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应铸 《传媒观察》2003,(11):59-60
做过采访工作的一线记者多会有这样的体验,某一阶段线索不断,佳作频频,工作起来热情高涨,意气风发;而某一阶段却看这也不新鲜,那也没兴致,连续多天一篇稿件都拿不出来,情绪低沉,疲惫困乏。如果我们把第一种情况称为记者采访工作的“兴奋期”,那么不妨称后者为“低沉  相似文献   

2.
吴永明 《编辑学报》2000,12(3):128-130
残缺作为观念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每次重大发现之后,留下来充作点燃再一次辉煌的星火。科学就是沿着发现、残缺、再发现的模式发展延续的。在编辑理论中,残缺应该有它自己的席位。  相似文献   

3.
提到"档案",人们总给它罩着种种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档案是神圣的,人们更不可随便接触.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的档案历来是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一般百姓很少建立有自己的家庭档案.可在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再一次提到"档案"时,对大多数百姓来讲,就没有那么陌生了.  相似文献   

4.
今生无悔     
我执著地热爱并一生忠于我从事了三十几年的新闻事业.但是,如果时光真的能够倒流,如果“生命”真能安排我再活一次,那么坦诚地说,我将不会再一次选择这个职业.大凡热爱自己事业的人都有过“再一次选择”的格言,可我却不.一些朋友羡慕我已取得高级记者职称并作了十多年社长、总编辑,以为我事业有成,对我的感慨他们不解其意,有人瞪着眼睛问我为什么,我发自肺腑地告诉朋友们:实在是活得太累了,干这一行,一辈子等于别人活了两辈子!  相似文献   

5.
"为人做嫁"说不能揭示当代编辑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编辑工作是"为人做嫁",借以赞扬编辑默默无闻,辛勤劳作,苦了自己,造福于他人的奉献精神,多少年来编辑界一直为这种赞美而深感自豪.作为对一种精神的赞美,这种比喻无可非议.但后来的发展却不仅限于此,越来越多的是用"为人做嫁"来说明编辑活动的过程和性质,这就不能不使我们从以往的自豪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种比喻的恰当与否了.  相似文献   

6.
造就名编辑的障碍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葆 《编辑之友》2003,(5):8-11
名编辑是出版业的第一核心资源,也是出版社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有了名编辑才会有名牌图书、名牌出版社等。为此,我们再一次呼吁:让编辑从幕后走向前台。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不妥协。”当人类遭遇SARS时,这句话越发显得掷地有声。而在此背景下,媒体再次被推到了“一线”的位置。身为采编人员,我再一次感受到“编辑”这个职业的神圣与责任。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期刊、图书还是报纸的编辑,审阅大量的来稿恐怕是最事务性的工作了. 有时候面对堆砌如山的稿件,尤其是自然来稿,想要从中选出精品,发现亮点,还真是不容易的事.有经验的编辑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自然天成"的佳作少,粗枝大叶、平庸枯燥的"草木"多.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草木"都没有价值,都应当置之不理呢?这里,笔者想就自己编辑工作中的体会,谈一点编辑对稿件的审稿意识与加工艺术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模块式、横题化”编排 ,是现代报纸版面设计的一种时尚。有的报社甚至制定了“版面宪法” ,明令禁用穿插版式和竖题。穿插式版面 ,令读者阅读不很方便 ,禁用尚可做到 ;但禁用竖题 ,却没那么容易。这是我国传统的报纸编排规律在起作用 ,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许有人会说 ,为什么西方报纸在版面上可以做到没有竖题 ,而我们却不能。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竖起来阅读不方便。汉字是方块字 ,既可竖排 ,又可横排。虽然历史上沿袭的文章竖排如今已不多见 ,但是 ,在版面上编排少量竖题仍不失为一种特色。它不仅可以避免碰题和标题折行 ,而且可以丰…  相似文献   

10.
张洪 《编辑之友》2001,(5):54-55
呼吁编辑应当向专家化、学者化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将学科专业越分越多,越分越细的要求,也是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催生精神食粮时,如果孤陋寡闻,马虎潦草,浅尝辄止,那么,奉送到接受者面前时,就难免出现不被社会接受,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情形.不仅没能为人类增加精神财富,反而添了麻烦和负担.  相似文献   

11.
已经很多次想象过编完这套"发现与探索"丛书后的心情,可真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却发现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正如很难说淘得真金的人和正在淘金的人谁更快乐,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收获的那一刻,心情绝对要比之前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与把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是一种选择性、传播性的行为.选择哪一类文化知识、哪一些思想观念、哪一种精神劳动成果制成出版物,是出版人决策把关的结果.在这个把关的过程中体现了作为出版人主体的编辑的出版理念、出版眼光、出版水平、出版能力,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繁荣意识和群众意识.所谓把关,就是把好质量关,不让次品流向市场,损害消费者.精神性商品的把关比一般商品的把关复杂得多(靠仪器是无法检测的),也要紧得多,因为次品很容易成为"毒品"贻害社会.在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施精品战略的今天,讨论如何增强编辑的把关意识,提高编辑的把关艺术,也许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与胡玉文君谈编刊业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0年代中期,我曾一度负责过黑龙江省图书馆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历时约六年,但这段实践的体会却一直没有机会总结过.去秋,胡玉文君调入了该编辑部,她是我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石蓉英 《编辑学报》1991,3(1):25-29
科技期刊中有几个使用频率很高却又最易发生错误的问题,以下就这几个问题作一分析,希望引起注意。1 用百分率表达的某一物理量的计算公式1.1 百分率计算公式错误率的随机统计 科技期刊中常常出现用百分率表示的某一物理量的计算式,如:  相似文献   

15.
蔡瑛 《编辑学刊》2007,(6):66-67
我已做了近20年的编辑.照常理来说,算得上"资深人士",虽谈不上举重若轻,起码也是应对自如吧.而我对编辑工作,胆子却越来越小了.  相似文献   

16.
金眉 《现代出版》2001,(3):31-32
近来看到一则消息,讲的是季羡林等15位学者、作家状告中国物价出版社在其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系》中收录了他们的译作,却没有和他们打招呼,也没有经过任何授权,甚至还将译者的署名删除①。这起纠纷因涉及著名学者而显得突出。事实上,类似的事例在出版界并不少,只是因为有的图书作者未能看到或者不予计较而未起纠纷。将各类报刊或图书中的若干文章、文章片段或图片结集汇成书这一作品形式在法律上被视为编辑作品的一类②。这类作品的特点是:1.原作已经在图书或杂志上发表过;2.是多人作品的汇集;3.具有独特的编辑思路、编排体例和…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大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没有多少亮点,难忘的事也不多。“平平淡淡”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我的这一年。  相似文献   

18.
闲话退稿 退稿原本是编辑这—行当的优良传统,可到了信息化的今天,退稿却似乎成了编辑们久违的话题。把如今一些编辑对退稿的态度和做派与昨日老师们对我的言传身教一比照,总觉有些老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9.
选题策划机制的不同形式及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社会效益考虑,还是从保证生存、发展的经济效益考虑,选题策划工作都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的出版界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其突破口总是出版社的人事、分配制度,而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却一定是选题策划机制,其他的改革措施最终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工作能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卞平 《编辑学报》1996,8(3):130-131
中国科学院的杨乐院士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有的部门与单位制定的办法有片面性,稿件在国外发表一律得分高,在国内发表一律得分低,这不利于提高科技期刊质量。”这是一个非常中肯、应当认真研究的意见。本来,科学论文要不要公开发表,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发表,完全是论文作者作为著作权人享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