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陆的一些传播学者在余也鲁的倡导下拉开了传播研究本土化的序幕.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经验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二元框架就此形成.这一二元对立的框架成为此后各种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基本指导思想.然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看,"中西二元框架"不仅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认识论悖论,而且它对西方理论和中国经验的理解是非学术化和教条主义的.其结果就是在各种非议中,传播研究本土化迷失了发展的方向,与它当初的目标渐行渐远.其实,传播的本土化应当是一种多元化的学术自觉,它总体来说可以被形容为中国学者在与西方学术对话过程中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研究成果通常发表在新闻传播类和公共卫生类两种不同学科的期刊上,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新闻传播类期刊的健康传播分析较多,而较为忽视公共卫生学科中的相关研究。本文从研究议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媒介类型、传播层次等方面对公共卫生类期刊《中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健康传播论文进行分析,探讨公共卫生视野下健康传播研究的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杨惠  戴海波 《编辑之友》2016,(11):64-68
传播研究本土化始终无法绕开对“中国经验”的探讨.本文在对“中国经验”的前世今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一番批判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经验”的提法是传播研究本土化中对西方理论霸权的一次政治性话语回击,但是,政治的归政治,学术的归学术,当政治热情凌驾于学术之上而产生的理论往往是权力的附庸品.“中国经验”是基于中国人作为主体的传播实践,它的价值标准应该回归到研究对象追求主体性的生活脉络中去,以是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去提炼有针对性的经验事实.在传播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找准经验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中国经验”中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王春泉  林丛  张欣 《兰台世界》2020,(1):82-86,90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2009—2016年为时间界点,以福建省高校档案部门发表的期刊论文及申请的基金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发表论文量、作者单位分布、合著情况、核心作者、期刊分布、研究主题等方面对福建省高校档案部门学术学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玉琳  赵蕾  夏浪  霍佳丽  申琳琳  江鹏  邹迎芬  陶东  陈敏 《编辑学报》2022,34(2):202-204, 209
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菁英荟(以下简称菁英荟)”为例,介绍如何建设学术生态圈,形成学术闭环,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在《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菁英荟。期刊牵头研究搭建科研共享平台,以纸刊为基石助力学术输出,以互联网为载体提高学术传播效率。2020年,期刊以菁英荟成员为主体搭建“云”端学术交流平台,倾力打造“消化外科云讲坛”系列线上学术活动,以期共促远程医学,共享优质资源,共建健康中国。云端平台增强杂志“菁英”系列栏目的学术传播效率,助力一流论文产出与传播。学术生态圈的建设能够强化学术创新驱动力,以纸媒搭载互联网技术扩大学术输出深度与广度,改善学术生态,激发青年专家创造活力,吸引科研成果在中国期刊发表,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琛 《当代传播》2006,(6):44-47
对中国古代传播史的研究,即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传播的理论观念与史实,源自海内外华人学者对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研究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7.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学本土化问题从图书馆学被引入我国之始就一直存在。虽然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本土化的过程依然非常艰难。主要原因包括: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误解,国外图书馆学对我国的挤压,本土学者缺乏反省与批判能力,问题意识淡薄,学术环境的干扰。必须树立图书馆学研究的主体意识,自觉地在图书馆学学术活动和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中坚持本土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高级职务评聘中,一些高校近几年推行的学者代表作评价制度有利于提升中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促进中文期刊的品牌建设和精品化发展。中文期刊办刊人应借此"东风",通过逐步建立起作者和专家对期刊的信任度与认同度、主动约稿、利用畅通的传播渠道和高效务实的"绿色通道"等措施和途径争取学者代表作,从而使中文期刊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作为较早探索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学科,由其肇始的本土化运动引发的论争影响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从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视角思考本土化议题,其间夹杂着“普遍主义”“特殊主义”“规范性”“本土性”“科学性”“人文性”等主张,在中国崛起、全球化发展的时空背景下,这些学术主张存在竞合关系。基于社会学本土化论争的观点与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从中受到的启发有:遵从历史逻辑,加强学科史建设,丰富学科话语资源;遵从实践逻辑,理论关联现实,以中国新闻实践作为目的与方法;遵从知识逻辑,在规范化与本土化间,寻找学术想象力;遵从理论逻辑,在多元普遍视野下寻求中国新闻学的世界贡献;遵从道路逻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走向人民新闻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发展史、提问方式和本土化标准,本文试图将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话语中的学术问题从政治问题中剥离开,在学术层面上勾勒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背后的两对张力(应用与理论的张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张力),并进一步提出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四个行动路径.本文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不应是单数而是复数,不应简单追求一个统一标准,而应提倡多个标准的竞争与对话.  相似文献   

12.
