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7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曾以30万元年薪聘请视觉总监的嘉兴日报社,今年又出惊人之举:他们以“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的方式,面向社会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和记者。这“四个不问”是科学人才观的最好注脚。 新闻界的有识之士指出:“新闻媒体的竞争,已从信息量竞争阶段进入到观点竞争阶段。”诚哉斯言!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已不仅仅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包括报道最近发现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怎样引领这些新观念和新思想,如何挖掘新闻背后的观点,这是新时代媒体尤其是党报所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正是因为如此,嘉兴日报社成立“新闻评论部”,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以记者的视角采撷新闻并同时发表评论,以观点来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成立“新闻评论部”、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据说这在全国报纸中是第一家。我们无法考证是否真的第一,但或许,今天《嘉兴日报》迈出的一大步,将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小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郑健 《军事记者》2007,(7):29-30
新闻观点的竞争日趋激烈3月21日的《中华新闻报》载:嘉兴日报社在全国地市报中率先成立新闻评论部,面向全国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和评论记者,来自全国的报名  相似文献   

4.
佳季 《新闻实践》2007,(7):10-11
今年1月5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2月10日,该报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该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周一至周五每天一篇;在二版推出评论专版,每周五期。该报率先探索建立评  相似文献   

5.
笔者认为地市党报应当重视新闻评论,积极探索建立新闻评论工作的新机制。就像2007年,嘉兴日报社在全国招聘评论部主任和评论记者一样。  相似文献   

6.
张扣林  杨自强 《今传媒》2007,(10):12-13
在传播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优先获得独家新闻日益困难,而发表有影响的有新锐思想的独家言论却成为可能。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浙江《嘉兴日报》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今年1月,该报开出10万元年薪面向全国招聘评论记者;今年3月5日,正式推出“嘉兴时评”。半年多来,评论运行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也将于2007年11月3日至5日在嘉兴南湖举行。《嘉兴日报》为何推出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的举措?“评论记者”机制如何才能高效运行?应该处理好哪些重要问题?本刊特推出《嘉兴日报》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专题,供业内人士和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参考、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金鸣 《新闻三昧》2008,(7):44-45
去年在地市党报行业,发生了一件令同行感到十分佩服的事情: 2007年初,浙江省嘉兴日报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上刊登高薪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启事,后经过严格考试,在556名评论爱好者中招聘了5名人员。这在地市党报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嘉兴日报这种重视新闻评论和评论人员的举措,受到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13日,《南方周末》D29版下半版,一则广告吸引了全中国记者的眼球:《南京晨报》30万年薪招聘部室主任!广告中,《南京晨报》宣布:要招聘新闻业务部室主任8名,年薪30万,其中南京新闻编辑策划部主任、评论部主任、热线特稿部、财经证券部、科教卫部、专、副刊部、文化部主任各1名,美术总监1名;还有其他采编岗位若干,平均年薪8万元;编辑记者试用3个月,主任试用1-2个月。”此前,与此相关的传闻已经在“记者的家”论坛吵得沸沸扬扬了。  相似文献   

9.
米博华,从事新闻工作25年。1978年至1989年任《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调入民日报评论部,任要论组组长、评论部副主任、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范长江新闻  相似文献   

10.
2007年3月5日,《嘉兴日报》"嘉兴时评"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与之相伴,"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开始运行,这种工作机制的特点在于它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工作方针,打破新闻实地采访和新闻评论写作互相隔离的传统弊端,强调评论以采访为基础,评论从采访中来,紧扣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务必使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以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思想的启迪性,吸引和感染读者,指导和服务读者。有别于"一部电脑一张网,一篇评论满天飞"的传统评论写作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评论工作机制,记者署名被冠以"本报评论记者某某","评论记者"兼  相似文献   

11.
木东  力茗  柯根松   《今传媒》2006,(4X):9-10
赵振宇。辽宁人。满族。2001年从长江日报社调入华中科技大学。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团长、新闻媒体研究所所长、新闻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前,曾任长江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和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特等奖。撰写《应用新闻论》《现代新闻新闻评论》《新闻传播划导论》等作多部。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5月24日,由中国记协国内部、浙江省记协、浙江省嘉兴日报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协办的"嘉兴日报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与党报新闻评论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地市级党报——浙江省嘉兴市委机关报《嘉兴日报》,近年来颇弄出了一些不小的动响,并开始有了些全国性的影响。先是用年薪30万挖来一位小有名气的视觉总监,带动报社新闻图片报道及版面革新的变化。尝到甜头的《嘉兴日报》为了组建新闻评论部,在全国范围招  相似文献   

14.
说长道短     
"评论记者"值得提倡江苏张家港杨陈晨看了今年第8期《中国记者》刊登的一篇对《嘉兴日报》设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意义探索的研究文章,我深有感触。我认为"评论记者"这种机制应该成为今后平面媒体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和趋势。众所周知,过去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相互剥离的两种叙述体裁。记者若想在报道后添加些自己的评论或议论性文字,则只能通过采编手记、编后等极为局限的方式来表达。  相似文献   

15.
在传播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电子网络媒体的挑战,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嘉兴日报》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嘉兴时评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栏目宗旨,以记者视角第一时间发布嘉兴本地新闻,并加以评论,记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13日,《南方周末》D29版下半版,一则广告吸引了全中国记的眼球:《南京晨报》30万年薪招聘部室主任!广告中,《南京晨报》宣布:要招聘新闻业务部室主任8名,年薪30万,其中南京新闻编辑策划部主任、评论部主任、热线特稿部、财经证券部、科教卫部、专、副刊部、化部主任各1名,美术总监1名;还有其他采编岗位若干,平均年薪8万元;编辑记试用3个月,主任试用1—2个月。”  相似文献   

17.
马洪渠,先后在邯郸日报、深圳商报、威海日报工作,现为威海日报评论部主任,兼任山东省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理事。《冀粤鲁观潮——马洪渠新闻作品选》,是作者新闻从业30余年的作品选辑,所选200余篇作品,既有评论、消息、通讯、调查报告,也有理论文章、新闻研究等。本书对年轻记者研完新闻业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了解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变迁也有很好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陶克强  陈健 《今传媒》2007,(10):15-15
6月30日,《嘉兴日报》在杭州举办"《嘉兴日报》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研讨会".浙江省委宣传副部长高海浩,省记协主席马雨农、副主席傅上伦,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亮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新闻战线》《新闻记者》等单位的30多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嘉兴日报》的这一创新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9.
“嘉兴评论”自3月5日正式亮相以来,在报社党委、编委会的领导下,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新闻评论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嘉兴评论”开局良好,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赵振宇  邓挥林 《今传媒》2007,(12):18-20
2007年11月3日至5日,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浙江嘉兴召开.来自中宣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记协、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记协和《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新华日报》《福建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南方周末》《石家庄日报》《广州日报》《东方早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香港凤凰卫视、《新闻战线》编辑部、《新闻前哨》编辑部、《新闻实践》编辑部、《今传媒》编辑部、《中国新闻出版报》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新闻评论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高校研究生、《嘉兴日报》编辑部人员共计约20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