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与“老”相关的议题不仅引发网民热议,也成为政策焦点。本研究整合议程建构与政治系统这两个理论,使用LDA主题模型和情感分析,对2014年至2021年间与“老”相关的27个微博热搜(涉及26829条评论)以及52项公共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部分主题下,网络舆论通过情感激发和议题叠加,凝聚为公众共识,形成核心议题,并被政府系统所捕获,推动老龄化公共政策出台。网络舆论与公共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个人情感上升为国家意志,而老龄化议题最终也从家事变成了国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搜索引擎对人类认知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而学术界时这个问题的探讨还局限在思辨层面.本文选取当代大学生这个从小就使用搜索引擎的群体,来初步窥探搜索引擎的认知影响.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搜索引擎已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然而搜索而来的海量信息却未必能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融会贯通;控制实验则发现:在信息需求强烈的情况下,使用搜索引擎所获得的认知效果明显不如使用书本所获得的认知效果,而且,同样是使用搜索引擎,男生所获得的认知效果明显不如女生.  相似文献   
3.
以2010年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为切入点,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对于环境污染事件的不同解读。通过这一解读,我们看到了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事件难以形成"问题建构"进入公众视野,经常表现为一种孤立的、就事论事的、寻求生存权的自救行为。在环境灾难面前,大众媒体无疑是民众认识环境议题、接受环境信息不可或缺的渠道。而作为社会的监督和制衡力量,大众媒体更是民间建构环境话语、追求环境正义最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公认的有害信息,谣言的本质、社会心理根源以及传播规律一直未能得到中国学术界客观全面的考察与评价。在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结合笔者近期所做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本文尝试着对谣言的性质以及互联网给谣言带来的影响做一次反思。本文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谣言未必是洪水猛兽,而互联网也未必会使谣言传播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媒介角色认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指标,从实证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观的影响,从而以管窥豹,折射出社会大变迁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与去向。以对全国16座城市56家媒体813名记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证明,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使用以及因使用而引起的互联网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述转变。这意味着,互联网这一外部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作为全民参与的媒介仪式,春晚对老年形象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老"的认知与想象.本文对1983年至2021年期间春晚舞台上出现的191位老年人(抽样标准综合了考虑年龄、台词、外貌等多重特征)进行编码,从个体特征、家庭角色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考察老年形象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而不断变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  相似文献   
7.
网络世界中的意见领袖--以强国论坛"十大网友"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引言 上世纪末,“数字化之父”Negropante指出,互联网能让每个人充分表达自己的声音。本世纪初,美国政治学家Bimber证明,网络讨论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度。过去10年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印证了两位学者的观察。从热闹非凡的网络论坛到席卷神州的博客风潮,中国1.03亿网民对互联网媒体权利的重心逐渐由“信息接受权”转移到“信息发布权”。一个有趣的命题出现了:在百花齐放、众说纷纭的网络世界,谁能脱颖而出,执掌舆论之牛耳?本文把传统意见领袖概念应用到网络环境中,并以强国论坛“十大网友”为例,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社会学视角下,本文从学术素养综合框架的本土化阐释出发,考察健康传播学术生产过程中的协商机制。通过对7位国内高校健康传播学者的访谈以及相关制度文件的分析,本文在期刊发表、基金项目这两个协商地点研究他们的行为策略,并尝试在凸显学者主体性的前提下,探讨制度或结构性因素如何影响了他们对中国意识的追求。从健康传播管窥新闻传播乃至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困境,本文认为,中国意识的提升不能完全仰赖于学者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还应当在制度层面优化期刊发表和基金项目等学术评价系统,建构更自信更多维的高校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厘清了数字反哺的理论渊源和概念维度,并在家庭传播视域下考察其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全国54座城市954个家庭3291位祖孙三代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我们在数字接入反哺、技能反哺和素养反哺的三大维度上进行了不同世代的分析与对比。就反哺现状而言,年轻世代"给出去的反哺"与年长世代"接受到的反哺"大体能达成共识,但仍有三成左右互相矛盾。在年长世代中,祖代(老年人)虽然在数字媒体的采纳、使用与素养方面都显著低于亲代(中年人),但他们各维度数字反哺的接受程度都显著高于亲代。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也印证了上述发现,个体特征上处于弱势(年龄大、教育程度低、女性、自我效能感低、心理障碍多)但在家庭结构中位居核心(与家人互动频繁深入且关系亲密)的人越有可能接受数字反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热衷于通过大众传播来促销产品、提高形象.然而,一些企业自发开展的传播活动因缺乏系统性而急需进行理论提升.本文以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为框架,逐一分析企业大众传播的各个环节,运用相关的传播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企业大众传播的具体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