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傻傻是“80后”中少见的持严肃文学态度的黑马作家,他的乡村书写丰富了当代尤其是“80后”文学的表现范围,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反复”叙述是作家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作品内容,强化思想主题,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体验。意象、语言、故事以及主题的反复出现,构成了李傻傻创作中的“反复”叙述。结合作品、作家的时代背景来看,“反复”叙述对于填充人物血肉,凸显作品主题是一个极大的丰富,对当下“80后”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刻骨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文学中存在城乡比例失调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市场经济、商业化的操作造成了乡土写作在“80后”文学中受冷落的局面。本文从目前唯一有影响力的“农村80后”作者李傻傻入手,具体分析新生代的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3.
阮征 《培训与研究》2007,24(4):17-19
李傻傻是“80后”写作的代表。他以一种严肃的姿态进入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触摸到了人类自我意识与人类生存困境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当下社会价值尺度和作者青春期自我价值评判标准的“双重不确定性”,导致了少年作家在拷问人生境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之前,必须首先寻找自身的失落。  相似文献   

4.
作为“70后”作家群中的一员,李修文的小说创作中一直潜伏着一条日常化写作的线索,但自有其特色,他或者用日常生活解构传统与经典,或者在常态的前提下描绘复杂人性,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奇迹”和“诗意”。李修文对日常生活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开掘,为物质化、平庸化、欲望化为主导的日常化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精神性内容。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乡村不再是乡土文学书写的唯一对象,乡土写作中有了都市的影子,城市成为乡土生存写作的重要背景,在城市中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处于困境的乡土者,乡土叙述者以无比同情的笔墨书写了他们人生的辛酸与失意。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可谓用白话写作乡土小说的第一人。由于他从小生活在乡村社会,童年经历铸就了他与农民血缘深厚的“地之子”信  相似文献   

9.
作为具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学流派,京派与北平和乡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北平,他们既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与乡土认同感,也表现出对城市文明和古老历史的严肃反思与批判;对于生养他们的“原乡”,他们总是抱着“乡下人”的自豪进行“回忆”与“展览”,但这种“回忆”与“展览”又因“乡村知识者”的身份而时常表现出一种眷恋中的自我审视和背离故乡的原罪感。  相似文献   

10.
方培 《文学教育(上)》2009,(10):126-128
文学即入学。文学归根到底是对人这个客观世界个体存在的终极追问,人性异变更是“人”学的核心命题。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涌现出展示人性在两极世界——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中的生存境遇的作品,前者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已成经典,后者如余华、莫言等早已声名在外。而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员,阎连科更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越轨的叙述风格和笔调展示了人性在乡土世界中的残酷异变。在他的文本中,乡土世界是被剥去了诗意外衣的赤裸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在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城市作家或现代派作家身上,而对乡土作家或具有乡土文化倾向的作家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但后者的城市叙事恰恰形成一个独特的层面,可以与城市作家或现代派作家共同构成对城市叙事的现代性张力。本文以《结婚》的审美局限为切入口,从作者对城市的价值选择、审视角度、城市形象“寓言化”几个方面探讨了乡村作家在城市叙事中的文化倾向与道德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甘地主义与印度乡土文学之问关系复杂。甘地主义不是文化学说,而是切合于印度社会实际的政治学说。其将乡村与城市对立起来,乡村代表着印度的真理和尊严,城市则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是城市破坏了印度社会的基础。印度乡土文学作家并没有盲从于甘地主义,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农民的现实生活、处境和命运,关注的是乡村世界在城市文明的侵袭下所发生的变化。乡村是文化乡村,被赋予了“精神家园”的色彩,这是同时期印度乡土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是作家们的一种自觉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吴义勤认为,刘玉栋的写作给人厚实、稳重、沉静的感觉。他是一个乡土小说家,“乡土的道德化”是他的价值支撑,也是他的叙事策略。他的乡土情结隐藏着深刻悖论,既对乡村的纯朴人性和伦理情怀满含敬意,又不能不正视乡村道德日益颓败和沦落的现实。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矛盾构成他小说的内在张力。洪治纲认为,刘玉栋的小说充满温暖的情感之力。他以一种温情式的话语基调,朴实平和地叙述着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故事,在悲剧性氛围里发掘种种人性的光辉,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寻找内心温暖的亮光。其创作已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格调。石万鹏认为,刘玉栋的小说展示了个人化的历史记忆和普遍化的童年经验,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理解感悟,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与忧虑。其创作呈现出一种忧伤的诗性和抒情品质。  相似文献   

14.
在汪曾祺80年代以来的写作中,作为故乡的高邮和昆明构成了他文本中的“双城记”。汪曾祺不但对城市及街道的记忆是相似的,就是对“家”的记忆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作为故乡的高邮和昆明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这种关系在文本中以空间记忆、立体性记忆等方式表现出来,但最终都落实为对人的记忆。这其中体现着汪曾祺对老师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种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5.
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获奖评语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莫言回忆到,“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乡村的生活经历,让他“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笔者认为乡土情结可以是高中语文课堂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散文中,乡土散文始终占有重要位置,现当代作家创作的乡土散文有共同的内在品格,也有不断生成变化的不同的因素。首先,在写作乡村题材的作品时,他们都已离开乡村,出走造成了压力和精神张力。现代乡土散文作家是在承认“乡下人”立场的前提下时时进行精神回望的:其次,就作家笔下的乡村图景而言,现代作家的描写是丰富而复杂的,但都抱有一种悲剧情怀,当代乡村散文经历了从诗意赞美到多种情调共存的过程;再次,现当代都有一些作家有意在乡村描写中寄寓自己的生命理想,表现了具有形上意义的家园之感。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的文化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教师在接受城市化教育的过程中具备了城市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仍是被乡土文化所包围着的乡村学校。在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无法解决他们的文化困惑。乡村教师摆脱文化困境的出路不是对某一种文化价值的简单认同,而应立足于多元文化观念基础上,培养跨文化生存的能力,同时立足于乡村现实参与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彰显出的一鲜明表征即是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叙述。可以说,沈从文的乡村生命体验给了他丰富的民俗文化积淀,都市生命体验则给了他理性关注民俗的思致,它们共同为沈从文乡土小说写作言说民俗进而生成文艺民俗美学思想提供了平台;这种对故土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的眷恋作为沈从文都市社会生存中被现实激励生发出的主体性意识,对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写作在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深刻影响。沈从文乡土小说写作民俗审美生成与其生命体验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金仕霞 《文教资料》2009,(11):26-27
“80后”作家已经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群,这些年轻的写作者以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成名方式引起了社会多方关注。他们中的佼佼者俨然已经是“80后”生青年人的精神领袖,对这些代表作家进行分析研究已经成为必然。本文以韩寒、春树、张悦然、李傻傻为例,对“80后”作家进行一个整体的考察,从而探寻“80后”作家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