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封情书     
故事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笛安的小说《西决》出版的时候,我读初二。那时候我对这本书爱得很,便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这也导致了有很多人向我借阅。后来书到了朋友D的手上,她一脸无辜地告诉我,书不知怎的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我阅读了一些教育经典读物,《爱的教育》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这本书并非专门讲述教育理念,而是在那些小故事的字里行间,把"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诠释得清楚透彻。《爱的教育》全书由一系列小故事组成,它以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把他在学校里成长生活的所见所闻,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对于普通大众读者来说,实在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不具学术难度,老少皆宜。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经历  相似文献   

3.
爱的一天     
孩子们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孩子们又是一本可以让人读懂的书。教师要读懂这本书就必须用你的爱和真诚去感悟,这样才能体会到这本书带给你的无限感动和乐趣。每天早晨晨间活动结束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如同打开一扇窗子,也有人说,读一本书就如同结识了一位朋友.依我看,窗子也好,朋友也罢,每一本书都会给你启迪,引你思考,让你有所收获.不过,倘若你真想打开一扇窗子、结识一个朋友,倒不如多去关注期刊.因为期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特有的连续性,能关注一种状态,跟踪一个热点,是一扇大的窗子,是你一个活生生的朋友.它不仅能给你启迪,为你答疑解惑,必要时还会给你提供意想不到的呵护.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妈妈也很喜欢看书,所以我的家里到处都是书。因为书多,我办了一个家庭图书馆,管理员就是我。我把一本本书分好类,再把名称一一输入到电脑里,然后用打印机打出来,订成了一本小登记本。谁要看书,就在登记本上相应的书名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可是看得太久了,眼睛会疼,而且脖子、腰也不舒服。而且,有的书会很大,携带不方便。我看到大人有买震动按摩器的,于是,我就有了一个小创意,一本可以折叠的带震动功能的书。我这本书有两个好处:一、我的书可以折叠,方便携带;二、它可以给身体按摩。  相似文献   

7.
《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印象很深。作者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了意大利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名叫安利柯。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两个世纪以前的生活。书里有师生、邻里、父母家人之间的感情,有对故土祖国深深的眷恋。《爱的教育》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真实。书中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相似文献   

8.
曾经因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认识了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进而阅读到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一直感动于雷夫老师的精神,就把这几本书推荐给一些朋友或同行。有的朋友欣喜地阅读着,也有的人并不感兴趣,强调“我们的国情跟西方不一样,无论他做的多好,我们都学不来”。我们真的不能学习雷夫吗?  相似文献   

9.
有一本天书     
随着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指导父母如何教子的书也多了起来。但是,您可能很忙,没有时间去挑选书,也没时间看完整本的书,我们开办这样一个栏目,目的就在于把我们发现的值得一读的好书的部分章节介绍给您,或者您觉得这本书太好了,索性买回来读读,那我们就更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做。 主持人/刘秀英 本期《图书阅览室》栏目,我们向您推荐徐国静的《有一本天书》这本书。徐国静是个记者,是个诗人,更是个母亲。因为是个母亲,所以她才能如此深入地了解孩子;因为是记者,是诗人,她又有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使我们发现一些我们没有看…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一口气看完了一本书,书名叫《城南旧事》。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里面写的是她在北京时的童年往事。我看着小英子的童年,以及几十年里北京城里发生的故事,感到很新奇,也有一些难过。故事中的小英子就是林海英,她家里有个保姆叫宋妈,照顾她和弟弟、妹妹。可是宋妈自己的孩子却因为穷,无人照顾,病死了。小英子有一个小伙伴叫妞儿,她是一个弃儿,被人拣了回去,天天挨打。妞儿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却不知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谁。小英子还有一个朋友叫秀贞,她生了小桂子,但是小桂子却被人拐走了。秀贞伤心过度,精神失常了,天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把孩子比作美丽的花朵,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也有人把孩子比作一本“书”,一本很厚很厚的书,一本精彩纷呈的书。是呀,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青年,父辈们一天一“页”,一年一“章”地阅读着……有人说:一个孩子一个样,各个孩子不一样。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潜能,不一样的需求……每个父母,都面对着这样一本各具风格的“书”。作为称职的父母,就必须读懂这本“书”。翻开第一  相似文献   

