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水诗在玄言诗中已初露端倪,到了东晋,玄风大炽,玄言诗成了玄学枯燥的说理工具,然而,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也孕育着新的诗歌形式——山水诗。由于隐逸行为的日渐普遍,对自然的爱赏和领悟遂成为名士们的集体爱好,于是产生了谢灵运这样的不是隐士的山水诗人。沈德潜《说诗语》:“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所谓“性情渐隐”指的就是玄言诗人不拘礼法,任情放达,至情至性的个性气质逐渐隐退,而“声色大开”也是相对高古浑厚的魏晋古诗。特别是“理过其辞。淡乎寡昧”的东晋玄言诗而言的。从此以后,诗歌日益讲求辞采、骈偶、声律.讲求表现的精致和新巧,诗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转关诗运的关健人物当推谢灵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 ,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 ,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 ,使得郭璞诗中尚存的“坎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 ,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3.
玄言诗是玄言入诗之风走向极端的产物,对其艺术价值,文学史和历来评论多予简单否定。玄言诗与运用玄言的诗是有区别的,东晋玄言入诗之风中出现了种种艺术潜质,在玄言与形象、平淡风格的追求、情理结合、景理结合及理致、理趣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玄言诗是东晋诗歌的主流,从诗史来看,这是对魏晋以来以玄理入诗的这种非主流诗学的发展的结果。两晋以来玄学的发展,特别是东晋时期玄佛合流,对玄言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玄言诗学也有一个发展流变的过程。对这一诗史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玄言诗学的基本内涵,理清两晋诗歌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诗影响其他体;宋代以后,的地位重于诗,影响诗。“以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运动的副产品。“以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是在排除“”的特点,后却是在引进。“以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殷仲文、谢混为玄言诗的终结者,一来玄谈是其本身不足之处,二来南朝人评价其诗为“清浅”、“华绮”、“清华”、“风流媚趣”,但殷、谢二公的诗作又确有玄风,因此,他俩是在玄言诗中终结玄言诗。  相似文献   

7.
中古诗学分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末-(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Nong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的探索特性。  相似文献   

8.
唐代以前,诗的地位重于文、诗影响其它文体;宋代以后,文的地位重于诗,文影响诗。“以文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文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文运动的副产品。“以文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文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他摆脱了玄言诗过分“文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在“以诗为诗”而不是“以文为诗”。尽管其诗中尚残留一些散文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文为诗”。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文到诗的道路是相反的,前者是在排除“文”的特点,后者却是在引进。“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文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玄言诗何以呈现“淡乎寡味”的特征?除开东晋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当中一定还有其他原委。对于玄言诗的创作,创作者的角度并非文学的角度;而且玄言诗的主要讨论对象《老》《庄》,其言语、情感观也都讲求平淡;玄言诗之前的谈玄工具———理论性论文在风格上亦是淡而无味。玄言诗的谈玄功能决定了其淡乎寡味的命运。玄言诗是在平淡无味的囹圄与规范中进行创作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东晋是玄言诗流行的时期。玄言诗因以枯燥的说理代替形象的塑造,辞雕旨虚而日益遭到遗弃。东晋诗人将山水诗引入玄言诗中,清新细致的景物描写和玄远虚灵的意境使诗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山水描写成分的逐渐增多与玄言成分逐渐减少,山水诗最终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东晋兰亭诗有着区别于山水诗和正宗玄言诗的不同特质。兰亭诗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中的一种变体玄言诗,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卢宁 《天中学刊》1998,13(3):30-36
东晋僧诗是义解僧和译经僧的诗歌创作。由于义解僧与译经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使命,这使他们对佛教文化及中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诗歌风格的不同。东晋文坛玄言诗的盛行,启发僧人将佛理引入文学,以文学形式表现佛理是东晋僧诗的基本特征。佛理进入文学的负面效应是诗歌的抒情审美内质的淡化,这使经文偈颂与僧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间接影响了僧诗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3.
山水题材进入中国古代诗歌,可以上溯到《诗经》,而山水诗的兴起则在晋末宋初。开山宗匠当属谢灵运,他改革东晋玄言诗,开创了“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的山水诗,但他对这种新诗体的把握并非驾轻就熟。首先,他的诗一般都是纪游式,人随山水转,移步换形,如导游图一般,对山水进行全方位描摹,对景物作罗列式排列,缺乏主观情性的融入,造成情与景分离。其次,由于地的山水诗刚从玄言诗脱胎而出,  相似文献   

