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魏封国制度因魏文帝政治气度狭隘,采取禁闭宗亲的政策,无法起到屏藩皇室的作用。魏明帝临终前举措失当,废除宗室辅政安排,为司马氏代魏埋下隐患。西晋政权有意吸取曹魏封国制度失败的历史教训。晋武帝废除州郡领兵制代以封国领兵制,强令宗亲就藩,临终前确立宗室参与中央朝政的权力格局,虽用心良苦,但终于毁灭于"八王之乱"中。  相似文献   

2.
曹魏一代对宗室名为分封而实加禁锢,主要表现为"虚封"、频繁徙封、限止朝聘、严禁任职、多加伺察等政策,这虽引起了曹植等宗室诸王的不满和抗议,但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既与曹魏统治者之寒门出身及其法术之治有关,也与曹丕早年争嗣的经历不无关联.就其影响看,此举削弱了曹魏统治的基础,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并由此引起了晋代君臣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周制与秦制是中国制度史沿革的两大段落。大体言之,秦汉以降列朝实行秦制,故有“百代皆行秦政法”一说。然汉代在承袭秦制之际,又汲纳周制,复古更化,形成融会周秦、兼采儒法的汉制。汉制一面复用封建性的周制,一面又与其保持距离,向中央集权的秦制靠拢,郡国并行。两汉以降,中国的皇权政治受到天道、祖训、礼制、贵族、官僚制度、宗法绅权及民变等多重因素的制衡,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演为绝对专制,这是汉制具有再生能力、难以解体的原因所在。然而,这些因素缺乏法制规范和新的社会构想,对皇权的制衡力是有限的。中古以至近古历代帝王的“标准像”是:一手高扬儒学经典,以“仁政”“王道”宣示天下;一手紧握法家利剑,威吓、惩治臣民。“霸王道杂之”诚为汉制帝王术之真谛。正是这种“周表秦里”“儒皮法骨”的汉制传承两千年。因而中古、近古制度史当用“百代皆行汉政法”概括之。  相似文献   

4.
曹魏代汉和晋代魏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大的政治事件,影响深远。曹氏代汉和司马氏代魏都经历了长时间的霸府统治阶段,以武力为后盾,在禅让的名义下实现了皇权更替。两者的禅代也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依靠的力量、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禅代的方式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二章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课后的问答题:“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这道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有的甚至认为无从答起。那么,“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利都操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君主一人专制独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从中央的丞相到地方上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未有所改。其次,汉承袭了秦朝实行的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秦统一后,建立了…  相似文献   

6.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7.
质任制是魏晋统治者推行兵户制度的一个法律措施。质任对象,曹魏时期是率兵将领的家属和兵户,两晋时期只是兵户。本文就魏晋时期质任制的有关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请师友们指教。一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所谓秦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的说法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史学界据以研究秦国兵役徭役制度的传统观点亦值得商榷。在徭役方面,秦国实行积数年一次,每次役期一年的徭役征调制度;在兵役方面,秦民服役时间的长短和服役次数的多少完全以战争需要为转移,并无具体年限之规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隋代宗室一般都会获得爵位,出官都在四品以上,在外多为牧宰、总管,在内多为将军、公卿。文帝时,诸皇子皆出镇大藩,炀帝时则任为京都守卫。宗室带兵征伐常获胜绩,为牧宰多属良吏。其制度渊源大体上是来自北周、北齐,而在府佐国官的设置上基本采用的是北齐之制。总的说来,宗室对隋朝的统治是以积极作用为主的。  相似文献   

11.
曹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二代帝王,史言其葬地在汉魏洛阳城南90里处,亦即今存之万安山南麓、汝阳县境北部的魏明帝高平陵。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对高平陵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陵既与古人对"兆域"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又与曹魏政权仿效东汉葬制实行南北陵区相关,而"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增设也是曹魏南陵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对于阮籍的政治思想,学术界历来有两种不同意见,即亲晋和亲魏。本文认为,阮籍既不亲魏也不亲晋。在思想上,他对现实政治始终有一种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凭籍于知识分子理想之“道”,而非站在曹魏立场上是曹非马或站在司马氏的立场上是马非曹。在现实政治中,阮籍的济世思想不可能实现,为保全自身不得不与现实妥协,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3.
秦奉法家之“明主治吏而后治民”为圭臬,通过严密的秦律规定,突出官吏的各项行政职能,明确官吏的种种行政责任,同时赋予官吏准确而严肃的行政权力范围,构成了有秦一代自成体系的官吏岗位责任制度,对后世影响亦是深远。  相似文献   

