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收集、积累创新素材。“引导”,是指遵照教育规律,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宽广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生活,特别是奇妙的大自然,与养育人类的大自然进行真实的“对话”,在花草树木、山川湖泊中陶冶自己,在阳光中感受泥土的芬芳和飞鸟的痕迹,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思索……这样,在学生的心灵上,就下载并储存了许许多多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再经过未来生活的不断浸泡、冲刷、烘干,其色彩一定丰富而鲜明。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广的领域,这里仅在“通过审美,进行作文教学”的背景下,谈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作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去提炼生活,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而且要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美的世界。一、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杜甫在《望岳》诗中说:“造化钟神秀。”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而作文教学往往是从指导学生观察描写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都在他们的身边演绎着。但对这一切如…  相似文献   

3.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选取自己印象中的一件小事来写,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关注生活、真切感悟,表达独特感受,在与同伴交流中提高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要把学生个性的培养置于突出地位,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如何让习作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给“源泉”——引导感受生活。1.直接感受——“行万里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习作要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可以去旅行,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走进生活世界,了解超级市场、立交桥、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可以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等”。让学生用其独具个性的眼睛去观察、倾听和感知自…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语文教师的关注。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学会在写作中感悟生活,体验情感,享受写作的快乐,是我们要思考的课题。 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就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积累材料,从而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大胆地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童真,从中体会写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作文教学往往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课堂上,模仿名家名篇等,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我们应提倡回归本色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在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一、让学生走近大自然,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品格让学生走近大自然。去观察馥郁的山谷,凹凸…  相似文献   

7.
有位教师上作文课 ,没想到却被一只不请自来的花蝴蝶搅乱了课堂。这位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以“蝴蝶”为题作文。没想到学生“一改往日那种一见作文就紧皱眉头的神志 ,不到2 5分钟 ,一篇篇妙趣横生的佳作就写了出来。”我为这位教师这种教育机智而佩服。有句名言“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关在笼子式的教室 ,让他们“紧皱眉头”写作文。应让他们走进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拥抱大自然 ,体验大自然 ,“别等蝴蝶飞入课堂” ,才知道“生活”的重要性 ,要知道“蝴蝶不会经常光顾我们的课堂的。”实践中 ,我们尝试把作文教…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创造一个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他们用心感受生活,用笔记录生活,让作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1.观察中关注生活。人类社会万紫千红、异彩纷呈,有写不完的人和事,大千世界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无不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我们深知学生对大自然无比喜爱,顺应儿童的天性,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秋天,孩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优化作文指导策略,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出发,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为切入点,让情境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达到“热爱生活与热爱作文”的双赢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这个层面上讲,学写“感动校园十大人物”颁奖词就是要求我们摆脱束缚,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不囿于传统作文的套路。同时,从创新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聚焦“生活热点”,指导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人物。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他们自主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11.
张常清 《教师》2012,(27):62-62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究竟该如何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在生活中体验、感悟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表面,用“心”去体验,则能捕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反应。这种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培养和练就。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放飞。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汲取到鲜活的血液,书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邵露葵 《黑河教育》2014,(11):70-70
正教材分析这次习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把看到的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四篇写景的文章,已对写景的要求有所了解,课前通过观察景物,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能把感受体验写下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2.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把当时的感受写出来。教学重、难点:恰当的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或联想。  相似文献   

13.
抓住学生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与同伴交往中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 ,在家庭中 ,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 ,让学生从说到写 ,真情流露 ,这是写作文最真实的好材料。于是 ,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 :老师 ,我很———(伤心、烦恼、幸福、委屈、苦恼、快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选词补充题目 ,并鼓励大家 :“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要对老师说 ,就借此作文机会 ,尽量表达出来 ,实话实说 ,把老师…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呢?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性,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真是一语中的,指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作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课标这一教学观念呢?本人认为以下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学生的作文让老师最头痛的是思想贫乏,内容空虚,情感…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始终要突出“真”、“实”、“乐”三个字。一、求真所谓真,首先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充满真情地叙写客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很好地解释过这一点:观察是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的思维源泉。为此应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走进电视,走进集贸市场……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这是一种发展智力、提高写作…  相似文献   

16.
一、体验,感受写话资源 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因而教师想方设法去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几个“一”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每周一次文娱活动、一次班队活动,有时玩游戏,有时搞竞赛等;每月带领学生们去郊外参观、游玩一次,让他们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教师,课程改革让我亦喜亦忧。喜的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服务于生活。忧的是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生活的数学魅力。我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数学、“用”数学,在“学”与“用”中“爱”数学,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学生的生活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直接途径,让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大自然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另一条是间接途径,通过阅读书籍、听广播、看电视等来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遇到新鲜事,增长新知识,触发了新感受,就会尝试着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感受用文字来表达好呢?  相似文献   

19.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语文教师的关注。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学会在写作中感悟生活,体验情感,享受写作的快乐,是我们要思考的课题。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就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积累材料,从而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大胆地表达出来,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童真,从中体会写作的快乐。我以一堂作文课——《我的好朋友》为例进行了尝试。这是一篇写人作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一件事来反映好朋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翻看学生的作文,我们会发现学生的习作与生活严重脱节.我们的很多学生常常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熟视无睹,对路上车来人往、世事变迁麻木不仁,对世界的风云变化、纵横捭阖漠不关心.以致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千口一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多彩的生活成为作文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