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公私藏书数量丰富,官方藏书设置校书官员和秘书监.使官方藏书的校理制度化了。文献编纂体裁增加,类型众多,产生了许多博通学者。文献学家在文献整理中广泛使用并发明各种方法,标志着古代文献整理更具理性化。  相似文献   

2.
秘书监和我国古代图书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秘书监,作为一种中央官府藏书管理制度,在我国沿袭了1100余年,与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秘书监”一词,其含义有时是指官署机构的名称,也有时是指执掌这一机构的长官的名称;这个称谓的含义在各历史朝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在同一朝代也会有所不同。大体说来,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比较混杂,有时秘书监既是官署之名又是长官之名,有时以秘书监为长官之名而以秘书省为官署之名,还有时称官署为秘书寺,或称长官为秘书令等;在隋、  相似文献   

3.
东汉时期是我国图书档案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东汉统治者对图档工作的重视,使收集到的书籍图志在东汉初期已有相当规模,为兰台、东观国家藏书库的繁盛提供了可能.兰台原为西汉内府机构,到东汉成为典藏秘书的中央档案库;东观自明帝始建,不仅承担着藏书、校书的职能,也是当时编目典籍、学术研讨的重要场所.二者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东汉皇家最主要的藏书处所.论文通过研究兰台、东观藏书库作为皇家藏书机构,在管理人员、藏书种类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对于东汉及后世在图书管理领域及社会文化活动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王莽主政时期,刘歆再次担任起典校秘书之职.刘歆的校书活动包括广求图书,进行整理校订;又搜集扬雄等时人的著作,并为其撰写书录,汇编入录;更借此机会撰写《三统历谱》等个人著作.此种模式基本上是对刘向校书工作的追随和仿效,然而刘歆校书的主要对象为古文经,其根本目的在于辅助王莽.故此,与刘向校书在于谋求通过中秘藏书的全面整理,来寻求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途径,并撰作书录,供成帝借鉴,有着明显的性质差异.  相似文献   

5.
《隋书·经籍志》在叙及南朝齐、梁之间典籍聚散的情况时说道:"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  相似文献   

6.
《隋书·百官志》正误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百官志下>载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改革官制,其中秘书省"降监为从二品"(中华书局点校本,页795),但是<隋书>同卷却记载隋初秘书监与纳言、内史令等同列正三品(中华书局页785).此处显然有矛盾.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岳麓书社整理出版了一批周作人的著作,在周著每种书的出版说明中,新版的整理者都写了这样一段话:此次整理,各书都经过校订,改正了一些讹脱倒衍文字,于各书之后详列校记。看来,在校订周作人著作讹误的工作中,新版的整理者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然而翻阅校订记一看,却发现新版整理者所校  相似文献   

8.
关汉华 《图书馆论坛》2007,27(6):180-182,252
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图籍最为宏富的国家之一,这与历代重视典籍分不开,自汉、魏以来就设立秘书监进行专职管理。明代对此有所因革,朝廷典藏改由翰林典籍管理。其初由于朝廷重视,典籍发挥了身处翰林的特定优势,进展良好;自明中叶后,随着政局转坏,典藏亦渐趋衰败。其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据典籍记载,最早整理汉赋的恐怕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全文载录了贾谊、司马相如的6篇赋作。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梁范晔的《后汉书》继其踵武而又发扬光大,二书整理、载录的汉赋共有11家,30篇。不过,史官的整理仅限于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的少数名作,并且其搜集的写本未必完备,校勘的方法相对简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当时的所有汉赋进  相似文献   

10.
汉代用校勘法系统地整理文献 ,使校勘成为文献整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奠定了古代校勘学的基础。终汉一世 ,政府和私人文献校勘绵延不绝 ,尤其是刘向校理秘书、东汉建立校书制度和郑玄的校注群经 ,不仅厘定了文献正本 ,而且创制了一系列校勘方法和术语 ,成就突出 ,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正> “秘书监”是我国封建王朝最早设置的专门管理国家藏书馆阁(按现在的话说,“国家藏书馆阁”,即“国家图书馆”。)的机构和职官。它诞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直至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被废除,共历时1200多年,在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秘书监(省)制度是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之一,它是一个专门职掌国家由书文献的机构,与历朝图书文化事业的兴衰密切相关。一般对秘书监(省)活动情况的记录多出现于正史的“职官者”中,史料并不详备,因而现在唯一的一部记述北宋秘书省、三馆、秘阁建制、活动及其沿革发展的专著——《  相似文献   

