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轼的文艺观深受庄子审美思想的影响。苏轼主张的文艺创作要“随物赋形”、“胸有成竹”、“不能不为之为工”等观点,主要都来源于庄子的“原天地之美”、“顺物自然”思想。  相似文献   

2.
苏轼《又答王痒书》是一篇讨论读书之法的绝妙篇什,其间所谓“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及“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云云,真可谓夫子自道,是苏轼一生求学读书的经验之谈.然而苏轼之后,人们往往惊叹其来去无端,如行云流水,“读子瞻书,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读书而使人感觉“似不读书”,这正是苏轼散文的功夫所在.而这功夫,笔者认为就是苏轼的“闲暇自得”.对于“自得”,苏轼本人是颇以为自豪的.他平日论文,一贯反对“程式文章,千人一律”,主张“闲暇自得”,不赞成为作文而作文,说文章“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说自己“未尝敢有作文之意”.纵览苏轼的散文,大率都是缘乎己情己心的“自得”之文,而绝少应酬阿谀之体,这是得到时人和后人的首肯的.“自得”而冠以“闲暇”并不意味作者“无思”“无虑”、文字游戏,除人们常说的自然为文外,还体现了多方面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的;即使在时文写作领域,戴名世仍希望用他所谓的"文章之道"来改造它,即"以古文为时文"。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相似文献   

5.
写作文需要材料,为了获得写作材料,就得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观察.写作应该写熟悉的人和事,因而要从生活中捕捉信息,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拿"阳光"来说,是常见的,可是写起来就有很大差别,原因是没好好观察.有位同学,通过仔细观察写了一篇关于"阳光"的文章.他这样写道:"阳光是有味道的,它的味道已经浸入到世界万物之中,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咀嚼出它的味道."阳光是我们常见的,但是作者却感受到了阳光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用心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来自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于是,谈写作文就不能不谈"反映生活"与"评价生活"的问题. 什么叫"反映生活"?什么叫"评价生活"?看个例子就明白了: 有篇题为<鸟之友>的作文,写放学后作者与好朋友张燕一道回家,路上看见有小贩卖麻雀,还有些人在那里围观.张燕本来是个内向的女孩,这时却生气地上前去对小贩说:"叔叔,麻雀不能卖!"大家都静下来看着她.  相似文献   

7.
"风水相遭"说是三苏为文的家学精髓,其核心是"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的"不能不为文"的思想,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有为而作"的思想。"风水相遭"说强调作者的素质修养,强调作者要受到外物的刺激才能写出自然流畅的好文章。三苏父子一直坚持这一理论和创作实践。苏轼兄弟还对"至文"标准、创作过程以及创作主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作了发展,从而使这一家学思想在我国写作理论上具有超前性。  相似文献   

8.
一、文章主题要明确、集中、深刻 关于文章的主题,需要弄清三个问题:(1)明确主题及其作用。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是试图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论述或对某一个人物、事件的描写,表现某种思想。这个所表现的思想,就是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它在文章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9.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10.
<正>一篇作文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构思的成败。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斟酌思路的过程。开始构思时"神思方运,万涂竟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作者思想如脱缰奔马,离笼飞鸟,灵感缤纷,思路繁芜。构思明确后"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文章如水之就下,思归一线,方向笃定,用志不分。散文评论家王冰说:"文章要写的不是一个内容的全部,而是这个内容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11.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教师课程思政素质的培养、教学示范包的建设以及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如何调动师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它是"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实践的总结。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经验,文章作者深刻分析了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思政素质及其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将爱国之情、思政之能、融合之技融合为"三位一体",以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质。此外,文章还就优质课程思政示范包的建设和学校课程思政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技术》2017,(4):45-51
日本教育工学之特色具体体现在:1"工学"的西文为Technology而非Engineer;2工之汉字本身的独特解读;3工与《天工开物》有一定的渊源;4工与工学、理学之区别与关联。以此为锚点,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名称问题进行再拷问,目的是通过"他者"来反观自我。然后,文章试着提出一个对教育技术研究者和教育技术决策者有用的看待文化全球背景下理解教育技术学科基本问题的框架,其关键之处在于能否较之于其它任何可供选择的解释范式提供一个更加有意义的国际化比较视角。  相似文献   

14.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勾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来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非借用"虚写"不可。  相似文献   

15.
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审美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就道家传统思想资源考察,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与境界,也蕴涵着审美的神韵与旨趣。这些休闲和审美智慧深深地融入于松尾芭蕉俳句创作之中,由于作者始终如一地坚持"造化随顺"、"物我一如"的超凡之心及休闲、审美意识,为"蕉风"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写景抒情,应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眼见到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尽之情则表现在言词之外,由读者通过形象的描写自己去体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因情选物写作时,笔下的自然景物应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思,让"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而不是简单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7.
担任市青少年宫写作班的指导教师已14个年头了,我在写作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学写作警句,明写作道理,促作文水平提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学“书痴的文章必工”,开导学生明白“要写须先读”“书痴的文章必工”这一写作警句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说的。意思是多读多写的人其文章也必然有条有理,有根有据。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黄厚江老师说,读写人记事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作者或者说文中的"我"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项脊轩志》中"我"的情感呢?我们常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理解散文的"神"自然应该从其"形"入手。笔者认为,《项脊轩志》这篇散文所写的"形"都围绕一个"变"字展开。孙绍振老师认为,经典的文本内容既有显性的层面,也有隐性的层面,同样《项脊轩志》的"变"也包括"显性之变"和"隐性之变"。  相似文献   

19.
写文章要想出新,使自己的文章进入文章之塔的较高层次,作者自身有无“发现”的才能则成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这种“发现”的触角有两个伸展方向:一是发现新事物,运用新材料,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另一是发现新角度,运用新方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前者是“写什么”的问题,后者是“怎么写”的问题。一般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新事物、新思想的文章,均属于“写什么”的范畴。人类的认识在不断发展,那么,站在时代潮流之先的文章,也是在不断地宣示着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这类文章,当然是有新意的。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文学、艺术、理  相似文献   

20.
钟道莲  王玮 《学语文》2003,(6):15-15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它以高超的笔法 ,把一个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表现得妙趣横生 ,令人玩味。一般认为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小石潭表现自己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的乐趣 ,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我们认为 ,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表面上写乐 ,实际上写悲 ,写乐是为了更好地写悲。文章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以反衬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作者的悲伤之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乐”。文章一开头便从听觉角度写出自己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