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家长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受到各种家规的制约,不能有隐私(秘密)、自由……然而我们最希望、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尊重我们的隐私。可惜,中国的传统就是这样:孩子,你是我的,你别和我谈隐私、自由。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难道你肚子里有几条虫不应该让我们知道吗?可是这对孩子的内心、自尊的打击不知有多大。《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就颁布实施了,其中也有保护孩子隐私权的规定。可这些法律形同虚设,家长还是明目张胆地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谈道理,我想家长都懂,可为什么仍不尊重我们的隐私呢?因为他们“关心”孩…  相似文献   

2.
家教博览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在美国,当孩子回到家闷闷不乐,然后花费一个小时在电话中与同学朋友耳语时,父母从来不去干涉,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与大人一样,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维基·贝克说,家长的角色是帮助孩子从完全依赖父母向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转变,成人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隐私。美国许多家长也认为,没有隐私的孩子是长不大  相似文献   

3.
叶娇 《考试周刊》2014,(30):183-183
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也许你不够优秀,但是如果你有一定的自信,便会拥有抓住每一个机会的勇气,那么,你终究能够抓住属于你的机会。要打好成功基石,就要从小把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那么,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呢?一、让幼儿拥有自信1.相信和尊重孩子。首先应该相信孩子,相信他的所作所为,其次应该尊重孩  相似文献   

4.
为给家庭教育处于困惑的父母提供一对一的服务,1月18日,深受家长欢迎的罗琴女士在成都市金牛区家政服务中心成立了"罗琴工作室"。罗老师说:"工作室将以'代理家长'角色, 淡化'职业'外表,跟孩子建立融洽关系,它既区别于一般老师又区别于心理医生。"她认为,孩子出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父母对其从小的人格培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6.
正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并尽己所能为孩子谋求"幸福"。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给了孩子幸福;有的家长以为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为其投资未来就是在给了孩子幸福;有的家长则以为留下万贯家财是给了孩子最大的幸福。但每每问起当今的父母:"你的孩子幸福吗?"父母又似乎很矛盾地说:"现在的孩子们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我们小时候没见过的,但他们的童年似乎缺少了心理上的幸福感。"谁偷走了孩子的幸福?抛开各种社会因素,笔者认为,父母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孩子缺少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一点我搞不懂,为什么许多中国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自己的孩子?我想说的是,家长应该先学习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女孩几乎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而我女儿过12岁生日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粉色的衣服了,也不要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我长大了。"某种意义上,她就这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彰显了小小自我的审美观。作为母亲,我的所谓"知名度",给孩  相似文献   

8.
如今大多数家长都知道,放任、溺爱对孩子没有好处,但在遇到具体事情时,又很容易迁就和放任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父母不知道对孩子什么时候应该"放",什么时候应该"管",甚至出现该管不管、该放不放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孩子由于年幼,经常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父母对他们进行教  相似文献   

9.
音有的孩子,当他们看到欢蹦乱跳的小鸡突然死去的时侯,会难过极了。他们会伤心地大哭起来,甚至会十分认真地为小鸡举行一个隆重严肃的葬礼。还有一个孩子,她的小鱼死了。她难过地把它埋葬,甚至在墓前还立了一个墓碑,自己每天要到那里去行礼、默哀……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漠不关心,更不要有丝毫的讥笑的表示,而应该尊重孩子这种感情,对他们的这些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因为这时你尊重的是孩子的自主决定,理解的是孩子的爱的感情,支持的是孩子的带有雏形性质的高尚行为。同情心,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许多高尚情感的基…  相似文献   

10.
问:对于父母爱看我们的隐私,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也想请他们为我留一点专属的私人空间!!(小菡) 答:有没有问自己一个问题:父母为什么不爱看你的同学、朋友的隐私,而仅仅爱看你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并没有窥私癖,他们只是爱你关心你所以不放心你。  相似文献   

11.
<正>曾经以为我们老师只要每天爱自己的孩子,告诉自己的孩子要爱别人,告诉他们要爱班级、爱小伙伴、爱父母……他们就会懂得什么是爱。可是有一件事却让我明白,原来爱不仅仅是告诉,还要真正用心去交流,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感受爱,如何去表达爱。班上的毛毛属于那种调皮捣蛋的孩子,整天闯出这样那样的祸。在刚入园的时候,每天都会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里来"告状",说毛毛打人。我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与毛毛沟通,希望能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康敏 《甘肃教育》2014,(22):87-87
正一、尊学生、爱学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中职学生都是别人眼中的"差生",这些孩子不但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差,而且行为习惯也差。不能顺利进入高中就读,他们不是父母的骄傲,但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获得别人的赞许,受到别人的尊重。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多表扬他们,肯定他们,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把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多加表扬,关注学生,尊重他们。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们才可以教育孩子。"在语文教学中,用"爱"的语言代替传统的说教,用笑脸代替传统的变脸,让  相似文献   

13.
说到青春期,好像家长对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比较头痛,其中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早恋。遇到这样的问题,卢勤会怎么处理呢?听听卢勤怎么说吧——青春期的孩子有秘密,开始对异性感兴趣,这是很正常的,他们这时候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需要尊重、理解和信任,也需要一个自已成长的空间。父母要在关键时刻为他们指点迷津,而不能粗暴干涉。我认识一位父亲,有一天他还是中学生的儿子对他说:"我看上了一个女生,人漂亮、聪明、好学,我想和她结婚。"他父亲问:"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父亲又说:  相似文献   

14.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毋庸置疑,可是怎样爱孩子才能滋养他的心灵让其健康成长呢?首先要学会接纳孩子,接纳孩子本人,尊重他的感受、个性和想法。家长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进而接纳他人。家长如何看待"接纳",直接影响亲子互动,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地不断地唤起孩子天性中美好的东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会他"爱",从这个角度讲,儿童文学是最好的教材。孩子们在意味隽永的故事里得到共鸣,从中学会爱父母、爱长辈、爱同学、爱周围他应该去爱的人。阅读的孩子,他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不阅读的孩子,他的潜力是看得见的。——秦文君  相似文献   

16.
几岁的孩子就对父母(包括祖父、祖母)产生反感的,不是多数.即使有,那种反感也不属于"生理反应"或"心理反应",大多属于浅层次的反感.如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或太琐碎,太简单或太粗暴,限制了孩子的游戏自由.  相似文献   

17.
阿东 《家长》2004,(12)
花季的少男少女,往往在家中自己的抽屉上安装一把锁,似乎有不宜公开的秘密。其实,这正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锁”宣告他们已经是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小大人”;“锁”勾画出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不可随意越过他们内心世界的“警戒线”。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尊重他们正确、合理的人生选择。这种强烈的自尊意识,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对身心健康关系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粗暴干预,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父母这样的“爱心…  相似文献   

18.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而孩子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有一位初中生认为:"这是我们独立、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我们的行为在向家人宣告:我们已经长大成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我们应该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记,追查孩子的电话,翻孩子的书包.近年来,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更加升级,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争议.  相似文献   

19.
看过一则视频,内容是这样的:父亲开宝马车送女儿上学,开车时转头对她说:"爸爸现在没时间陪你,等爸爸挣很多的钱,就送你上最好的学校."女儿听后,认真地回答:"爸爸,等我以后挣很多钱,就送你上最好的养老院."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这是父亲理解的最好的爱;最好的养老院,这是孩子眼中对父亲最好的爱.殊不知,对于父母,对于孩子,陪伴才是给他们的最好的爱.孩子幼年时缺少陪伴,感觉不到陪伴的暖,将来,他只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相似文献   

20.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