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且作文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因而“胡编式”、“拼凑式”、“移植式”作文屡见不鲜。许多教师认为这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单凋、见识不广,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一文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农村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等问题。尽管老师煞费苦心地指导,但是学生的习作还是粗线条、干巴巴。每逢写作,不是抄范文,就是胡编乱造。分析起来,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学生本身积累不足,入不敷出;另一个是作文教学走进了教师“奉命作文”的怪圈。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这广阔的天地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孩子去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双手去体验、发现和表现农村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许多教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可是,大多数农村学生作文无新意,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李靖 《考试周刊》2011,(2):85-8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启示我们,作文教学首要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要说。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些生活存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只要很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就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要求已经降低了许多。然而,农村孩子还是怕写作文。“农村孩子知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是这样吗?我认为只要我们优化作文教学策略,努力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让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  相似文献   

8.
南于受环境、信息传递和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城市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又因他们接触的人或事物的不同,作文各有千秋。鲁迅先生在《少年润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是许多教师最为烦心的问题之一。农村相对城市来说,  相似文献   

9.
黄海兰 《广西教育》2007,(11A):20-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很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小孩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农村小学生怕作文的理由,教师应立足农村的实际,优化作文教学。让乡村小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作文中,常常看到一些《祭扫烈士墓》、《快乐的六一》、《开学第一天》之类的题目,出于这类题目反映的生活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而且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大家便习惯地称它为“传统题材”。关于这类题材的教学,不少教师感到很棘手,总觉得这是老调重弹,不好指导,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写得空洞。这种情况,农村学校则更甚。现就这类作文题材的教学问题谈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往往“谈作文色变”。有人概括当今农村学生作文“三乏”,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贫乏。针对农村学生的现状,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作文指导。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环境、信息传递和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城市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有因他们接触的人或事物的不同,作文各有千秋。鲁迅先生在《少年润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历来为语文教学之中的难点,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故此,农村学校应该以“农”字当头,优化作文教学。一、说写结合,以说促写。学生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叶圣陶先生所言,切中了作文教学中说与写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农村的作文教学中,要改变轻说重写的指导思想,摒弃口头作文是对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错误认识,要将说…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根据这一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这舞台上,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  相似文献   

15.
5月18日的《中华读书报》有一篇文章叫做《在作文里“妖魔化”妈妈是一种进步》。该文作者的感慨源于4月25日《武汉晚报》的一则新闻——《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新闻说的是记者在“楚才杯”作文竞赛组委会发现,五年级4200份考卷中,超过70%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共同题材——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生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因此针对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立足农村,农村作文教学内容就能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9,(12):17-17
赵志疆11月4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1月3日《长江日报》)。  相似文献   

18.
一、作文教学一味“求稳”,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学生作文,题目如下: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圣经》注释学家巴克莱博士在《花香满径》开篇中指出:“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相似文献   

19.
袁浩 《师道》2012,(3):9-9
在农村,对很多家庭而言.“读书亏本”的观念正在蔓延。“读高中读穷一个家,读大学读垮一个家”,这是不少农村孩子家长坚持的理论。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乡村教师陈女士对《河南商报》记者如是概括当前农村教育的困境。她指出,很多农村家长勒紧裤腰带供孩子上大学,得到的结果却是孩子就业困难,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学生基础薄弱,信息闭塞,阅读面狭窄,写作能力差。要改变这种局面,我想农村中学生应在“农”字上下些功夫,认真打好“农”字牌。农村生活最贴近生命的真实状态,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为作文提供了活的水源,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积极参加农村的实践活动,学生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