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公共性问题不断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以传播学理论,从公共性关注、西方国家公共媒介问题以及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公共性三个方面,探讨传媒公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媒介的公共性建立在社会的公共性之上,这种公共性不在于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聚合性,而在于对媒介利用的程度和方式,民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第一步。媒介功能与社会公共意志是一个共存体,表现为相互支撑、相互利用、取得共同发展的目的关系。传媒不仅仅单向推动了社会意志表达,社会公共空间结构的转变对传媒也有间接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3.
边巍 《传媒观察》2011,(2):30-31
在媒介公共性问题上,中国学界存在两大分歧:一方认为,媒介是否能够实现公共性取决于体制与制度,在我国目前党管媒体的制度框架下,媒介公共性的实现存在着无法超越的壁垒;另一方则认为,公共性是媒介的天然属性,一切媒介都具有公共性的基因,就我国而言,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承担了部分公共领域的价值,呈现出公共性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边巍 《新闻通讯》2011,(2):30-31
在媒介公共性问题上,中国学界存在两大分歧:一方认为,媒介是否能够实现公共性取决于体制与制度,在我国目前党管媒体的制度框架下,媒介公共性的实现存在着无法超越的壁垒;另一方则认为,公共性是媒介的天然属性,一切媒介都具有公共性的基因,就我国而言,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承担了部分公共领域的价值,呈现出公共性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21,(2):55-55
上海师范大学钱晓文教授所著《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丛书”重要的一部,近期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其研究采用现代化范式,围绕传媒公共性、专业性与商品化之间关系的解构与重构这一重大命题,立足于新闻传播学,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维度重新阐释媒介融合的内涵、功能及特征等,并提出应建立以公共性为主导、以专业性和商品化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系;从媒介文化角度看,传媒融合转型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再重构,目标是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等。  相似文献   

6.
冯阳 《新闻世界》2012,(10):156-157
新媒体融合开创了自媒体时代,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也初见端倪。新媒体技术优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实现了多元价值和利益诉求,同时也对媒介的公共性产生破坏。自媒体技术的限制,非理性的话语表达,对媒介公共性产生了疏离。  相似文献   

7.
三十余年的传媒改革,即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处理传媒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这一过程,深化了我们关于传媒公共性的认识。传媒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走向公共性。公共性是传媒在具体的现实场景中的实践逻辑。在社会变迁、政策变迁和媒介变迁的现实背景下,传媒公共性实践就是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以平等、公平、公正、开放为圭臬,为多元社会中的各利益群体提供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平台,从而"制造社会共识"。这也是传媒和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目标和利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传媒时代与公共性时代相互应和,信息通信技术催生的媒介变革实现了公共性的"溢出".媒介规制在经历争论之后走向传统路径依赖,媒介公共性正面临着信息消费主义、权力与资本宰制的双重危机.重构媒介的公共性,应当坚持开放、公益理念,遵循法治精神,保护其评判性,实现媒介公共性与管理规范性的有序平衡.  相似文献   

9.
胡劼 《大观周刊》2012,(25):44-44,71
《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的同时。也探索了国家公共性相关的问题。本文将浅析《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国家公共性思想,并结合马恩该内容的再发展进行比较.以此为线索阐释马龙思主义国家公关性思想。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屏幕代表了当代城市景观和媒介发展新趋势,在城市公共空间形成了新都市文化,正日益影响着城市文化的新格局。商业性、视觉性和重复性是公共屏幕的信息表现逻辑。当代美国城市公共屏幕呈现出景观性、文化性、媒介性和公共性的特征。在后现代主义、个人化主义、时空凝缩发展趋势下,公共屏幕还只是在新媒体与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重组试验体,其形态和内容随着新技术的更新正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更替。应在公共屏幕中建立积极的反馈平台,提倡本地邻里社交互动共融,引导受众批判、反思社会,以重塑社会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1.
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相对的活动空间。私人领域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影响着同时代媒介文化的发展与特色。当今,媒介文化在私人领域彰显的情况下,呈现出私人化的特色。但媒介文化过度私人化则容易导致忽视公共性、侵犯他人隐私、流于媚俗等问题,这是值得警惕的。  相似文献   

12.
对媒介公共性的思考来源于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公共领域是相对国家并独立其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存在于涉及国家的公共权威和市民社会的私人领域之间。公共领域的目的就是让民众有能力对公共领域本身和国家诸项实践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媒介公共性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和介  相似文献   

13.
卢迎安 《新闻界》2007,(6):53-54
本文分析了电视媒介的公共性概念,并进而研究了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电视媒介公共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新闻消费向碎片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不同媒介的新闻写作呈现差异化特点和趋向性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全媒体媒介环境,分析了不同媒介的新闻写作差异性,认为不论是哪种媒介,媒体新闻都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5.
王亮 《编辑之友》2015,(6):47-5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对非遗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从媒介视域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媒介的合法性,并分析其媒介形态和传播类型,从而在媒介环境下,树立非遗的科学传承保护观,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与传播的关系入手,跳离西方当代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宏观视角论述了政治秩序对传播秩序的决定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政治秩序下的传播现状.就中国当代政治传播而言,在社会主义的观念下政治秩序在现实中一直处于调整中,因此传播秩序经历了革命语境下的"泛政治化"、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后的"泛娱乐化".目前的政治治理语境急需引进新的理论现念时传播秩序进行新的建设,公共性再造成为一个新的指向.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介使受众在媒介接近权的实现上有重大突破,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介接近权的实践过程又受到诸多限制,呈现出复杂的负面现象。由于媒介接近权与媒介公共性之间的密切关系,网络媒介接近权的现状深刻影响着媒介公共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媒介角色认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指标,从实证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观的影响,从而以管窥豹,折射出社会大变迁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与去向。以对全国16座城市56家媒体813名记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证明,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使用以及因使用而引起的互联网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述转变。这意味着,互联网这一外部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介使受众在媒介接近权的实现上有重大突破,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介接近权的实践过程又受到诸多限制,呈现出复杂的负面现象.由于媒介接近权与媒介公共性之间的密切关系,网络媒介接近权的现状深刻影响着媒介公共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永恒主题,而他的正义观追求的核心主旨则是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按照柏拉图正义观的思想,他的理想国是由社会分工不同的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组成,各司其职,达到国家和谐。为了实现理想社会秩序,使统治者、护卫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采取教育,实行公有等手段。柏拉图的正义观与个人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其正义观之秩序诉求对后世及当代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