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等温滴定量热仪对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醇20的临界胶束浓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仪分析了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醇20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实验中的作用。分别利用添加表面活性剂与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的运行缓冲液进行分子间相互作用实验,对传感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聚山梨醇20可以降低样品在管路及芯片表面的非特异吸附从而增强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2.
肿瘤标志物是一类特异分布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这些分子种类较多、功能多样.大多数均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一定的关系.目前,部分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重要的靶分子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因此,肿瘤表面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肿瘤标志物是一类特异分布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这些分子种类较多、功能多样.大多数均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一定的关系.目前,部分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重要的靶分子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因此,肿瘤表面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经无机离子改性、表面硅烷化、接枝修饰和表面聚合等过程合成了表面分子印迹改性皂土,并用红外光谱仪和激光粒度仪等现代仪器对其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以制备的表面分子印迹改性皂土为多相催化剂,研究了甲苯选择性硝化的催化特性。结果表明,表面分子印迹改性皂土的催化活性与酸性中心类型及模板的引入有密切关系。表面印迹氢离子改性皂土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重复使用5次,平均转化率为61.57%,平均O/P值为1.29。  相似文献   

5.
用四乙烯五胺、环氧氯丙烷、硬脂酸制备聚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其水溶液的电导率,表明它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上存在差异:聚合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单分子胶团;它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增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表面力仪(SFA)研究了单链DNA分子在云母表面的吸附与解吸附特性,获得了在特定缓冲液环境中,云母表面吸附的单链DNA分子层的精确厚度、几何结构及力学特性.首先,通过改变单链DNA的浓度,研究了不同浓度条件下云母表面吸附的单链DNA分子层的几何结构.此外,通过比较不同缓冲液中测得的力-距离曲线,研究了单链DNA分子的解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当单链DNA浓度为100 ng/μL时,其在云母表面吸附形成单分子层,该单分子层的厚度约为1.04 nm;而当10 mmol/L的单价阳离子(Na~+)加入到缓冲液中时,原本吸附在云母表面的单链DNA分子发生了解吸附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单价阳离子与高价阳离子之间的竞争效应是引起单链DNA分子解吸附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单链DNA分子在无机基底表面的吸附机理提供了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颜燕 《考试周刊》2012,(77):153-153
表面活性剂是指以极低的浓度就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的物质,其分子结构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分子都是由非极性的憎水基与极性的亲水基两部分构成,结构与性能截然相反的分子碎片或基团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连接.形成一种不对称的、极性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的这种特殊结构决定了这类分子具有许多特殊而优越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高分子聚合物表面功能基化,引入引发转移终止剂.以活性自由基聚合方式在高分子聚合物表面合成印迹聚合物。在紫外光引发下,加入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在接枝Iniferter后的高分子聚合物表面进行分子印迹聚合物接枝实验。合成的表面接枝分子对印迹分子具有亲和能力及选择性,其识别能力来自于印迹得到的识别位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合成了在同一个分子中具有Schiff碱和羧基两个可与金属离子配位的两亲分子,利用等温曲线、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其在不同亚相表面LB膜的金属配位和分子结构.对于合成的HSA两亲分子,只有Cu2+离子才能同时与羧基和Schiff碱片段发生配位作用,其它金属离子只与羧基发生配位作用.Cu2+与Schiff碱配位后,Schiff碱片段相对于表面法线倾斜取向,其它金属离子配位后Schiff碱片段的长轴倾向于垂直基底表面取向.  相似文献   