12.
只要看到书屋灯火辉煌,就知道是周末.书屋的故事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书迷。芊芊今天一扫往日斯文模样,像歌星似的大声嚷嚷:“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给大家讲小孤女海蒂的故事。”老拳师兴高采烈地为芊芊助阵:“呵,小孤女比孙猴子还有本事咧!要不怎么住在海底?”读过《海蒂》这本书的孩子一阵暴笑。芊芊对爷爷解释道:“‘海蒂’是小孤女的名字,她不是神仙,但她却有创造奇迹的力量。”没看过这本书的朋友都竖起了耳朵,听芊芊讲故事。  相似文献   

13.
《师道》2004,(8):42-42
刘老师(上海)对我影响最大的书,真的很难说。书犹药也,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心灵世界,很难用“最”这个字来形容。可能是受到书和电影的影响吧,我感触最深的是《简爱》。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中,在寒冷的深夜里,简热烈、独立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当她站在自己深爱的人面前时,仍然坚持爱的完整和独立,虽然她爱罗切斯特,但  相似文献   

14.
何小波 《辽宁教育》2013,(8X):75-76
<正>说到说谎,我首先想到刘墉的《爱不厌诈》,书的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听到这句话,请别见怪,因为爱里常常有诈。想想,小时候哪个人没听过虎姑婆、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虎姑婆吃小孩手指头"喀嚓喀嚓"的响声可能让你记一辈子。这还不够,你居然继续说给孩子听。为什么?为了爱。为了怕自己的孩子没有警戒心,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受到伤害。再想想,哪个人小时候不曾相信圣诞老人,有多少父母会偷偷买玩具,藏起来,再等孩子睡了之后,塞在孩子的枕边或袜子里?为什么?为了爱。为了让孩子在未睡前盼望,在醒来时惊喜,于是想尽办法骗孩子,而且一代骗一代。换个角度,你以为小孩不  相似文献   

15.
离夏     
我一直相信有一种叫“友爱”的东西——朋友间的关怀,朋友间的爱。繁体的“爱”中间夹着一个“心”字,也许,是那造字的人要告诉我们应该用心去爱吧。于是,我的青春在友爱中成长,精彩纷呈,流光溢彩。一直贯穿我青春的,是一个叫离夏的男孩。离夏,离夏,正如他的名字,离夏在那个满地盛开阳光的夏天离开了。因为父母离异,他不得不跟着妈妈,回到妈妈的家乡——那个会把人的眼泪瞬间冻成冰珠的北国,那个遥远的北方。“我走了哦,你要记得带作业,以后可没人帮你带了。”“别老盯着书看不休息,你的镜片已经很厚了。”“给我打电话啊,我给你记下了,可别…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父母是出版社,生日是出版时间,身份证号是书号,老人是史书,军人是兵书,多胞胎是丛书,良朋诤友是参考书,那些以刺青、彩绘为时髦的年轻男女是图书,身高体胖的人是大开本的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让我们用心血为墨写好自己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只印一册,是绝无仅有的孤本珍籍!  相似文献   

17.
冬天。雪不停地下啊,下啊;风不停地刮啊,刮啊。屋顶盖了一层很厚很厚的、洁白洁白的雪。母亲坐在凳子上,膝盖上放着书,给孩子们讲故事。两个孩子围在母亲身旁,静静地听着。这已经是第N个故事了——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5岁女童苏菲雅(Sophia Moss),在一个学年里读了875本书,平均一天读2.4本书。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几乎都快被她读完了,不得不买新书满足她。小苏菲雅喜滋滋地说,大部分时间,我都拿来看书,我就是喜欢读书。据了解,小苏菲雅的最高纪录是,一星期可读完20本书。有时候,爸妈都看不下去了,因为该睡觉的时间,小苏菲依旧"读得忘我",舍不得把书放下来!小苏菲雅除了爱读书,也喜欢做研究。她就曾写过一篇名为"苏菲雅的宠物:关于超级  相似文献   

19.
本刊主编孙云晓在新作《我的家怎么了》一书中,将父母们疲惫的抱怨、孩子们委屈的申辩梳理成“父母对孩子的十大困惑”和“孩子对父母的十大疑问”。他说,写这本书是因为关注到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代沟下移,以往十五六岁的孩子与家长因为代沟出现的矛盾现在已经提前到了十一二岁的孩子身上,这“与孩子的生理发育提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现在学习生活压力下的产物,也因此,家庭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我们将此书推荐给读者,是因为书中所列问题在我们许许多多家庭中都会遇到。或许,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书里的眼睛     
每一本书里,都有一双眼睛.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一双眼睛也就睁开了,默默地看着读书的人.一个朋友,就是一本书.这种书,指的是朋友送的,不是自己花钱买的.读这种书,自然就会想到送书的人,读起来也就多点认真,多点温暖.要不,对不起送书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