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1 问题提出 原题.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2sin100πt (V)的交流电,电阻R1=R2=25Ω,D为理想二极管,则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50 V. (B)二极管的反向耐压值应大于50,√2V. (C)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200 W. (D)通过副线圈的电流为3A. 本题是南通市2013届高三第1次调研测试卷中的第8题,原题所给的参考答案是(A)、(B)、(D).我校在做该试卷的时候,发现对于答案(A)、(B)学生没有疑问,但对答案(D)学生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好像都有道理,争论激烈.现列举几种解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于正荣 《物理教师》2013,(10):59-60
问题.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22:5,原线圈接u1=220√sin100rt(V)的交流电,电阻R1=R2=25Ω,D为理想二极管,则下述正确的是 (A)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50V.  相似文献   

3.
董井林 《物理教师》2007,28(11):《物理教师》-17-17,19
目前笔者在变压器的教学中,发现有很多的教辅用书、期刊、教师及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些错误认识,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予以纠正.错误认识1:变压器副线圈空载和短路时仍视之为理想变压器能视为理想变压器的条件是:(1)漏磁通可以忽略;(2)原、副线圈中的电阻R1、R2(确切地说应该是I1R1、I2R2)可以忽略;(3)铁芯的非线性、磁滞及涡流可以忽略;(4)空载时原线圈中的电流I0与负载时原线圈中的电流I1(或n2n1I2)相比较可以忽略.分析:变压器空载时,副线圈中的电流I2=0,故nn12I2=0,所以空载电流I0相对于nn12I2不能忽略,条件(4)不能满足,此时不能视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刘殿岩 《新高考》2007,(12):9-10
对于变压器问题,多集中于对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I、U、P、n各量间基本关系的考查.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变压器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三大题型:一、一原一副,“口”型铁芯变压器问题图1例1如图1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n1:n2=4∶1,原线圈回路中的电阻A与副线圈回路中的负载电阻B的阻值相等.a、b端加一定交变电压后,两电阻的电功率之比PA∶PB=,两电阻两端电压之比UA∶UB=.解析此题很容易将电阻A消耗的功率当成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并将a、b两端电压当成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U1,从而得到错误答案1∶1,4∶1.实际上电阻A消耗的功率并非变压器…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变压器”一章中 ,有这样的描述 :“原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 E1=n1ΔΦΔT,E2 =n2 ΔΦΔ T,由此可得 E1E2=n1n2.在原线圈中 ,感应电动势 E1起着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 ,跟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U1的作用相反 ,原线圈的电阻很小 ,如果忽略不计 ,则有 U1=E1.副线圈相当于一个电源 ,感应电动势 E2 相当于电源的电动势 .副线圈的电阻也很小 ,如果忽略不计 ,副线圈就相当于无内阻的电源 ,因而副线圈的端电压 U2 =E2 .于是得到U1U2=n1n2……”由这段描述可知 ,电动势 E1、E2 指其平均值 ,…  相似文献   

6.
<正>在高考理综卷中,含理想变压器交流电路是常考内容,此类题目要分析原、副线圈两个回路,中间变量多,尤其是原线圈包含电阻的题目,由于电源电压不等于变压器的原线圈电压,同学们在解题时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采用不同的解法进行求解,以期对此类题目的解答能有所帮助。例1(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R,  相似文献   

7.
如图,理想变压器有两个接有电阻的独立副线圈甲、乙,其匝数分别为n1和n2。现测得线圈甲上的电流与电压分别为I1和U1,线圈乙上的电流为I2,则线圈乙上的电压U2=——,原线圈上的输入功率P=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物理试验课本第二册第十七章《变压器》一节中,在推导变压规律“U1/U2=n1/n2”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原线圈中,感应电动势E1起着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跟加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U1的作用相反,原线圈的电阻很小,如果略去不计,则有U1=E1。副线圈相当于一个电源,感应电动势E2相当于电源电动势,副线圈的电阻也很小,  相似文献   

9.
[问题]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理想变压器接在电压恒定的交流电路中,如图1所示.已知两变压器负载电阻的阻值之比为R甲:R乙=2:1,设甲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甲,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I′甲;乙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乙,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1′乙.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10.
例1图1中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1:n2=1:4,原线圈两端接到平行光滑金属导轨上,副线圈与电阻R串联成  相似文献   

