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条注释不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春秋以前,“墓”专指埋葬死者的墓穴,“坟”指隆起的土堆。《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指墓穴上不封土堆,“不树”指墓上不种树。孔子为其父母合葬之后说:“吾闻古之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土为坟,高四尺,成为后世平民百姓坟高的标准。后来坟墓合称,故《广雅·释丘》注“封”为“冢”,“冢”即坟墓。因此,文中的“封”指“坟墓”。“加…  相似文献   

2.
民间用来葬逝者的,常见的是个小土堆。这个小土堆叫“坟”。我常常想,为什么是个小土堆呢?不筑成小土堆不成吗?最初的想法是,小土堆可能起到标记的作用,方便祭祀,续香火时不致失去目标。后来慢慢发现,这个小土堆的主要作用还不在此。坟,我们这里又叫“坟山”。根据这个名字和它的形状,我推想,这个小土堆就是雄伟大山的具体而微。这一看法可以得到佐证。封建时代的那些帝王、诸侯的葬身之地,人们称之为“陵”。白居易《琵  相似文献   

3.
台湾客家坟式与纳骨葬俗名目繁多,在美浓地区现有坟式,综括有捡骨前的"长地",捡骨后未筑风水前的寄罐、寄岩,正式贮存骨坛的风水吉葬,尚有古老大人墓、打银牌、生基、家冢以及纳骨塔。  相似文献   

4.
四平山积石冢总体年代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到中期,个别墓上限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虽然出土有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但其文化仍归为小珠山三期文化。从四平山墓地各冢和冢中各墓所处的位置、随葬玉器、黑陶器及陶鬻的多寡等分析,当时已出现社会分层现象。因而,四平山积石冢对于探讨辽东半岛南端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夏陵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5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西夏陵里究竟有多少座陪葬墓?这个历史之谜最近有了新的进展。不久前考古人员又陆续在陵区内发现60座陪葬墓,从而使西夏陵陪葬墓的总数增加到253座。专业人员还基本搞清了陪葬墓的分布情况。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18座陪葬墓和一座西夏祖庙。253座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  相似文献   

6.
鸟巢趣说     
青岗 《少年科学》2007,(5):50-54
一个鸟巢能有多大?鸵鸟看起来大,可惜鸵鸟太懒,在地上找个坑儿,就把蛋生了。金雕的巢应该够大了。不行,和眼斑冢雉比,差远了。眼斑冢雉筑造的巢是个大土堆,直径有10米,高有4米,厉害吧!  相似文献   

7.
洛阳东周王城西南的周山上埋葬有东周四王,其墓穴上夯筑有封土,是中原地区的早期冢墓,同属东周王陵的"周山陵区"。"周山陵区"埋葬的四王,西边的孤冢为周灵王冢,东边的"周三王陵"应为景王、悼王、敬王的父子冢。  相似文献   

8.
青冢琐议     
照君墓又名青冢。为何叫青冢,古书中记载不一。《大同府志》载:“塞草皆白,惟此冢草青,故名。”清人宋荦说:“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黛色,故云青冢。”近人张相文以为:“照君墓烟雾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捺度常理,《大同府志》、宋荦及张相文三说均有合辙之处。大同府距昭君墓不远,所记的误讹性当不大。“塞草皆白,惟此冢草青”一句,可能是由于昭君墓底下有温泉,故秋冬时节其它地方草木凋零,只有昭君墓地方的草还是葱茏如夏的。1991年12月5日在新民晚报上读到舒湮先生的一篇短文,指谪《大同府志》的记载“完全不符合事实”,因为“塞外广阔的草原,不也同样绿油油的?”显然,舒湮先生在此理解错了原文。原  相似文献   