10.
硅胶表面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识别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硅胶表面合成了基于双酚A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用紫外光谱分析了模板分子的洗脱效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印迹聚合物的表面形貌。静态吸附实验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对双酚A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11.
通过NO-Ar、NO-Kr等碰撞体系的势能,可看出分子相互作用势与微分散射截面的紧密联系,来自散射实验的数据提供了分子相互作用势能表面的极好的测量,而理论上提供的势能表面又可用于散射计算中来解释或预言可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2.
对水处理中矿物胶体颗粒表面附着有机物分子的状态下的混凝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胶体颗粒表面附着有机物分子形态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变特性,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的有机物分子的各种结构型式会引起胶体颗粒表面性质的改变,以及这些分子形态结构会对混凝过程形成影响,包括颗粒物的作用半径,胶体稳定性,颗粒物之间的絮凝机理及絮体结构变化。这对于理解有机物分子存在条件下的胶体混凝过程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布儒斯特角显微镜研究了花生酸分子成膜过程中单分子膜表面形貌的动态变化,发现在气/液界面上花生酸分子首先形成岛状分布,随着表面压的增加形成完整的单分子膜,而当表面压达到崩溃压后薄膜出现裂纹,分子膜重叠,形成多层膜。分析了花生酸单分子膜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侯建国、杨金龙和朱清时院士及合作者日前利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图像计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惟一地确定了碳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吸附姿态.这标志着"足球分子"等具有三维结构的单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姿态的识别难题得以解决,为实现单分子操纵和深入了解表面化学及表面物理问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蒸发是液体汽化的一种方式.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看,蒸发是处于液体表面的液体分子的动能大到可以克服液体表层分子的引力做功,而脱离液面成为气体分子的过程.液体蒸发时,若单位时间内脱离液面的分子数大于返回液面的分子数,蒸发可以持续进行.如果液体装在密闭容器内,从液体表面蒸发的分子数不断增加,使蒸气分子数的密度随  相似文献   

16.
生物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模拟能提供实验上无法获得的重要分子层次的信息.该文采用Materials Studio 4.4软件包, Adsorption模块, Universal力场,分别在真空与水环境下模拟研究了TiO2锐钛矿和金红石两种晶体材料表面吸附人血纤肽片段( HFG)的行为,并研究了不同电荷HFG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中带负电的HFG与金红石结合较稳定;水的介入,明显的影响了HFG在TiO2表面的吸附行为,尤其对锐钛矿影响更大;如果材料上带有负电荷,那将会大大提高它的抗凝血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亚甲基蓝分子吸附在两种不同电性胶态纳米银上时 ,表面增强拉曼谱特征拉曼峰的变化 ,分析分子在这两种不同电性胶态纳米银表面上吸附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在物理化学中讲到稀溶液依数性时指出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但没有解释为什么下降.而在无机化学中是这样解释的:“由于在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溶质,溶液表面或多或少地被溶质分子占据着.减少了单位面积上溶剂的分子数,因此在同一温度下,溶液表面上单位时间里逸出液面的溶剂分子数相应地比纯溶剂减少,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这里把蒸气压下降的原因归结为由于溶液表面被一部分溶质分子占据着使液相分子从液体表面进入气相的有效面积(气化面积)减小了,因而单位时间里逸出的溶剂分子数即气化速度减小.也有人这样解释:“当溶剂中溶入难挥发溶质后.溶剂分子要逸出液面,除了受同种分子的吸引外,还要受到作用力更大的溶质分子的吸引,致使其逸出液面的阻力增大,因而蒸气压下降.”下面我们就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首先,对于上面最后一种解释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知道稀溶液的依数性只与溶质的数  相似文献   

19.
采用拉脱法测量了不同质量百分比浓度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结果表明:乙醇水溶液表面张力系数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幅由大变小.分别建立了分子质点模型、胶团模型和键合作用模型:将液体分子视作质点,从表面分子受力和表面能角度论证了分子质点密度的增加使表面张力系数增大的机理;从乙醇分子内部微观结构的角度,结合表面活性原理,分析了分子结构的两亲性使其在溶液表面富集及在溶液内部自聚成胶团的过程,阐述了该过程使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系数随浓度增加而减小的机理;考虑到乙醇分子与水分子的水合作用,溶液中形成的不同团簇中氢键作用力不同,氢键作用的减弱导致了溶液表面张力系数变小.研究证明,3种理论模型的作用同时存在于乙醇水溶液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有机染料分子的球形波导结构,采用最内层金属金(Au)、外层Si介质的多层球形结构,在环形介质中植入有机染料分子作为增益耦合介质。理论上分析了模型的的受激辐射磁场能量、辐射谱以及有机染料分子增益效果。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光波在有机染料分子增益区能够与内层金属实现耦合,发生了多层电场局域化现象,增益对金属-介质间的表面等离子有一定的补偿效果,从增益的高折射区与低折射率区间发生了全反射,实行了表面等离子传播的增益补偿效果。能够通过调节波导参数实现损耗-补偿控制,高折射区能够实现SPP补偿,有机染料分子距离核区越近补偿效果更好,损耗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