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铁椎传》是一篇传记,描写“大铁椎”貌寝(丑陋)、善啖、衣着朴素、沉默寡言、勇敢善斗的特征。人物形象突出,栩栩如生。文章一开始,就介绍“大铁椎”和宋将军的关系,并介绍宋将军“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为“大铁椎”在宋将军家开展活动作好铺垫。第二自然段,叙述“大铁椎”会吃、容貌丑陋、沉默寡言,甚至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不作答复。这就使人对“大铁椎”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因而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这段文章还突出地叙述了那只铁椎的重量、柄铁形状及其长度,为后文使用铁椎击贼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学习运用多种表现方法,从多方面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教学步骤一、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写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与人竿言语”。“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可见,大铁椎是个脾气很怪的人;第三自然段写“夜半,客曰:‘吾去矣! ’言讫不见”而“窗户皆闭”,“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可知,大铁椎是个有奇异本领的人;第四自然段,大铁椎告辞宋将军时说“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贼能且众,吾欲护汝,  相似文献   

3.
《大铁椎传》:人物塑造的方法很多,不管是精雕细刻,还是粗线条勾勃,都必须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明末与侯方域齐名的诸生魏禧的散文《大铁椎传》在刻画大铁椎这个勇猛豪爽的侠客形象时,作者用的是抓住个性特征的粗线条勾勒法。抓人物个性特征,一定要抓“准”。“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但作者善于抓住他的“奇”的特征,所以尽管连名字也不知道,却从他奇特的“外貌”、  相似文献   

4.
《大铁椎传》全文不到一千字,但由于作者构思严谨周密,巧妙地运用了伏笔照应和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因而文章内容丰富充实,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堪称一篇短小精悍的人物传记。前有伏笔,后必照应。《大铁椎传》通篇文字此呼彼应,血脉一贯。在写“座上”印象时,作者着重写大铁椎“罕言语”的怪异性格,为夜半只言“吾去矣”便不知去向,子灿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著名散文家魏禧的《大铁椎传》,最近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了。这篇文章中关于大铁椎这个人物的奇言异行的叙述和描写,读了令人神往。但是对大铁椎的奇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呢? 关于大铁椎这位江湖异人的奇处,作者写了这样几个方面:相貌丑陋,衣着特别,饮食异常,寡言罕语,武器特殊而又引人注目,举止令人莫测,武艺高强,一以当百,行踪神龙见首不见尾。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把《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的“(朱亥)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晋鄙”注释为:“拿出袖子里的铁椎,用铁棰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笔者认为,后一个“椎”在句中用在动词“杀”的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用作动词。王力的《古代汉语》指出:“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  相似文献   

7.
顾恺之画人物,非常注意画眼晴,因为眼睛最能传达出人物的神情。作家写人物,也应当同画画一样,要善于点睛。所谓点睛,就是作家敏锐地捕捉了最能揭示人物性格之点,比如说人物的一句对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眼神,一个细节等,然后在关键的地方恰到好处地予以点染,从而收到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形象栩栩如生的效果。新编课文《大铁椎传》,其中写大铁椎三次说道“吾去矣!”过去有些选家评点此文说:“篇中点睛,在三称吾去矣句。”(张潮辑《虞初新志》)反复钻研这篇课文,觉得评论者是有眼光的,这三句“吾去矣”,确实是刻画大铁椎这个人物的点睛之笔。先看第一句:“夜半,客曰:‘吾去矣!’言  相似文献   

8.
“传”和“记”都属记叙文体。“传”以写人物为中心,“记”以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传”一般记载人的生平及主要事迹,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童区寄传》、《大铁椎传》等。与“传”相类的还有“行状”,如《段太尉逸事状》的“逸事状”即为“行状”的变体。  相似文献   

9.
一、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语见于《大铁椎传》,课本注[仇我]以我为仇,恨我。把“仇我”理解作意动用法,误。事实上“仇我,,就是恨我,因为“仇”可作动词,释义“仇恨”。试看下例: 1.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也。(《九章·惜诵》) 2.洛阳人有相仇者,……(《史记·郭解传》)  相似文献   