14.
历来认为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闲适自然,和溺乎玄风,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意趣迥别。明代王廷斡在《靖节先生集跋》中说:“元亮远心旷度,气节不群,力振颓风,直超玄乘。”王士祯《古诗选》云:“过江而后,笃生渊明,卓绝先后,不可以时代拘塘矣。”今人游国恩等人合著《中国文学史》中更是断言:“(陶渊明的作品)在玄言诗占统治地位的当时,是与贵族文坛格格不入的。”那么,陶渊明的诗和玄学以及玄言诗是否确如是所言没有一点关系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从客观环境上看,陶渊明生于东晋玄乘之风炽盛时代的,那么他就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一时代思潮的影响,从陶渊明的交游履历来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另外,在仔细分析陶诗和玄学以及玄言诗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陶诗和玄学尤其是郭象的玄学思想是有深刻联系的,陶渊明不仅接受了郭象玄学思想,而且将此深化、融注为自己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的山水诗,向来难逃"玄言尾巴"之讥,这实流露出人们对玄言诗的一种偏见。本文认为,"玄言尾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一股深情,而玄理与深情的融合,再加上诗中"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山水描写,这一切不仅使谢诗达到了情、景、事、理相浑融的艺术高度,也使其与一味"究心抽象原理"而丧失真情实感的东晋玄言诗分道扬镳,从而开启了一代新诗风。  相似文献   

16.
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性的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身处饱受战乱的东晋时代,东晋不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处于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文学上孕育新的生命和转机的时代。在玄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寂静黯然,而陶渊明作为日后开启中国诗歌繁荣的先导,显示出“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1]2的非凡气派,其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诗歌的最大特点为质朴自然,古人对此多有所论及,如严羽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作加以比较后,得出“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  相似文献   

17.
东晋是充满哲理与玄思的时代,在当时的文学创作领域中,玄言诗流行诗坛近百年,这种诗歌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大多从抽象的玄思入手来阐释玄虚的哲理,缺乏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在艺术上也不注重对感性形象进行直观描绘,景情理游离,语意晦涩,破坏了诗歌以艺术形象为表现手段的本质特征,不符合人们对诗歌美感的要求,因此缺乏感染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齐宋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的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沈玉成先生《谢灵运评传》说:“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又否定了玄言诗。这两者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在玄言家的心目中,山水本来有‘以形媚道’(宗炳《画山水序》)的一面。山水之中包孕着玄趣,玄言诗中出现一点山水描写也并不罕见。东晋后期。模山范水的作品渐渐增多,诗风开始转变。谢灵运的叔父谢混在这一转变中曾经作出过贡献,但真正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完成这一变革,并使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个流派的,则是谢灵运。”这里。不仅指出了山水诗代替玄言诗的过程,而且充分肯定了谢灵运的贡献和功绩。  相似文献   

19.
刘锋 《语文知识》2009,(4):73-76
《世说新语》记载了不少与东晋诗歌相关的材料,是研究东晋诗歌的重要文献;而其他并未直接联系到诗歌的材料,也可借以考察东晋诗歌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先将这些材料归类,并在分析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两个问题:东晋诗歌衰落的原因以及玄言诗是否能概括东晋诗歌。  相似文献   

20.
在魏晋南朝时期并没有“玄言诗”的名字,“玄言诗”的概念是今人提出的。结合南朝人的论述不难看出,所谓玄言诗其实就是南朝人所说的受了玄学之风不良影响的诗。不过,南朝人所指的不良影响包括思想趋向、作品基调、辞采和词趣四个方面,而当下的研究却并未完全据此立论,往往脱离南朝人的评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魏晋诗歌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然后名之日“玄言诗”,并据此为他们的玄言诗研究提供支持。由于研究者所面对的作品互不相同,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