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晚清民初,外国诗翻译在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语言形态和知识型层面上发生,并成为中外文化交往上愈来愈重要的交流活动。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变革中的中国文化体系,传统一派视之为清帝国的宣教,而新派视之为现代的文化革新,具有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的文人大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折衷的三种文化心态;而这三种文化心态又往往以互相渗透的形式体现在晚清文人的文化心态中,决定了晚清文学的面貌。翻译文学是这个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而其中尤以林译小说最具代表性,林纾的翻译活动同时表现了晚清文人在变革和保守之间游弋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社会文化活动,因此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规范的制约。苏曼殊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主流规范下,对译本《哀希腊》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通,使译文顺利地融入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传统。这对通过翻译规范来研究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避免忽视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艳的专著《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晚清中国翻译界的心路历程》从文化心态嬗变的视角审视了晚清翻译史,以翻译界文化自恋程度的强弱为基准对其进行了分期描述,考察了洋务派、维新派以及新兴知识分子三个群体从文化自恋到文化自省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晚清翻译界投身于国民性思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近代译者种族自恋和性别自恋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任淑平 《海外英语》2011,(10):212-213
在晚清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翻译小说的主要使命是启蒙民众、救亡图存,而小说的艺术价值退居其次。该文以操控论为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以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为立足点来研究和分析晚清小说翻译,说明译入语文化对晚清小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7.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译者的翻译目的直接影响到翻译文本的选材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确立翻译目的又受制于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考察晚清的小说翻译高潮,可以摆脱原著中心论的束缚,为评价晚清外国小说的译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清末小说“翻译变形”的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本文试图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尹延安 《英语辅导》2008,(1):108-111
法律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法学知识的输入首先就意味着要突破中西之间语言文字上的界限和隔阂。政治法律知识正是传教士所输入的一种重要文化内容,因而传教士是晚清西法东渐的主要载体。从传教士从事的法律翻译活动及其成果入手,分析其翻译原则、方法及特点,以期扩展法律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翻译的根本属性是翻译文化。首先,翻译的目的就是透过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翻译的任务就是实现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完成文化传递。其次,拟翻译文本的选择是受文化影响和制约的,文本翻译本身就是对文化的翻译,文化又借文本得以体现。最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之争实则为一场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12.
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和极其复杂的问题,翻译作为英汉两种文化间的交流总是受制于各种文化因素。在翻译时,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熟悉两种文化,采取适当的翻译方式,才能使翻译达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和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相似文献   

13.
中西翻译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根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思想的嬗变受中西文化主体精神和哲学思潮演进的影响,翻译文化实践又受不同社会语境的需求。本文拟从"翻译文化效应"的研究视域出发,探求中西方两位具有时代精神的翻译思想家和文化翻译实践者马丁·路德和鲁迅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做一种文化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翻译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这种文化符号的转换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存在于彝族历史上与异民族间的人际交往中,而且还存在于文学经典的翻译中,如当时的彝族文化人在将董永行孝传说翻译为《赛特阿育》就是对文学经典的翻译实例。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可以说有了族群就存在。有了文字后,翻译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在本民族文化的充实和发展中,都是很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缺省是汉英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汉英翻译中,文化缺省翻译的处理应本着文化平等的态度,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文化缺省现象处理得体,译文就畅快;反之,则译文模糊,表达不清.应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作所蕴涵的语意和文化信息,扫除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两种语言与文化间的信息传达,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在商务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商务英语的翻译,既要注重翻译技巧的掌握,又要从两种文化的"契合点"上入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商务英语翻译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转化过程。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核心。词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发展过程。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思维模式,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是词汇翻译中主要的文化因素。为了做好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注意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时期,其翻译事业的繁荣程度和小说翻译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当时的翻译活动及译本也存在其独特性.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翻译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这种文化符号的转换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存在于彝族历史上与异民族间的人际交往中,而且还存在于文学经典的翻译中,如当时的彝族文化人在将董永行孝传说翻译为《赛特阿育》就是对文学经典的翻译实例.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可以说有了族群就存在.有了文字后,翻译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在本民族文化的充实和发展中,都是很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翻译既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实质上,翻译的过程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过程,所以,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更重要的是再现原著的文化信息,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比语言意义的等值更为重要,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