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裔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下艰难生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充分揭示了非裔黑人女性的两难境地,并号召黑人女性应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小说中的"蓝色"意象完美展现了莫里森渴望在打破种族歧视的同时,重新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突出反映了黑人女性积极建构种族文化身份以及女性身份的愿望,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黑人女小说家的创作思想集中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之中,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经历。这些小说家们的努力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黑人女性戏剧作为美国的一种文化是其在黑人女性小说之后的一种融合了西方批判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对经典进行批判式的再次翻译。在美国黑人女性的戏剧表现形式中,创作者释放出自己的性别和种族这两种曾受排斥的情感,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反思和探索,在这种探索中,强调了身份的重要性,因此"身份认同"策略被不断的挖掘出来。在对黑人女性戏剧的创作中,对其身份的解读变成了最主要的主题。因此本文从对黑人女性戏剧出发,通过他们的身份构建和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发展进行解读并且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6.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孩子的愤怒》是其2015年出版的第11部小说,小说通过多个叙述者的声音展现了黑人女孩布莱德在不断认识自我和调整自身与他人关系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逐步走向自信、自立又自强的当代黑人女性形象。本论文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布莱德在与母亲、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的自我成长过程,分析布莱德如何在人生不同阶段中探索自我身份,阐释这个黑人女孩的文学形象对当代黑人女性成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她们的渴望、需求、创造性和才能往往被忽视,但她们一直在积极努力地寻找自我身份。《紫颜色》的女主人公西丽经历了从自我身份的丧失与扭曲到自我身份的发现再到拥有真实自我的过程,最终摆脱苦难——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9.
黑人女性长期遭受双重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聚焦黑人历史和黑人女性,成功地书写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莫里森的创作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不仅关注黑人的身份问题,还极其关注空间与身份的关系。在其多部作品中,莫里森探讨了厨房在黑人女性乃至黑人男性自我认同中起的作用。厨房对于黑人女性而言,不只是一个压迫之所,也是一个庇护和自我创造之所。厨房内的活动和交流,使厨房不再是一个私人空间,而是一个能帮助黑人女性及其后裔了解历史、给其带来归属感并增强社群意识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整体的思想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引起了“新黑人”思潮的发端.以哈莱姆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黑人文艺运动,常常被称作“哈莱姆文艺复兴”或“新黑人运动”.新黑人们拥有鲜明的种族意识,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自豪.左拉·尼尔·赫斯顿就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赫斯顿在创作中突破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种族、阶级、性别等多重障碍,塑造了积极的黑人女性新形象,开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先河.一些后起的黑人女性作家,如爱丽斯·沃克就把赫斯顿视为自己的“女性祖先”.赫斯顿对黑人作家创作立场的认识,对黑人女性自我的积极肯定,对南方文化艺术特征的真正传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人自传是美国自传文学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尤其是黑人女性自传。因女性身份、肤色原罪等群体特征,黑人女性自传揭示了多重自我、呈现了“我”与“我们”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然而,近年来被关国文学界重新发掘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自传《路上的尘埃痕》,却打破了黑人女性自传揭示群体性自我的传统,通过消解“我”的种族身份、女性身份而构建了“纯我”,而其现实生活中“真我”却被作者以迂回式叙事策略而遮掩了。“纯我”与“真我”在自传文本中以复调式叙述结构、以此消彼长的延展而达到最终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探讨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爱》中的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寻求,并最终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以及黑人妇女之间的姐妹情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5.
赫斯顿的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叙述了奴隶制废除后,仍处在男性权威和白人至上的思想桎梏下,黑人女性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想和感情的故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珍妮的"身份"解读,引导读者分享作者所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特定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赋予了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独特的写作主题、手法和风格。黑人女性戏剧作家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将本族裔的文化特征融入创作之中,表现身处族裔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也为从文化视角了解黑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参考。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争取自由、平等的观念和建构独立身份的观点,为黑人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做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宠儿》中三位女性形象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完整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莫里森在创作中描述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其目的是去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政治主体意识,使其在社会政治上确立应有的地位,走向社会中心。  相似文献   

19.
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不仅表现黑人女性寻求独立的自主精神,也传承黑人群体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所罗门之歌》就是一部有关黑人男性摆脱他者地位、构建自我身份、寻找自我价值的小说。该书讲述了主人公奶人,由迷失自我、对周围人漠不关心、遗忘历史到清醒刚强、独自南下寻找祖先根源、领悟传统文化和祖先理想的转变过程,凸显了自我身份的构建与社会认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