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科技》2008,(11):10-10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期报道,英国科学家正在研制独特的、能对pH值状况、热、光等做出反应的纳米化学反应器,该纳米结构将为更安全、更清洁以及更有效的化学反应铺平道路,有望改变化学反应技术、制药技术以及农用化学品工业领域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教授雷蒙德!萨克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由储量丰富且廉价的磷和镍构成的磷化镍纳米粒子可以成为制氢反应的催化剂,为该反应提速,最新研究将让更廉价的清洁能源技术成为可能,相关论文将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为了制造出磷化镍纳米粒子,研究团队使用经济上可行的金属盐进行试验。他们让这些金属盐在溶剂中溶解,并朝其中添加了另外一些化学元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I0015-I0015
科技日报讯(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8日(北京时间)报道,高效耐用的催化剂是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最近,德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铂镍纳米粒子,用其作催化剂,可将燃料电池中铂的用量减少90%。研究还发现,新纳米粒子的功能由其几何形状和原子结构决定。发表在最新一期《纳米·材料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提高催化剂的性能。氢动力燃料电池除产生电能外,唯一的副产品是水,因此被看作传统内燃机的环保替代品。但这种燃料电池的电极(化学转化过程在此发生)需要用到大量“身价不菲”的铂。如果没有铂作为催化剂,很难获得必需的转化效率,因此,铂正成为发展氢燃料电池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I0016-I0017
可以和铂的效果相媲美却成本低廉 科技日报讯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教授雷蒙德·萨克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由储量丰富且廉价的磷和镍构成的磷化镍纳米粒子可以成为制氢反应的催化剂,为该反应提速,最新研究将让更廉价的清洁能源技术成为可能,相关论文将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相似文献   

5.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它的制取、存储和运输都很困难.美国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多糖制取氢的新技术,有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目前,该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乔治亚大学联合宣称,这项可以加速推动人类进入氢时代的新技术有望于近期实现商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效耐用的催化剂是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最近,德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铂镍纳米粒子,用其作催化剂,可将燃料电池中铂的用量减少90%。研究还发现,新纳米粒子的功能由其几何形状和原子结构决定。发表在最新一期《纳米!材料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提高催化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黄健柏  孙芳  宋益 《资源科学》2020,42(8):1477-1488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多种关键金属材料。本文选取15种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从供应减少、需求增加、地缘政治和社会监管4个维度,构建10个评估指标,对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保障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清洁能源技术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均处于中风险以上等级,其中铟、镓、锗3种关键金属处于中高风险水平,锂、钴、镉、硒、钼、钯、铂、铜、铝、锌、铁、钛12种关键金属处于中风险等级。②供应减少风险维度中铟、铁、钼、锌、锗、镉6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铟的风险最高;需求增加风险维度中铟、镓、锗3种关键金属的风险属于中高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维度中有9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钴的风险最高;社会监管风险维度中有11种关键金属属于中高风险,其中铟的风险最高。因此,需尽快建立关键金属供应安全常态化风险分类管理机制和二次资源回收管理体系,增进与关键金属供应国间的合作,以缓解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金属约束。  相似文献   

8.
<正> 由姚福生院士担任主任的“山东省清洁能源工作技术研究中心”7月5日在山东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目前全国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唯一的一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将重点围绕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与开发,目前已在生物质能源转化及利用、燃料电池发电、大型锅炉温度场数值模拟、窑炉余热利用及发  相似文献   

9.
在典型区域推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能源技术(以下简称“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是中国科学院支撑“双碳”目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技术集成示范”和“典型区域示范”2个特征论述了开展“双碳”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意义,并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已有研究布局,提出了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4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最后,文章结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陕北、辽宁和山东等区域开展以“多能融合”为特征的技术综合示范的工作,对典型区域推动“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背景、目标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讨论,供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韩国科学家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出韧性超过铝、金的超级纸,完善了高强度纳米纸的制造工艺.由此,军事科学家们也大胆预测,未来各类无人机将以超级纳米纸为原料,"极速纸飞机"有望成为空战主力.  相似文献   

11.
胡平 《今日科苑》2007,(3):85-89
“嫦娥奔月”的中国故事将在2007年4月成为现实。1986年3月3日,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陈书邓小平:尽快发展我国高科技。仅仅3天邓小平就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1986年4月,全国200多名各学科科学家会聚北京,讨论制定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共7个领域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留美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名为“纳米阱”的设备,可以通过细菌受伤时的“惨叫”,快速判断细菌种类。如果这一技术能够成功推广到病毒领域,将有望用于对SARS病毒进行大规模监测。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程谟嵩说,当细菌被噬菌体感染时,噬菌体会在细菌的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13.
电解槽在电解水制氢技术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氢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以其作为载体的氢能经济早已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话题,如何获得大规模的廉价氢源是实现氢能广泛应用的关键。电解水制氢作为目前最为清洁的制氢技术,是走向氢经济的最佳途径。电解槽装置对电解水制氢性能的好坏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了碱性电解槽、聚合物薄膜电解槽及固体氧化物电解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系列“令人惊奇”的纳米塑料。纳米塑料中所添加的“纳米”,是我国丰产的一种天然纳米材料—蒙脱土。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漆宗能率领的小组 ,利用插层复合技术 ,将我国丰产的这类天然粘土矿物均匀分散到聚合物中 ,从而形成纳米塑料。检测结果表明 ,纳米塑料呈现出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 ,强度高 ,耐热性好 ,比重较低。同时 ,由于纳米粒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 ,纳米塑料显示出良好的透明度和较高的光泽度。部分材料的耐磨性是黄铜的 2 7倍、钢铁的 7倍。据悉 ,由于氧气透气率低 ,部分纳米塑料还…  相似文献   

15.
清洁能源技术国际转移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内容。本文对中国风电制造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风电制造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通过研究人员建立纳米等级火箭,科幻情节即将成为科学现实!这非常像科幻电影《神奇旅程》中的迷你普罗透斯船,它能够处理一位患病俄罗斯科学家大脑的血凝块。目前,科学家最新设计的纳米等级火箭有望未来一天能够在人体内巡游,或者执行医学任务。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纳米车辆”。科学家说,未来这种车辆可用来运输单个的分子,成为“纳米生产”中的有用工具。莱斯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尔等人耗费8年时间制作的这种“纳米车辆”不过3~4纳米见方,不到头发丝直径的2万分之一,却拥有完整的底盘、轮轴和车轮。它的轮轴能像汽车的轮轴一样平滑旋转,而轮轴末端是4个“巴基球”做成的轮子。“巴基球”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纳米级球状分子,具有很多新奇的特性,在纳米技术研究中很受科学家重视。托尔等人说,当这种“纳米车辆”放置在金片表面时,受热就会运动。研究人员先用强…  相似文献   

18.
华华 《世界发明》2003,26(1):12-12
我国科学家最近从一种盐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个“耐盐关键基因”,并已导入多种植物。这将有望使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1/4的盐碱地变为“绿洲”。  相似文献   

19.
欧洲专利局和我国专利统计简报的数据显示,我国清洁能源技术研发能力薄弱、技术水平较日、美、德等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技术引进是我国获取先进清洁能源技术的重要途径,引进清洁能源技术的途径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方式、外商直接投资与专利许可。而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管制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引进清洁能源技术。我国有必要通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构建清洁能源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与专利池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体系来加快清洁能源技术引进。  相似文献   

20.
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是平抑新能源波动、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也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践行新时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需要我国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驱动,构建与能源资源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结构新体系。实现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互补融合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新体系的关键。因此,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不仅是电力系统低碳清洁化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抢占国际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