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症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这里,我们刊发几个国家有关“择校”的报道,或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0,(4):J0016-J0017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美国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  相似文献   

3.
美国:“择校生”比例仍不大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美国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实行就近入学原则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公立和私立学校之分,从理论上讲谁都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子女上公立或私立学校,但实际上由于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  相似文献   

4.
陈立武 《师道》2007,(7):34-34
点击时下教育,什么词最为流行?不是“择校”,不是“公平”,不是“两免一补”,不是……最流行的当属“文化”一词。  相似文献   

5.
丹桂飘香的9月,教师节恐怕不是校园里的主话题。 关于“择校”和“择校费”之争,充斥了新闻媒体的教育版面和节目。在此之下引发的各种追问吸引着民众的眼球:择校是不可容忍的“次公平”?择校是现行条件下的“合理”选择?择校是公众行使“选择教育权”?择校费是“不公平中的最大公平”?择校费是“劫富济贫”?没有择校生,不收择校费,学校就难以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汇》2006,(2):12-12
在各地“择校风”日益盛行的环境下,安徽省铜陵市历经10年,推行教育均衡化理念,扶持弱校,让各学校均衡发展,基本消除了择校生,创造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例。家长说,“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为此,他们不再挖空心思为孩子择校。专家评价,铜陵是“中国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的城市”。  相似文献   

7.
方立新 《教育》2006,(12):19-19
通过“择校”,“赞助费”制度化地把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多地给了某些“特选”的孩子,这个现实,“地球人都知道”。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择校”说“不”,全常听到消息,效果却不是很妙,这种尴尬,同样是“地球人都知道”。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是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有“收费择校”“关系择校”和“权利择校”之分,尤其是“收费择校”,教育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综合分析各家之言,以期对90年代以来我国择校问题的研究进展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是家长、学校和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利益落差的追求直接导致“择校”产生,学校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直接助长“择校”之风,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纵容了“择校”行为的存在,国家政府对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均是“择校”产生的根本原因。解决当前择校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法律规范,高度警惕各种变相重点校,严禁人为地制造和拉大学校差距;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补偿措施,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学校,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择校”是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争夺 “不择校,就觉得对不起孩子!”这是家长普遍为孩子“择校”给出的理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一针见血地指出:择校大战的实质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让孩子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进行的一种争夺。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热门话题,尽管教育部门早有“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择校”的明文规定,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许多限制择校的规定,但是有关择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甚至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城市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之所以成为一个被众人关注和倍受争议的问题,是因为与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  相似文献   

12.
陈天红 《山东教育》2005,(16):63-63
择校相对于教育公平而言是一个中性政策,它不是作为就近入学的对立物而制定的教育政策,但在现时已不能满足各类型学生就学的需求。择校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它是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产物,是学生家长们对高质量教育追求的结果,还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保障。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但择校收费这种手段需要斟酌,因为让钱参与柽校确实有不公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关于“调整现有教育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政策出台后,北京市的普通高中纷纷扩大了招生规模。随着普高热的再次升温,择校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如果说往年普高择校收费的现象还有些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今年择校收费则撩开面纱,变得异常明朗。据悉,今年扩招的高中择校学生,几乎全部交纳了“教育补偿金”或“捐资助学金”。拿着多半生积攒的几万元,为孩子选择高中,家长们虽心不甘但情愿。难怪很多经济学家断言,当今最能刺激消费的,不是房地产,不是汽车,不是旅游,更不是家电,而是教育。高中扩招,一方面刺激了教…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遏制“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等择校方式导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国家实施了就近入学政策。然而,就近入学政策还存在缺陷,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寻求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5.
陶小青 《上海教育》2003,(4B):42-42
为什么家长们除了“择校“还要“择班“?因为学校里有“好班”“差班“之分。为什么会有好坏之分?因为教师水平有高低。那不是碰上高水平教师的“好班”就运气好,碰上教师水平稍逊的“差班”就倒霉吗?这的确是很多初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办法解决吗7记在黄浦区尚中学找到了良方——  相似文献   

16.
通过“择校”,“赞助费”制度化地把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多地给了某些“特选”的孩子,这个现实,“地球人都知道”。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择校”说“不”,但常听到消息,效果却不是很妙,这种尴尬,同样是“地球人都知道”。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教育公平是一大重要“构件”,实际上,公平,需要点点滴滴的改良、积累来实现的。就我们所知,安徽铜陵和芜湖这两座扬子江边的城市,政府通过强力推动,尽量把城市学校拉平,对择校实行“休克疗法”,据说效果还不错。只是,他们这么干外面叫好内里却“甘苦自知”,其他地方心明眼亮…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与学校改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初级中学为适应义务教育普及发展而改革的方向。但是,仍然属于义务教育范畴的初级中学应该坚持其公共性、普及性、强制性的特点,坚持“免收学费”、“就近入学”及“平等受教育”的原则。不能因为教育投入不足和以“人民教育人民办”为借口,借“改制”之名行“择校”或“敛财”这实,加剧义务教育阶段人为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解决“择校问题”的经验与启示●课题组遵照国家教委领导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研究“择校收费”问题的指示精神,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择校与改造薄弱学校专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1996年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继第一季度初步完成有关背景资料分析工作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13,(24):7-8
“零择校”,是今年安庆教育发展的最大亮点。今年秋季开学城区所有公办义务教育一律取消5%的择校比例,坚决实行按学区招生,在全省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择校”。  相似文献   

20.
“择校就学”与教育资源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择校就学”的理论前提是: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择校就学”与“择校收费”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择校就学”是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计划向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