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庄公指挥的著名战役之一,但从后人的评价看,鲁国的胜利不仅没给鲁庄公赢得声誉,反而使其成了“肉食者鄙”的代言人。这实于历史不符。本文通过对长勺之战和鲁庄公“文治武略“的分析,企图还鲁庄公以公道,并希望能作为对鲁庄公评价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鲁桓公的出生之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历代学者皆付之阙如。当其子鲁庄公出生之时,桓公因他与己"同物"而为他取名为"同",由此可推知桓公生年。因为,春秋时期流行岁星纪年,根据岁星——即木星大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的规律,将周天分成十二个位次。岁星运行到某次,就以该次纪年,十二年一轮回,类似今天的十二生肖纪年法。所谓"同物"就是"同岁",即鲁桓公和庄公出生之年,岁星运行都在同一个位次,也就是说桓公与庄公的年龄相差为"十二"的倍数。根据庄公出生年及史书所载桓公生平事迹可推断,桓公比庄公大二十四岁。庄公出生于桓公六年(前706),则桓公应出生于鲁惠公四十年(前729)。再以推出的年龄与史书记载桓公生平事迹相验证,无不符合。  相似文献   

5.
【原文】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8.
《左传》当中描写长勺之战时,极力渲染曹刿出众的才华,而我认为,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取胜,最关键的原因并非是曹刿的才华,而在于鲁庄公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态。曹刿在进见之前,曾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曹刿虽有才,但为人不谦逊,若让君王听到,往往被排斥。楚怀王仅仅听信小人谗言,就将楚国左徒屈原贬为庶人,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对比而言,鲁庄公所创设的环境,的确是十分宽松的。况且,曹刿本是一芥草民,对鲁庄公循循善诱地教导时,鲁庄公并未觉得他傲慢,反而虚心接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鲁庄公对臣民十分宽容、和善。…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一文,取自春秋战国时期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季的齐鲁"长勺之战";全文寥寥二百余字,不仅记述了该战的全过程,还就该战的核心与关键,阐释了乡野凡夫曹刿助力鲁庄公准确选择反攻时机的个中缘由;曹刿虽非居高位、食厚禄的"肉食者",但其军事谋略思想却远非"肉食者"能与之同语的。  相似文献   

10.
鲁人曹沫     
[汉]司马迁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⑤。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是解放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可参考的资料不少。但是我发现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鲁庄公这个人要么把他看成一个“鄙”而“未能远谋”的“食肉者”,要么把他看成十分可笑的糊涂虫。总之,在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除了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其实,在这次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中,曹刿固然是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但是鲁庄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应该加以肯定: 一、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治国方略,是好的,是连曹刿也肯定,并誉之为“忠之属也”的。由于这种忠于职守的态度,鲁庄公获  相似文献   

12.
焦凡平 《现代语文》2008,(9):118-118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福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版)“曹刿和庄公的三次对话,揭示出鲁庄公的昏庸无知,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3.
鲁人曹沫     
[原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日:"子将何欲?"曹沫日:"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相似文献   

14.
曹沫(mei)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三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公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已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还鲁之侵地。  相似文献   

15.
《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公元684年),齐国和鲁国在长勺交战的史实,塑造了曹刿这个卓越的军事家的形象。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齐鲁两国投人了大量的兵力,战斗异常激烈,可写的东西自然很多。但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本文的写作重点不是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具体过程,而是通过此次战争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军事思想。对于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只不过是证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正确的一个事实,所以作者对此采取略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琴 《现代语文》2009,(7):129-129
近几年,为鲁庄公“翻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如《再识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庄公的另一种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长勺之战关键在于鲁庄公》(《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第4期)、《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8期)、《鲁庄公形象新探》(《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网上也偶或发表一些短论,为其“鸣不平”。最近,李光老师在《语文学习》上撰文(见2008年7—8合刊《鲁庄公:何“鄙”之有?》),进一步把类似的观点导入课堂,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鲁庄公这一形象。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但从整个课堂的流程来看,师生讨论的角度失之偏颇,最后的结论也过于草率。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鲁庄公之“鄙”。  相似文献   

17.
张作田 《高中生》2009,(5):22-23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听到消息后,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王位。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  相似文献   

1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巨著。它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简炼而准确,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 首先,它的叙述语言,委婉含蓄,简炼生动。无论是城濮之战、(必阝)之战、鞍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段的战斗过程的记述,还是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等人物事件的叙述,都逼真地传达事情的意态。如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乃入见”,表现了曹刿无所畏惧、毅然入见的神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两个“将”字,表现出鲁庄公那种急于求成而又缺少谋略的  相似文献   

19.
囚车里的人才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听到消息后,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王位。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  相似文献   

20.
杨欣 《文教资料》2014,(10):41-42
《曹刿论战》在历次中学语文教材汉版中都被选中,全文虽然只有222个字,却以极精练的文字记述了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的故事,塑造了曹刿这个军事天才和鲁庄公一代贤君的形象。本文拟就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浅要分析。以期对促成这场著名战役取得成功的两个关键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