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始自八十年代。多年来被人类、历史、社会、民族、语言、文化等学术界和同仁传称的“赵氏理论”是这一领域的典型和集中代表。文章通过介绍赵荣光及其论著来反映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及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龙虹 《学前教育》2008,(10):4-5
香港作为彖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点,素有“美食天堂”之称,因为它不仅传承了中国许多传统的饮食文化,而且还受外国文化影响,集中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日、韩、泰、印、葡等餐厅更是随处可见。这些外来饮食文化丰富了香港本地的饮食文化,当然也丰富了香港人的生活。这一特点,在香港维多利亚幼稚园的食谱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概述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和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观察一个民族的人生哲学、生活习俗、民族风貌的窗口。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辉煌。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它的烹饪技术和茶酒文化在世界饮食界产生着重大影响。中国的烹饪技术确实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制作上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尝是菜…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饮食文化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中,一直活跃在学术舞台上30多年的邵万宽先生学术成果丰硕,研究思路开阔。他在饮食文化的研究方面范围广、路径多,特别是在面点文化、烹饪文化、餐饮经营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努力,是一位从厨房走出来的中国新一代饮食文化研究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通过从饮文化与食文化两大角度,对比中西饮食文化中的热饮与冷饮文化、酒桌与酒吧文化、茶文化与下午茶文化、夜市小吃与节庆集市小吃、混沌文化与有序文化影响下中外用餐、选材、厨具选用等诸多的异同点,得出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要靠容纳并包、积极推广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饮食文化研究是由形而下的日常饮食生活活动和事像入手,把百姓习以为常的饮食生活上升为形而上的文化理论和哲学思想。姚伟钧教授不仅注重中国层面的饮食文化研究,更注重国内的区域饮食文化研究。他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透过区域饮食表象研究其文化内涵,总结区域饮食文化发展规律,致力于建构区域饮食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新时期,高校学生被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冲击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是在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融合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中国饮食文化和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个人修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就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途径及现实意义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也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同实施传统饮食文化的教育,既是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幼儿团课程资源的丰富。在我固团本课程建设中,以玉溪本土传统文化为创新和发展的基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材料同时对幼儿的体格、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玉溪的凉米线就是本土最正宗,最独特的美味,因此,我们就以玉溪人最喜欢吃的凉米线为突破口对小班幼儿进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研究.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饮食沿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发展起来,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文章着重从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寻找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将会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并实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日本传统饮食文化受中国影响很深,但却至今能够保存自己独特的一些饮食习惯与传统。本文讨论日本饮食中的鲣鱼干,酱汤,赤饭,梅干,寿司,纳豆等传统食品,探讨为何在被称为世界饮食文化大熔炉的日本,日本传统饮食文化还能得以保存,延续与发展。并期望通过这些探讨,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2.
每年寒假,我都要为学生留一份实践性语文作业,内容常常与春节文化活动有关,比如了解撰写春联,学猜学制灯谜,采访报道社区春节活动等。今年,我和学生一起将目光聚焦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在完成这次作业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华饮食文化是一座璀璨辉煌的宫殿,令人流连忘返,其中处处可见光芒四射的语文学习宝藏。一、巧取佳肴名称,中国文字多妙趣中国人喜欢吃,中国人还喜欢玩文字游戏,赏玩一下烹饪师傅或文人雅士为宴席上那些佳肴取的匠心独运的浪漫美名,你不能不叹服。如豆苗比作“龙须”,鸡蛋美名“芙蓉”,鸡脚称为“凤爪”,豆腐呼曰“白玉”…  相似文献   

13.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是一个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考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中国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发展,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中国饮食文化传播怎样推动文化软实力构建的各方面问题,我刊执行主编黄桂婵编审专访了著名饮食文化学者姚伟钧教授。  相似文献   

14.
创建富有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数据库,是丰富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的创新性研究。数据库理论与饮食文化学研究的交叉,是新饮食文化运动研究范式的转变。赵荣光饮食文化数据库的建构,是以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规律与结构特点为依据,以"赵氏理论"为研究性样本。此数据库对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学网络数据化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越南饮食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演变和积累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征,越南人把中国古老的中医理论和阴阳学说应用到饮食文化中并形成了自己传统而独特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食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至今大致可以以"四个十年"来总体概括。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第一个十年是以中国餐饮业勃兴繁荣为基础的传统"烹饪文化热"重点;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饮食文化"热点;90年代末至21世纪的最初近十年间则是食学研究的逐渐深化;第四个十年是进行时态的食学研究拓展与学科建构过程。最近20年来的中国大陆食学研究的深化拓展与成果积累,可以以一本期刊(《饮食文化研究》)、两个专栏("饮食文化研究"与"食学研究")、两套高校教科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专业教材")、两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四次"亚洲食学论坛"(2011杭州、2012曼谷、2013绍兴、2014西安)、1200堂"饮食文化"课(1200个高等教育办学单位开授"饮食文化"课)、论文不可胜计、专著连篇涌现来概括。  相似文献   

17.
美国饮食文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饮食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随着美国文化输出的发展,美国饮食文化输入中国,并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面对美国饮食文化的冲击,中国饮食文化载体—餐饮业,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饮食文化与餐具及材料在中国,饮食自古就是一种文化活动,体现着许多文化的底蕴。中国和外国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别,外国人可能会注重营养,而中国人把味道是排在首位的。而且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食品上,也包含于中国的餐具之中,以前的人们会在餐具上刻画出食物的图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学中最大的“痛点”是教师本位,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文章以“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为指导,结合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形成了以“学生本位”为核心的“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课程实践”三合一教学新模式,强化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构建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学创新实践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可以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教学创新实践经验推广到更多的高校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德昂族的饮食文化是德昂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昂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对景颇族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各种影响。文章从德昂族的食源、烹饪技法、食宿礼仪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