9.
冢上生木标准的冢上生木是指人死埋葬后,坟上长出树木,这树多是从两个恋人的坟上同时生出,曰相思树。树上常有双鸟栖息,哀婉鸣叫,表达相思之情。早在上古神话《夸父逐日》里,就有了人死留下遗物变为树林的想象。“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手杖变成邓林,与冢上生木是不同的,但这已是人死后其遗物繁衍出树木的幻想。上古神话传说开启了人们的丰富想象力,冢上生木的故事或多或少地会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教材注为:“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这样的注解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1.
(一) 在云龙山的北麓,徐州博物馆的后面,有一座黄土堆成的土丘,当地人们也就习惯地称它为“土山”。明代嘉靖年间,户部主事岳东升曾表其墓,有立碑题名“楚亚父范增之墓,故土山又称“亚父冢”,亦称范增墓。它的位置,徐州府志和铜山县志都有明确的记载:“范增墓在城南里许,古名亚父冢”。水经注也称:“今彭城南,项羽掠马台(或作凉马台,今作戏马台——笔者)之西南山麓上即亚父冢也”。看起来从南北  相似文献   

12.
丘 菌 峦小而尖的山。‘3.尖而高的山5.高而险的山7.土堆成的山峭岳。——— 峰 岭 峰大而高的山叫(高而陡的山叫(峻而美的山叫(四周陡顶端平的山智力冲浪(选字填空)@俞礼荪  相似文献   

13.
郭述军 《下一代》2011,(10):41-42
光顾想着飞上天的鬼子汽车,忽然脚下一绊,扑倒在一个土堆上。仔细看,原来是座坟,是两座,坟头上没有多少草,看样子时间不会很长。他想快点绕过去,可就在他绕到另一面时,却看见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东西。坟前立着石板儿,石板儿上面用砖头写的字还清晰能见,一个是妈妈的名字,一个是二婶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的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与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和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中国已有世界遗产30处。高句丽古迹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其中,通沟古墓群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在集中区域内分布最密集的古墓群。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目前已发现的集安市境内的12座高句丽王陵、26座贵族墓…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墓祭礼俗考述谭思健今天我国民间十分流行的扫墓这种民俗事象,其实是沿袭古代墓祭礼俗而来的。墓祭在古代丧葬礼俗中,可算是一个盛演不衰的“节目”呢!仅称谓便有“上”、“上陵”、“上墓”、“升墓”、“展墓”、“扫墓”、“上坟”、“拜扫”、“墓祭”、“...  相似文献   

17.
河南南乐县福堪镇宋耿落村南有一座古墓群,其中最南端一墓冢形制最大,今人多称之“赫胥陵”。然而,1978年、1999年文物部门分别对其中三座墓葬进行发掘,确认此为东汉古墓葬而非赫胥陵。一时间各种质疑、猜测莫衷一是。经考证,一号墓墓主人是东汉桓帝年间宦官、东武阳侯具瑗;二号墓即南大冢墓主人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光侯、东郡太守耿纯;三号墓及其未发掘之诸小墓冢属耿纯家族墓。  相似文献   

18.
河南南乐县福堪镇宋耿落村南有一座古墓群,其中最南端一墓冢形制最大,今人多称之"赫胥陵"。然而,1978年、1999年文物部门分别对其中三座墓葬进行发掘,确认此为东汉古墓葬而非赫胥陵。一时间各种质疑、猜测莫衷一是。经考证,一号墓墓主人是东汉桓帝年间宦官、东武阳侯具瑗;二号墓即南大冢墓主人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光侯、东郡太守耿纯;三号墓及其未发掘之诸小墓冢属耿纯家族墓。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原是一马鞍土堆,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它的发现是中国考古的奇迹。1972年至1974年相继发掘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和陪葬器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的棺椁内有一具保存十分完整的女尸,系西汉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距今已近两千二百年。据史料记载,利苍夫人名叫辛追,死时约50岁。尸体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和脚趾的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具湿尸,出土后曾震惊世界。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像——据《南薰殿圣贤画册》白居易手迹 ——据‘故宫周刊》图为渭河北岸渭南市信义乡西北之唐代坟基,俗称8.方冢~。慕、王待考。白居易故居即在此附近党大恩 摄大诗人白居易像和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