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拉康那里,主体是社会化的主体,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只有认同社会法规(道德、惯例以及法律等)的制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文章从“镜像阶段”入手阐明拉康的主体理论,并以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重点探讨人在成为主体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心理因素在其成为主体的过程中所起作用,旨在说明人生是一个不断确立其主体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物化"理论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本质上指的是一种物我两忘、万物齐一的思想境界。在我们今人看来,"物化"处理的是人类主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审美理论。然而,在拉康的哲学思想中,"镜像"理论是其早期思想中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主要描述人类通过"镜像"后导致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从而被他者侵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其实指的即是人与他者或者是外物之间的关系。换言之,二者理论的着眼点都在"物我"关系的阐述层次上,从这一层面出发,比较二者的同异之分,可以对"物化"和"镜像"有更深一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和欲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包含着两个悖论性的问题:“主体”和“欲望”。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说,发展并“哲学化”了其中的主体问题,同时也使其中的悖论更为突出;德鲁兹等则提出了“反俄狄浦斯”的口号,以“精神分裂主体”的“欲望”来对抗资本主义对无意识领域的扩张。但这终究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4.
拉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历时性、共时性和本质的层面详细分析了主体形成的阶段和结构,认为主体是一种分裂的匮乏的欲望主体。拉康从主体间性来阐述主体形成的思想,启发我们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他关于父亲是孩子社会化的解放性力量的思想,有助于反思中小学和幼儿园男教师严重缺乏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他关于语言与主体同一的思想,有助于反思孩子“打官腔”可能诱发的“虚假人格”;而他关于主体是欲望主体的思想,有助于反思现代社会教育功利化之危害。这些是拉康的主体理论对教育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学者基本都已肯定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关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似乎已在学界达成一致。但依旧很少有人对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中对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援引进行分层解读,通过完整地呈现主体的构建过程,向人们展示资产阶级大主体如何运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复制象征世界的镜像结构,以保证主体之间持续而自觉地进行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拉康的主体理论为指导,从镜像阶段理论和欲望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盖茨比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约翰·冈田的小说《不-不仔》讲述了二战之中日裔青年山田一郎在面对征兵令的问题时做出否定回答,从而历经了不同的命运道路的故事。由于一郎的两个否定回答与他的母亲的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为母子之间的一次激烈争吵中重要物件“镜子”的出现,使得母子关系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的“他者”与“自我”相契合,也让利用镜像阶段理论深度分析隐藏于矛盾表面之下的一郎与母亲的关系成为可能。所以从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的顺序可以剖析出主人公一郎从混沌迷茫的状态,通过与“他者”母亲的区分与疏离最终走向成熟完善的“自我”的过程,进而论证整个过程中的母子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也可以更好地解释利用镜像阶段理论进行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来源,通过分析二者同拉康镜像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理清拉康镜像理论的发展轨迹。拉康的镜像理论有其自身的内部张力,基于对拉康镜像理论的内部分析,能够明确该理论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9.
刘玙 《海外英语》2024,(2):205-207
《紫色》是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于1982年发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沃克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身心遭受巨大创伤的黑人妇女希莉在三位黑人姐妹的认同与鼓舞下,主体意识逐渐苏醒,最终奋起反抗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归复。镜像理论是雅克·拉康理论构建的核心和逻辑起点,他提出主体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上,自我即“他者”。文章将以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紫色》中女主人公希莉的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尤其他的镜像理论影响更是深远。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小说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两种人物形象恰恰是异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人与自然的对话是自人类诞生之初就不断发生着的历史过程。在《史记》宏大历史叙事中,司马迁检视"前轴心时代"文明的家底,还原人类早期人与自然对话的生态记忆影像。在"环境以地理位置的选择围绕人类生存"的夏、商、周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状态呈现出"天人合一"背景下矛盾共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Unconscious术语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基石,而在汉语语境中该术语的翻译乃至其人格结构体系中Preconscious和Unconscious之间关系的界定存在着混乱状况.经过考察弗洛伊德著作的英文译本以及中国最初引介弗洛伊德理论的文献,可以认为,Unconscious既可以翻译成“无意识”,又可以翻译成“潜意识”,但是在同一部著作中它被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使用是错误的.Subconscious可以翻译成“下意识”,但它不是弗洛伊德的术语.同时,前意识是描述意义上的无意识,不是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因此在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无意识不包含前意识.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人一方面具有"经济人"所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道德人"所具有的特性,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合理定位政府"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切实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适时转变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诗作《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叙述者公爵就是父权制社会男人权力和占有欲的典型代表,公爵夫人就是男权社会牺牲品的象征。本文将结合运用拉康的镜子阶段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对诗歌文本具体分析,阐述该诗中的镜像意义:男女共存的和谐社会才是理想的人文社会。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济海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6):48-50,63
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看待政府人员方面仍存在着差异:事实上的经济人属性的忽视与价值和行为上的公共人属性的偏重。本文认为,在现阶段我们仍需把政府人员作为经济人看待,这样能更好地看清、理解现实需要,才会更加有利于我国各项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推动、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知识界的分化,在其时的文学领域,80年代所提出的"大写的人"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人学"的"人的文学"观出现危机,表现为以"大写的人"为表现对象的文化、文学制度的危机,而只有在这种抽象的自我、抽象的人的话语面临危机的时刻,我们才能发现作为"类本质的人",正在分化为不同的区域和阶层的人。  相似文献   

18.
镜子阶段理论是拉康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围绕镜子阶段以及镜子阶段的虚幻自我展开论述,梳理了虚幻自我之前、之后辨证运动的整个历程,突出了镜子阶段在自我的功能形成,以及拉康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宠儿》中,保罗·D作为“甜蜜之家”最初五个“男子汉”中唯一的幸存者,见证了小说主人公塞丝一家以及其他几个黑奴的悲惨命运,是书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关键人物。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保罗.D进行形象分析,探究其“自我”意识的建构、解构直至重建的历程,以揭示罪恶的奴隶制对黑人人格的践踏和心灵的扭曲,再现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黑暗历史。  相似文献   

20.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区别于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