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课程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教育教学的研究、课程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强调赞赏、引导、反思、合作等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与“点拨提升”的作用,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授《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节内容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变“化整为零”为“审零为整”旨在重整体教学。如“死海不死”一文,教师设计10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整体地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雅琨 《学周刊C版》2011,(10):159-15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教师必须树立新课程理念.改变自己的角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要求教师要“以生为本”.当好引导者.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只有如此.数学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每位学生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张建刚 《考试周刊》2011,(89):211-212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纲领性文件,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施过程,重点是对学法的探讨,教师处在“学者”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其核心是“探究性学习”,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而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相互作用,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实现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向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学生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李宁  张贤蓉 《教育探索》2005,(1):120-122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通过教师教学自我评价,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的水平,揭示了教师正由传统的“教书匠”角色向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角色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受教师的学历、教龄、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它是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手段,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一场全面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放者和建设者。这就决定了校本教研不能仅仅停留在重视教师显性技能训练和提高这一层面上,而是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帮助教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学习、更新与适应,让教师与新课程—起成长。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心就是要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消极、他主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要退出主宰课堂的角色,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懒"与"傻",让学生勤起来.聪明起来.  相似文献   

10.
《死海不死》这是一篇价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说古道今,选取生动事例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标题“死海不死”,体现了说明的中心。在说明死海特征——“死”海、死海“不死”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死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心就是要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消极、他主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要退出主宰课堂的角色,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懒”与“傻”,让学生勤起来,聪明起来。  相似文献   

12.
如何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这是当访教师关注的热点。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转变角色,当好“导演”;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本文主要从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实现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体验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了教师的角色也相应的必须进行转变.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逐步转变为下列角色:(1)以人为本,转变学生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引导者”;(2)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交流者”;(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教育研究和课程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堂教学的新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效果的体现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新课程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和谐课堂。一、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首先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过去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这一神秘的角色中走出来,从“台上”走到“台下”,虚心、诚实地走到学生群体中间,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和正确有效的学习途径,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即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进行新的角色定位。一、角色失衡:实践中的偏颇某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举行县级公开课,执教语文版七年级(上)的《勇气》一文,这是一篇美国短篇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经常提到的一项改革要求是:教师要从过去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乍一听这是一种很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法。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从过去的以“双基”为主,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不能只教书本知识,在教书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是靠教材编写者编出一种能反映上述多方面综合要求的新教材,让教师去照本施教,还是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编写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行设计教…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切实实现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组织者。在诸多角色中,作为教师自身的“我”的角色,还没有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而事实上教师巧妙运用“我”这一角色,围绕“我”列举事例,阐明“我”的观点“,我”做导演,不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师生情感上的相容性,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师“爱其生,乐其教”,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费时低效”,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薄弱。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互动式语言教学是一种能适应现代英语教学改革要求的新型实用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培养其创造思维,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作为学生、教材之间的“中介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传统的“填鸭式”“家长式”的角色向“启发式”、“导演式”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