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郭洪芝  单寿波 《时代教育》2006,(12):128-128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把“语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教学中首要的地位。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这一点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  相似文献   

4.
“语文素养”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识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实质,首先必须把握语文课程的历史内涵,了解语文课程设置的演变和发展。语文素养并非包容一切,既不能将凡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所带来的个体认知、情感、动作等方面的变化、结果都理解为语文素养,也不能脱离学校的语文课程空谈语文素养,它应该是指由学校语文课程活动为主导而带来的积淀和修养。认识和把握这一点,不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习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对提高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已三年有余,向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经进入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许多理论问题以及实施新课标中出现的种种潜在问题,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思考与关注。纵观2004年语文教学改革,特点多多,难以尽述,现摘其要简述如下。重点:课标中出现的新理念引起人们深层次思考一、关于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包含哪些要素?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  相似文献   

7.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此相应,人文性、语文实践、开拓语文课程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渐次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热点话语。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于冰 《语文天地》2010,(9):70-7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则是特指语文方面的素养。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1)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2)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3)文学的审美能力;(4)较宽的文化视野;(5)完整表达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认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势在必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倘不如此,空谈语文素养就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素养”谈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提出后,在语文界引发了许多争议。对于何谓“素养”,以及何谓“语文素养”,我们不拟展开争论;只是请来几位一线教师,谈谈各自对“素养”的认识,谈片——从自身的角度,谈一点点认识,不求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这个解释列举了“语文素养”的外延,也就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这么一段话:“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际展开。”据此,刘真福先生在《谈“语文素养”》(《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中认为应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三个方面,用这三个方面来统摄所列举的各个具体内容,这样才较为全面、稳妥。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属于知识和能力范畴;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属于过程和方法范畴;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标准》还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报刊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等方面,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对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