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高效课堂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高效课堂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传统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好苦,学生学得好累。新课程理念认为,光有"预设"没有"生成"是不够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呆板缺憾。要"预设"  相似文献   

2.
"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预设"错误",预约精彩生成;预设"问题",预约精彩生成;预设"弹性",预约精彩生成。教师课前多一分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分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分发展。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出"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师为生成课堂设置的预设必须是充分的、生成的,只有这样的预设,才对高效课堂有用。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式地解读了"生成",可是把"预设"却完全地抛弃了。但凡教师操作不当,让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可能学生活跃了,课堂也热闹了,但这只是你看到的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实际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四步:预设课堂流程——弹性灵活;预设有效情境——引领孩子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预设学生反应——使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预设教学策略——让课堂拥有生成,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课堂教学活动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它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这种设计,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使之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能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预设与生成和谐的课堂能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下面我就怎样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备课中的"预设"与课堂上的"生成",永远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为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师应该尽力减少因"预设"不周而产生的诸多消极影响,尽力使课堂"生成"多一些意外的惊喜,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正>"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交流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强劲春风给中小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过去机械的程式化课堂正逐渐被摒弃,一种新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随之生成·课堂教学不再仅是教师的"预设",更多的是学生生命智慧的灵动和生成·灵活的"预设"缔造了"生成"的美丽;智慧、灵活的适时"生成",充分显示出"预设"的灵活·智慧的数学课堂呼唤着教师备课的机动和上课的灵活,呼唤着让"预设"在"生成"中"活"起来·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品德课堂教学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本文主要从新课程下精心预设"意料生成";敏锐捕捉"意外生成";合理利用"预设"与"生成"三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教师、教材、课堂有机地相融、和谐地构建,充分展现动态的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预设",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所谓"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预设课堂与生成性的课堂矛盾与平衡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法完全预设学生的操  相似文献   

10.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动态生成性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但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  相似文献   

11.
桂莉萍 《辅导员》2013,(6):33-34
<正>面对新课程,老教师也是新教师教师的新与旧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而在于他们有怎样的教育思想,是"师中心"还是"学中心",是"教服务于学"还是"学屈从于教"。"新"教师,一定是敢于"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人,这样的教师知道课堂不是自己的舞台,是属于学生的学习场。合情合理的预设,机制巧妙地处理生成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必要条件。何谓预设?预设即备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对课堂情景和教学行为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空间。何谓生成?生是一种教学。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生成追求的是本真本色。精彩生成是学生全身心的投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课前预设,动态生成教师备课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结构,考虑课堂动态生成性目标,进行充分预设。布鲁姆曾经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文本之后,应该充分预设:学生已有哪些知识与生活体验,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等等。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驾轻就熟",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  相似文献   

13.
王宇红 《快乐阅读》2012,(30):90-91
"预设和生成"是伴随着新课程而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预设是教师在备课或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领",教师的预设并不是死板的,虽然是预先设定的,但也必须做好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调整的准备。生成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过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讲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通过课堂实例的说明,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教师的预设是学生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正>"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即兴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富有生命活力的新特点。一、意料生成——没有高质量"预设",就没有精彩"生成"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师重视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是必然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真正互相融合呢?一、精心预设,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相似文献   

17.
案例背景:多年来,英语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课前精心预设的原则,而忽视了教学的动态变化,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错失了许多"意外"生成"精彩"的良机,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堂生成很难与教师的教学预设相吻合。当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是对生成性资源置之不理,继续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  相似文献   

18.
"动态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笔者发现,大多数的音乐教师会把大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前者体现阅读主体对文本和知识的尊重,是一种显性的外露;后者体现教师对学生和课堂的尊重,是一种隐性的课堂文化。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而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正视课堂中的"生成",既有利于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又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动态化和过程性特点,改善对学生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的灵动生成,让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轻松。一、精心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课堂伊始,如果有丰富的"预设生成",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老师备课时要"预设"好"生成",这样教师在课堂中就能促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