13.
我国素称文明古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今天根据古籍的不同性质及其重要程度,分别轻重缓急,采取影印、校点、注释、今译等不同整理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只要谨慎从事,持之以恒,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不致失坠,而且必将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扬。从西汉刘向、扬雄校书天禄阁,到清代朴学大师们的精心校订,我们的祖先对整理古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后的古籍整理工作,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今天全面开始整理古籍的时候,如何吸收历史成果,研究当前实际,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应该是当务之亟。  相似文献   

14.
四川的成都、眉山一带,是宋代全国的三大刻书中心之一,所刻书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宋开国后不久,太祖就派人到成都监雕大藏经,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开宝藏》。南宋初,眉山刻有大字本《七史》。以上只是著名的两例,事实上,蜀中刻书极为丰富,经、史、子、集门类俱全。到南宋中叶,蔡宙曾上奏,说“全蜀数道文籍山积”(见《道命录》卷四),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蜀中图书业的发达。我国现存的许多重要典籍,都出于蜀刻;当日的蜀刻版本,有少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还保存至今,珍贵不啻珙璧。 宋代蜀中刻书既然如此之多,如果没有人将那有如“山积”的典籍记录整理,那将是令后人十分遗憾的事。历史  相似文献   

15.
明代南京皇室藏书规模和数量远胜前代,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朱元津继承了历代帝王开国之初搜求前朝及民间遗书的传统,大力收集四方典籍。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六月,太祖攻克建康(今南京),即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阅览。洪武元年(1368)十月,太祖下诏,收秘书监图籍,购求民间遗书。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诏购遗书,福建布政司进《南唐书》、《金史》等书。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都(今北京),封府库图籍,守宫门,禁士卒侵暴。尽收奎章阁、崇文阁秘书图籍,及太常法服、祭器、仪象、版籍,运到…  相似文献   

16.
李春光 《图书馆论坛》2002,22(5):177-179
毛晋是明末清初一位赫赫有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所辑《津逮秘书》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丛书,此书收录了许多罕见而又有实用价值的笔记杂录,尤以宋人之笔记为多,他一反明代编辑丛书删节割裂之陋习,收书多为首尾完备的足本,注重选择善本,进行校勘,为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曹魏秘书寺的长官是秘书监,副长官是秘书丞。另外还有秘书郎、秘书校书郎、秘书令史、主书令史、主图令史、主谱令史、驺吏等。除诸令史、驺吏等情况不明外,其他官员大体以才学之士当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皇家藏书机构秘书省,自南北朝创制以来,到隋唐时代已基本定型而趋完善.秘书省作为藏书、校书和著述的国家机构,在保存、整理古代文化,编修官秘著述等方面,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同时,秘书省作为博大渊深的知识宝山,也曾吸引滋养过许许多多知识界的杰出人才,图书馆事业史上提到的唐代令狐德棻、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等人,都是集学者与官宦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他们都曾任职于秘书省,且成绩斐然. 唐代诗人白居易从踏上仕途之初,即在秘书省任职,后又曾任秘书监,两任前后时间近五年.但他在秘书省这所皇家“图书  相似文献   

19.
东汉以来,犹太人曾多次来中国,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北宋时代有一批七十三姓,500余家犹太人从印度入境,向中国皇帝进贡。元以后,集聚在渐江和河南开封的犹太人最多,1359年(元至元十六年),开封犹太人社团在城内土市街(令“土街”)东南重建了一所犹太会堂。会堂内有一个藏书宝。中国科技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称开封犹太会堂的藏书堂为“希伯来图书馆”。希伯来图书馆藏有不少珍贵的希伯来文典籍。从材料来分,这些书籍有羊皮书和纸书两类。精制的羊皮书主要用来长期保存珍贵的典籍,而相当多的则是价廉的纸  相似文献   

20.
元代秘书监是元朝中央政府掌管图书收藏的重要机构。文章论述了秘书监藏书的主要来源,秘书监藏书的内容,同时还探讨了秘书监对藏书的管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