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和出使西洋是明朝时候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讲授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看到明朝前期的历史面貌和我国在当时亚洲、世界上的强盛地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与亚非国家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并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对外关系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在"郑和下西洋"课题内,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历史背景;(二)经过和内容;(三)历史意义.这三方面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完整概念.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1.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①郑和下西洋的经过。②郑和下西洋的意义。2. 学生需要认识的基本观点:①郑和是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2.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介绍郑和下西洋及中俄雅克萨之战的历史。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教科书写道:“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要,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说到下西洋的情节与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4.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的大事 ,因此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史教材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它 ,人教版的中学历史教材也不例外。最近《中学历史教学》编辑部转给我一些读者的来信 ,内容都是关于教材对郑和下西洋的表述的。这些教师好学肯钻 ,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意见 ,但对于个别建议的内容和思路 ,我认为仍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在这里我不揣浅陋 ,提出来与广大读者商讨一下。(一 )一位教师根据《明史·宦官》的记载撰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一文 ,指出“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明成祖派遣的 ,第七次是宣德皇帝派遣的”。应该…  相似文献   

5.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小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知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再现历史形象、增强生动性和真实感,对于形成学生感性历史知识,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具有独特作用。如《大航海家郑和》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教师在讲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时,可边列表边讲第一次航海的规模:时间——1405年;人数——27800多人,船数——62艘;最大船只——长44.4丈(151.8米)宽18丈(61.6米)。然后让学生看课本前边彩色插图《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和课文插图《郑和下西洋》。学生从第一张  相似文献   

6.
【背景材料】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2005年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材料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与福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册》2004年年底在福建正式发行。邮册中精选了近50张精美邮品,围绕郑和当年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宏伟历史事件,反映了郑和和他的船队成员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7.
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相似文献   

8.
《郑和远航》一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相似文献   

9.
《莆田学院学报》2020,(3):10-15
从亚洲海洋文明历史考察宗教间交往的经验,对21世纪海上丝路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共建亚洲人类命运共同体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意义。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路多元宗教交往的实践,表达了历史上中国人对待不同宗教的价值取向。郑和下西洋秉持的宗教态度,是明代中国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思想的一种表现,对多元宗教的尊重、包容和平衡是其显著特征。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带有二元结构的属性,既是郑和下西洋活动内容组成,也代表了一些船队成员的宗教信仰。郑和下西洋把这种天命皇权和宗教神权融合一体,成为治理天下一家秩序的大规模海上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万小菡 《文教资料》2007,(11):81-82
2005年,中国展开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这期间,有多家电视台摄制了相关的纪录片,回述明朝初年那辉煌的航海壮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拍的五集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南京电视台和中国华艺音像总公司合拍的八集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当年7月,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之时,两部片子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发现美洲是历史的必然.他甚至还提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  相似文献   

12.
《特区教育》2009,(6):42-43
一张被历史封尘了的《郑和航海图》,详细记载着郑和七下西洋的不朽航程。郑和率领70艘海船、3万多将士最后一次远航归来的盛景,我们只能在阅读古文字的时候去体会了。  相似文献   

13.
教材: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材简介: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但却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郑和下西洋在内在动因、组织形式、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哥伦布航行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从这些层面展开剖析,才能对郑和下西洋为何未能实现地理大发现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15.
《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是学习明朝历史重要的一课。明朝的对外交往,主要表现为郑和下西洋、华侨和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西方传教士的东来等四个方面。这一课,内容重,头绪多,怎样才能学好呢?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了与此有关的一起“冤假错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世界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1课新航路的开辟练习题三“将15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按照时间顺序列成一表,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的姓名、出发国家、到达地点或重要成就。”本来,郑和七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可是此题的答案却把郑和远洋航行的年代误为1504—1533年。如果按照这个答案,郑和下西洋就不是早于而是落后于迪亚士、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它的思考,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辩证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拟以《郑和下西洋》一课为例,说明进行历史思辨教学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前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了解郑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率船队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臾上的壮举.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七次下西洋既是中国,也是亚洲海上交通的重大历史事件。当时的福州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造船基地和后勤基地,同时也是琉球王国向明朝进贡和岫封使臣出使琉球的主要门户,本文以此为线索,结合具体史实探讨郑和下西洋与琉球海上贸易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越南的潘辉黎、阮文胜等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攻击郑和下西洋是在于“侵略”。本文以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历史事实,从四个方面批驳其“侵略论”,论证郑和出使西洋是和平友好的使者,遍访亚洲三十余国,为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