唐英 《当代传播》2003,(3):45-46
国人重“经”,这既是一种学术传统,更是一种思维模式。本力图从“经”的内化入手,简略探讨“经”在其语言现学术价值现以及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传统的传播取向的影响。从而提出传统的传播活动不大重视语言本身的传播功能,但却有看法古法上和阐释活动的信息加工和信息生成的自觉,同时还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有必要借鉴和整理“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09年5月9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的"首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搭建一个学术研究、学术发表与学术评价之间的沟通平台.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包括南京大学的相关学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家,以及来自<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学刊>、<当代传播>等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代表.  相似文献   

14.
在SSCI传播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新闻传播学者学术水平的体现,但是我国新闻传播学者能够做到的却很少。SSCI传播学核心期刊有着怎样的用稿标准?本文通过对在《传播学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上发表的论文《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进行编译,介绍了稿件评审人的审稿标准。研究发现,投稿能否发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论文是否与明确界定的理论文集相关和是否有创造性的发现或新颖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李存娜 《科技与出版》2023,(11):117-126
新时代以来,中国英文人文社科期刊在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的对外学术传播中积极作为,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整体影响显著上升。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我们不但要“走出去”传播自己的声音,从长远看,还要在本土打造出具有普遍性的社科评价标准、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出版传播平台,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出版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6.
以“唯SCI”“唯论文”为突出表现的“四唯”倾向导致的学术和出版生态异化直接威胁到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基于全国16所省属农业高校2006—2020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就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期刊科技论文篇数而言,各农业高校间的关系没有规律,其每年的总论文收录数基本平稳在1.9万篇左右;就国外SCI论文收录的论文篇数而言,各农业高校间呈密切的关系,且呈极显著的正强相关(P<0.01),其总论文收录数逐年呈指数级增加;随着各高校SCI源期刊论文发表数的迅速增加,中文期刊的论文发表数没有增加,甚至略有下降,说明随着SCI在各类评价体系中指挥棒作用加强,中文期刊稿源相对减少,尤其表明国内优质论文外流现象非常严重。被异化了的SCI,既偏离了科技期刊学术传播的本位,也给中文科技期刊的有序良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政府、高校及办刊人都应当直面问题,探索解决之道,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升以农业高校学报为代表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吴宁 《编辑学报》2019,31(4):369-371
自学术不端行为被正式定义至今已有30年,30年来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虽然主要表现仍然是剽窃、抄袭与造假,但也有一些演变。例如:从机械抄袭演变为复杂“炮制”;从个人行为演变为中介机构运作;出现了伪造同行评议的新问题;从对“一稿多投”的关注转向“一稿多发”;作者出现有意识的发表后主动撤稿和录用后撤销基金项目标注行为。作为科研诚信的守门人,科技期刊也应予以精准应对。可采取的措施有:严格遵守“三审”制度,抓住细节辨别“中介稿”;严格甄选审稿专家,健全同行评议制度;加强编辑作者互动,及时签署发稿协议;建立不端稿件处理规范,提高违规成本;积极进行选题策划,加强期刊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18.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期刊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学术失范问题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并论述了解决的路径和办法,提出要建立统一的在线投稿平台、完善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提升编辑整体素质和建立完善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等,以进一步提升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期刊的办刊质量和水平,实现其科学与健康发展,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鉴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国际论文发表的情况对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估,本文将国际学术话语权界定为学术话语主体在国际学术场域所拥有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的统一体,并通过国际论文发表、书籍出版、期刊建设、学术任职、会议交流等综合指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学术影响力、领导力和传播力仍然弱小。未来,需要加强话语传播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创新,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