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倡议和实践。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使中国军队开始走上近代化;他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他建立了中国首例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他派遣了留学生,设立翻译局和各种技术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人才。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7,(34):102-104
他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卓越开拓者;他是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的伟大先驱;他始终关注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进程;人生短短几十载,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财力和智慧都献给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被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 南开老校长张伯苓曾高度评价他的办学功绩,“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开之有今日产先生之力尤多,应尊严先生为校父。”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一生,酷爱史学,于史学成就亦最大。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旧史学向近代的资产阶级新史学转化的过程中,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严厉抨击旧史学;努力介绍西方的新史学,并写出了一批崭新的史学论著,在近代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学研究等方面开拓了一条新路,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传统史学中创立新的史学理论梁启超一向把史学研究和提高国民素质、解救民族危亡。求强求富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只有史学才是“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①。欧美之所以强大,史学发达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近代所以落伍,史学没有跟上…  相似文献   

4.
于江 《教育与职业》2008,(1):106-108
他的一生是不断进取和持续思考的典魁他不仅亲手创办教育杂志,还时常撰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他不仅积极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规律,还亲身参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开办实业以促进教育思想的传播交流;他提出的普及国民教育的主张被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全面采用,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奏响了第一声礼炮;他就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卓越开拓者——陆费逵。[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由爱国而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由一位爱国运动的积极支持者,逐步成为一名彻底的抗日救亡战士。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民族革命思想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他为近代中国民族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马相伯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爱国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性是贯穿马相伯各种思想的一根红线;积极追求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是他晚年思想的鲜明特色;马相伯一生能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是他思想的最大特点;他还是一位天主教信徒。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马相伯的思想从不同方面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过程中,傅斯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外国对中国物的掠夺和当时中国的史学现状,促使他在史语所内设立考古组;考古组成立后,他对考古工作的统筹规划及人才培养、资金筹措、解决纠纷、组织考古团体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他的领导下,史语所考古组进行的考古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学的学科性质、内容和地位;其总体成就和各主要体的关系;中国近代学史的基本线索和教材模式;中国近代学的学术积累与发展、专家述与教材编写。这是中国近代学建材建设中实际面临并应当注意的四个重要问题,必须采取可行策略加以解决,以期建立科学合理的近代学教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丁文江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曾先后参与创办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学会等中国最早的一批科研机构;他又与张君劢共同挑起“科玄论战”。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他都不愧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派的旗手。丁文江在中国科学文化启蒙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科学思想既有时代性,又有独特性。他为中国科学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一位在近代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几经变化,早期信服民族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推崇宣扬自由主义,五四运动后转向了社会主义。本文探讨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由自由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后,他对民族国家、民主自由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思想认识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方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在中国度过,特别是1937—1947的十年岁月,在这十年的求学生涯里,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对方北方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长篇代表作“风云三部曲”彰显着他文脉中的中国(文学)经验。而另一部长篇代表作“马来亚三部曲”是方北方反映新马华人由移民心态转向本土认同的重要代表作,他以个人影射历史,为马华现实主义文学打下了重要基础。在近七十的文学生涯中,执守于马来西亚认同的方北方,关心着马华社会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自己蓬勃的创作力、饱满的激情,倾诉着他对新马社会的关心,这种人道主义情怀是他留给马华文坛的重要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晚清出使大臣刘瑞芬因军功入仕,多次担任地方要员,在管理地方政务、参与洋务方面,政绩突出。在任职的各个阶段,刘瑞芬都能审时度势,实干兴邦,忠于职守,勤勉有加,成功地给自己担当的角色添上浓墨重彩的妙笔。作为地方官员,他在筹饷征税、清理词讼、整治吏治、厘正民风、关心百姓疾苦、崇文兴教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政绩。在晚清风云际会之际,刘瑞芬尽瘁国事,是近代史上一位值得关注的官员。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之所以成为晚清时期重要人物,这与他具有儒者强烈的时代意识、勇于任事、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品格密切相关。这些精神品格使他:积极接受相关的西学,为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勇于任事,敢作敢为,所到之处皆努力开创新局面,以图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经济;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从而使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皇朝经世文编》看魏源的经世致用编辑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和经学家,也是晚清率先树起经世致用思想大旗之人.他为贺长龄所辑<皇朝经世文编>集中体现了他的经世致用编辑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仍具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亨利·卢斯对于20世纪前半期中美关系的影响在主流的研究视角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得以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确非偶然。这是一位典型的美国至上主义者,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特殊的中国情结,控制着一个影响非凡的舆论王国。他坚信美国正面临着承担一个强国的使命,因此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而中国则是一片理想的试验田,一个美国化中国的出现,将是美国完成其强国使命的有力证明,"中美相似论"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强国梦想"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在亨利·卢斯控制时代公司的20多年里,"中美相似论"帮助塑造了美国主流的中国印象与舆论,从而形成了一种对于政府决策的公众压力。  相似文献   

17.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温子昇在中国文学史上虽不算大家,但其作品在当时却名躁一时,有"大才士"之称。其不仅是北朝文学突出的代表,而且在南北文学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53年的人生旅程历经北魏政局的变换以及随此变化的北魏文坛,通过对其年谱的详述,我们可以通过个案来透视当时文坛的时代特点及风气。  相似文献   

19.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0.
在认识西方文化的过程中 ,郭嵩焘是以深厚的中学知识为基础的。由于他对中西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 ,所以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时 ,能够较早地摆脱“中体西用”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 ,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同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探索 ,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矛盾 ,体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