10.
在文言文中,凡是作动词用的名词都带有特殊的标志。以中学课本而言,这种标志共有13种。一、前面带着副词的名词都作动词用。因为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而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如: 1、“不枝不蔓”(《爱莲说》); 2、“吾村不齑粉乎?”(《冯婉贞》); 3、“不冠不袜”(《大铁椎传》); 4、“孰敢不簟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5、“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相似文献   

11.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有这样一句:“……饮食拱揖不暂去。”其中的“不暂去”,课本注释为“一会儿也不离开”。但是谁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地方,注文未提及。揣摩注者的意思,大约是指“健啖客”在吃饭行礼时不离开,有的同志就根据这种理解,认为这一句是描写“客”  相似文献   

12.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许,处所。传记文章习惯写法,总是先介绍姓氏籍贯。这里不仅不知传主是什么地方人,连传主的姓名也不知道,所以只得权以武器名代称之。北平陈子煤省兄河南,省,省亲,探望,问侯。省略介词“于”,加上“于”,成“于河南”,介词结构后置。与遇宋将军家。与,介词,省掉宾词“之一”、“遇”字后省掉“于”,介词结构后置。宋,指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怀庆,清代为怀庆府,属河南省。工击技,工,善于;击,以武器进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者,代词,“好事的人”。人以其雄健,以,连词,当因为讲。雄健,威武,有力。呼宋将军云。云,如此,可不译。力状宋将军勇,以衬托主人公大铁椎。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火桀)七岁,“长”字后面省掉“于”。“于”,比,在形容词后,介进比较对象。少同学,少,读shào。故尝与过宋将军。  相似文献   

13.
《大铁椎传》,选自魏禧的《魏叔子文集》。 魏禧,清初著名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江西宁都人。与兄际瑞,弟礼有“宁都三魏”之称。又与侯方域,汪琬齐名,号称三大家。明亡后,他隐居翠微峰,  相似文献   

14.
魏禧,字叔子,江西宁都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齐名,号称“清初三家”。著有《魏叔子文集》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左传经世》十卷。其散文《大铁椎传》现选为初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5.
请看看这些例子:怀其璧海大鱼袖四十斤铁椎身百二十战这些加点的字分别解释为“怀藏”、“海藏”、“袖藏”和“亲自经历”。这些解释表明:这些名词在这些句子中已经活用为——首先是动词,因而具有带宾语的性能;其次作状语,因而具有标明空间或身份的性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但是,这种词类活用现象要同  相似文献   

16.
魏禧[xǐ](1624—1681)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清宁都(今江西省宁都县)人。明末生员,重气节,明亡后绝意仕进,隐居故乡翠微峰,创设易堂讲学。他是清初著名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齐名,称“清初三大家”。有《魏叔子集》。《大铁椎传》叙事如绘,一向为人们传诵。  相似文献   

17.
近期教授《信陵君窃符救赵》,给学生解释“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一句时,颇觉困惑。教材是这样解释的:“拿出袖子里笼着的铁锤,一锤打死了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我对第一个“椎”的解释没有疑义,而对后一个“椎”是动词的解释存有个人的理解。我觉得,此句中的第二个“椎”字也可理解为名词。  相似文献   

18.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19.
《书博鸡者事》选自《凫藻集》,是明初作家高启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这篇散文文笔生动,章法严谨,成功地塑造了博鸡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元末社会的一个缩影《书博鸡者事》是作者根据翰林天台陶先生的讲述而写的一篇史传体故事,当是元朝末年发生在袁州的一件真实的事情.近人林纾说:“魏叔子书大铁椎近小说,此作乃近《史记》.”也认为此事并非虚构.  相似文献   

20.
“椎”字的义项,通常有4个,即:①槌子,敲击的器具。如《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为铁椎重百二十斤”.②朴实。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有:“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③椎zhui,脊椎骨.《素问·刺热》中有:“三椎下间主胸中心.”(三椎:指第三节脊椎骨)④作动词“打击”用。如关汉卿的元曲《救风尘》:“早努牙突嘴,拳椎脚踢,打的你哭啼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