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2.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3.
新馆开馆三十五万卷档案向社会开放市档案局、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本刊讯市档案馆新馆正式开馆后,首批1966年以前形成的35万卷档案向社会开放,市档案局、馆就此于4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社...  相似文献   

4.
李能伟 《今传媒》2004,(4):18-18
全国惟一的新闻事业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发祥地——延安新闻纪念馆,由中宣部投资,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题名,已在革命圣地延安建成,它已成为国内外广大群众和新闻工作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图为延安新闻纪念馆外貌。今延安新闻纪念馆@李能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过三次新闻改革,即为:1942年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新闻改革。第一次新闻改革这次新闻改革是以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中共中央宣传部发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为标志,与延安整风运动同步进行。其历史背景是:从1942年春天起,中  相似文献   

6.
1986年10月24日下午,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开馆典礼在清凉山上隆重举行。近百名当年在延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老同志,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这一盛典。我望着在落日余辉  相似文献   

7.
解放军报社后备力量建设宣传部于4月27日至30日,组织30多名采编人员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活动。他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与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为人民服务》以及《反对自由主义》等光辉著作.开展了向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与老红军战士座谈等活动。大家认为.这是一次马克恩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收获之旅.是一次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的精神洗礼之旅,是一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思想升华之旅.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当代军事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的认识.对加强非现役采编骨干队伍思想教育管理和新闻采编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选登参加这次教育活动的部分同志撰写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初,我去延安调查研究陕北老区经济发展近况时,一天午前,我漫步登上清凉山,那里的一屋一洞都引起我的怀念。当扶栏拾级而上时,迎面映入眼帘的正是十年前《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陆定一同志在开馆时题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横幅馆牌,虽因风雨侵蚀,金色已剥脱,但字迹依然苍劲、雄健。当我返回西安,参加“重塑延安形象”座谈会时,得悉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革命纪念地的关系”的批示,在座谈会上还聘请陆定一等“老延安”为“重塑延安形象”委员会顾问。返京后正拟转告定一并请示如何重整清凉山纪念馆时,不料传来陆定一逝世的噩耗,激起我对他的深情怀念和难忘的遗憾。 我是在延安时代新闻“摇篮”——《解放日报》社成长的。每当我回想起延安时代时,总是把当年清凉山的生活和《解放日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以忘怀的是近年我离休后三上清凉山的情景。 1985年9月,我随同原全国记协书记王揖同志等重返故地,登上  相似文献   

9.
我们是一批抽调在周恩来纪念馆搞筹建工作的人,由于今年两则不能兑现的预告消息,让我们吃了不少苦头,也在社会上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今年1月8日,新华社发了一条周恩来纪念馆主体工程封顶并预告7月1日将开馆的消息,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新闻单位争相编发,一时海内外尽知。由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国内的权威性,地方领导又误以为“7·1”开馆是“中央定下来的”,于是周恩来纪念馆所在地的淮安市专门成立了“迎双庆”(“七一”和纪念馆开馆)办公室,并在淮安市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在延安清凉山开馆。记者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展览大厅就展现在面前。红色的馆牌上是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他领导的新闻改革有两次:一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二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相似文献   

12.
陕西《延安报》记者杨捷新闻作品选集《献给延河》一书已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杨捷同志多年来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各种新闻作品70余万字,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写过不少重要内部参考报  相似文献   

13.
图片新闻     
《出版史料》2010,(1):F0002-F0002,F0003
1986年10月24日,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子野率领的、由国家出版局顾问王益等组成的国家出版局代表团一行十人,出席“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开馆典礼后留影。  相似文献   

14.
有人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1942年4月,由于当时的主观原因,我党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对国际新闻采  相似文献   

15.
文化老照片     
曹国辉 《出版史料》2005,(1):F003-F003
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建成开馆典礼(1 987年旧月24日) ‘由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王子野(前排中)、国家出版局顾问王益(前排右一) 率领的出版系统代表团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摄(中排 右起蔡歧青、丛培香、余甘澎‘曹国辉、汪轶千.后排右起田造福、吴道弘.王 业康)。文化老照片@曹国辉~~  相似文献   

16.
据《陕西日报》报道:去午十月二十四日,清凉山喜逐颜开,欢迎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三十六年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近百位老新闻山版工作者,欢迎他们回来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山版革命纪念馆’的落成典礼。这些同志在延安时期,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都已两鬓花白,回想过去的艰难岁月,看看今天新闻出版事业的壮大,此景此情,怎能不激情满怀。  相似文献   

17.
新闻(这里专指消息体裁)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新闻如何短而实、短而活的问题,在新闻界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延安整风时期《解放日报》改版、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到近年来的新闻改革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最近几年,在各类新闻奖评选中,最难评、或者说最缺少的还是优秀的短新闻,特别是广播电视短新闻。这方面恐怕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有的怕短新闻  相似文献   

18.
1986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在延安清凉山开馆。记者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展览大厅就展现在面前。红色的馆牌上是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现了当年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风貌。雕象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沿着扶梯进入展室,映入眼帘的是陈毅的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向九洲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随着  相似文献   

19.
“谈起《人民日报》,不能不提人民日报的漫画”。①《人民日报》拥有一批优秀的漫画创作者和刊发新闻漫画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日报》等许多报纸重视漫画。当时的漫画肩负着重要的政治宣传使命,不仅长干讽刺,而且善于歌颂,成为与新闻同等重要的一个报道品种。风云变幻,《人民日报》的新闻漫画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党报发展历程,有三次重大的改革: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为代表的改版、1956年北京《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改版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闻改革。这三次新闻改革,有许多共通的地方,譬如都强调改进文风、办好副刊和征求读者意见等,但改革主线则是始终坚持和体现“三个代表”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