14.
曹魏的封爵制度与食封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时期是曹魏代汉的政治过渡期,其封爵制度在爵级、爵称、封赏对象等方面大体沿用东汉之制。不过 囿于户口严重减耗,从田租户调获得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为优先保证军费开支,曹魏的列侯食封制度作为一项财政 支出制度,比东汉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乡亭侯食封户数大为减少。同时,建安时期曹魏极少用进封爵级酬赏军 功,并创设四种“皆不食租”的爵级,也都是出于减少财政支出的考虑。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列侯封 爵制度基本沿用建安之制。不过,由于授封标准放宽,增加了县侯、王侯二类享受大量食邑户的封爵对象,加上曹魏 后期逐步控制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加紧改朝换代的准备,有意将封爵食封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和财政手段加以运 用,以致食封支出继续增长。曹魏代汉之后食封支出得以持续增长,是以在籍户口及其租调收入逐渐增多为财政基础 的。  相似文献   

15.
三,西汉、三国职官汉初承袭秦制,后来才有所更改。(一)中央官制(仍行三公九卿制,后来又出现六部之萌芽)(1)三公先是相国、太尉、御史大  相似文献   

16.
晋宋宗室官员考课是在当时王朝常规考黜制度规范下进行,并不存在专为宗室官员制定的特殊规定.两晋宗室官员考黜周期大致为6年,刘宋宗室官员的考黜周期则大致是3年左右,相较而言,短于刘宋早期的任官周期而略接近于孝武帝以后的任职周期.西晋皇权强大,刘宋皇权复振,且都推行重用宗亲的政策,故而西晋和刘宋的宗室官员在考课方面虽然遵守常规进行优劣评定、赏能罚否,但事实上能得到额外优待,有罪黜免时往往法外施恩,甚至免官后的起复也较庶姓为易,因此仕宦较为顺利,容易升迁要职,但也不无宽纵之弊.东晋皇权衰弱,宗室政策与高级门阀利益相抵触而难以施行,宗室官员的考课黜陟反较庶姓官员更为严格,多有贬谪,仕宦因此比较艰难,担任清官要职的机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从地域空间角度而论,嬴秦早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西汉水上游的优势。一来,此地属于典型的陇南山区秦岭山间断陷盆地,气候温和,嬴秦先祖又熟悉农业操作,因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二来,此地拥有优质而丰富的水资源,适合蓄养,让嬴秦的驯养技术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正是在渊源不断的西汉水的滋养下,嬴秦从一个不名一族的奴役小族最终崛起为诸侯国。  相似文献   

18.
从地域空间角度而论,嬴秦早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西汉水上游的优势。一来,此地属于典型的陇南山区秦岭山间断陷盆地,气候温和,嬴秦先祖又熟悉农业操作,因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二来,此地拥有优质而丰富的水资源,适合蓄养,让嬴秦的驯养技术得到了尽可能的发挥。正是在渊源不断的西汉水的滋养下,嬴秦从一个不名一族的奴役小族最终崛起为诸侯国。  相似文献   

19.
夏:禹治水有功,舜让位给禹。因禹原为夏氏部落首领,故国名为“夏”。商:汤灭夏后,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地(今河南商丘),故以“商”为国名。周:周武王灭商后,因其父周文王曾居住于岐山下的周原,故以“周”为国名。秦:秦始皇的祖先曾是周孝王的马夫,因喂养马有功,被赐为“嬴”姓,封地在今甘肃天水,后扩大到秦(今陕西),于是立国号为“秦”。汉: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刘备统一中原后,因自己曾被封汉王,故立国号为“汉”。魏:曹操在汉献帝时受封为魏王,其长子曹丕代汉自立,国号叫“魏”。蜀:刘备占据成都后,自称是…  相似文献   

20.
两晋通过礼家议礼而皇帝裁定的方式规定了故吏为旧君服齐衰三月的制度。此服叙规格与先秦制度一致。但这一看似回归经典的制度若以曹魏制度相对照并联系两晋相关的礼讼来考察,实际上隐含了统治者对于旧君故吏关系的控制的目的。一方面两晋统治者因为认识到这对关系有利于强化君臣关系维持统治秩序而承认其合法性;但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旧君故吏“私义”关系的过度发展又会威胁王朝“公义”的落实,具有潜在的破坏政治秩序的危害,故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旧君故吏关系的发展和淡化这一关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