11.
课本上讲的理想变压器,由“口”字形铁芯,一个原线圈和一个副线圈构成.依据穿过原副线圈每匝的磁通量相同得出了原副线圈的电压关系:U_1/U_2=n_1/n_2;依据变压器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得出了原副线圈的电流  相似文献   

12.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理想变压器空载时原线圈电流为零吗》一文(下称"原文")中,作者根据理想变压器的等效阻抗关系得出了"变压器副线圈断开时,原线圈中电流(即空载电流)为零"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应做进一步的探讨.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当副线圈断开时,副线圈中无电流,从而对原线圈无感应,原线圈相当一自感线圈,显然原线圈中电流不可能为零.同时我们还实测了一部手机充电器上的小型变压器,充电器上标示额  相似文献   

13.
正一、问题的提出近期笔者给学生做了一道计算电路电流有效值的题目,学生做了之后,对该如何去求电流的有效值产生了较大的争论,题目如下:问题:如图1所示的电路,在左端接入一交流电源,其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u=2202(1/2)2sin100nt(V),电阻R_1=R_2=220Ω,D为理想二极管,求流过电源电流的有效值。由于电路中存在二极管,从而导致该电路的电  相似文献   

14.
[问题] 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理想变压器接在电压恒定的交流电路中,如图1所示.已知两变压器负载电阻的阻值之比为R甲:R乙=2:1,设甲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甲,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I'甲;乙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乙,副线圈上通  相似文献   

15.
[问题]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理想变压器接在电压恒定的交流电路中,如图1所示.已知两变压器负载电阻的阻值之比为R甲:R乙=2:1,设甲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甲,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I甲';乙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乙,副线圈上通过的电流为I乙'.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成人中专《电工基础》统考试题中有一填空题:理想变压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如果副线圈处于开路状态,则原线圈的输入功率等于 ;如果副线圈上所接的负载电阻增加,则原线圈从电源获取的功率 (增加、不变、减小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零、减小。原线圈从电源获取的功率将减小,这个问题可作进一步讨论。   设交流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ε和 r。设想原线圈电路存在一个等效电阻 R′,它的作用是将副线圈电阻 R折合到原线圈电路中去。在如图 1所示电路中,负载电阻 R与变压器副线圈连接,虚框部分为 R折合到原线圈的等效电阻 R′,…  相似文献   

17.
变压器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学生学习以后 ,都知道变压器有变压、变流的作用 ,其实变压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变电阻的作用。如图 1所示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n1∶n2 ,若副线圈负载电阻为 R,那么变压器工作时 ,a、b两点的等效电阻为多少 ?分析 a、b间等效电阻可理解为该两点的电压 U1与流经两点的电流 I1之比 ,即Rab=U1I1,由变压器变压、变流规律可得U1=n1n2 U2 ,I1=n2n1I2 ,且 I2 =U2R,则 Rab=U1I1=n1n2 U2n2n1I2=( n1n2) 2· U2I2=( n1n2) 2 R.图 1图 2上式表明 ,从变压器输入端看去 ,实际电路图 1中 a、b两点…  相似文献   

18.
在含有理想变压器的交流电路中,原、副线圈分别与其他元件组成2个回路,当负载发生变化时,由I2=U/R,和P2=U2/R可知,副线圈的电流和输出功率直接受到影响,而根据理想变压器的功率关系和电流关系可知,原线圈中的电流和输入功率也将受到影响.那么负载电阻R相对交流电源有多大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9.
1 错解的发生与辨析 有这样一道考查变压器工作原理的练习题(见高考绿色通道系列丛书高二物理P330):理想降压变压器的原线圈串接电流表A1和电阻R1后,接6V恒定直流电源,如图1所示,当副线圈的负载电阻R2变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20.
1错解的发生与辨析有这样一道考查变压器工作原理的练习题(见高考绿色通道系列丛书高二物理P330):理想降压变压器的原线圈串接电流表A1和电阻R1后,接6V恒定直流电源,如图1所示,当副线圈的负载电阻R2变小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