制功能将导演与观众置身于更有效的沟通场域,叙事语言的变化指涉了1980年代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转向。  相似文献   

14.
《太原大学学报》2019,(2):75-83
教育电影在表达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准确认识和把握教育电影与教育思潮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审视和反思教育改革实践。追溯我国教育电影内涵的演化过程,明晰教育电影的时代内涵,并以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教育电影为例,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电影从黄金发展阶段、低谷调整阶段、重新振作阶段到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历史流变。对教育电影所蕴含的当代教育思潮,即全纳教育思潮、教育个性化思潮、素质教育思潮等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教育电影与教育思潮的互动共生关系,力图为我国教育电影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一直遵循"影以载道"的艺术原则,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起到了凝聚力、向心力作用,而作为个体生命意识在中国电影中长期处于边缘和失语的境遇。时代发展到今天,个体生命意识越发成为当代导演观照的对象,叙述个体的、边缘的、"小人物"命运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从个体生命意识视角对当代中国电影进行巡览,试图就当代电影构建过程中对个体生命意识的观照进行梳理,阐述个体生命意识在当代中国电影建构中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的变革是通过叙事模式的变革、语言的实验性探索、对生存状态的探索三个方面的变革实现的。从与传统叙事艺术比较中我们找到先锋小说的新艺术风格;从语言实验中我们发现先锋小说对陌生化艺术的运用;从与"十七年"以来小说的重大主题和它们的人道主义理想的比较中我们认识到先锋小说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拨。这种变革的意义只能由历史去检验和评判。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篇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热”引发的电影改编曾经创造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商业性因素的增强,在散文热和长篇小说热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执著于反思和先锋探索的中篇小说逐渐从文学的浪峰滑落.第五代导演的中篇小说情结逐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情绪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的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影性三者的关系在中篇小说创作的困境与希望中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强调艺术独立的现代主义思潮导致影视作品往往以"变形"的影像反思生活。我们或是在抽象的视听语言中茫然,或是以仰视的角度被意识形态灌输;那么在以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方式消弭崇高、推崇世俗的后现代,电影作品则以表现形式上的"类型杂糅"与表达主题的"家园情怀"与之应和。尽管中国的文化历程并非如西方般明晰,基本呈现出三种文化混合存在的状态,但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在于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接轨中,同样也呈现出这两种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琛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2):98-101
1980年以来,民俗电影一直是第五代重要的创作题材。从《黄土地》、《红高粱》到《霸王别姬》,第五代电影大都体现为民俗奇观包装的民族寓言。第五代的民俗电影显示了一种别样的现代性景观,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体验的文化镜像,反映了在本土与全球、己域与群域、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范畴间交叉辉映所形成的、具有时空特定性——后革命中国的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