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相似文献   

2.
康宁 《科教文汇》2008,(4):162-162
传统的翻译伦理研究集中讨论“忠实”与“叛逆”的问题,重点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凸现了译者对原文作者的单向的忠实和伦理责任。这种伦理观在切斯特曼总结的伦理模型中被称为再现伦理。对等是翻译中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原文与译文,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赖斯的翻译思想以对等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对等再现伦理。  相似文献   

3.
魏羽 《情报科研学报》2013,(6):615-617,624
如何在翻译中有效突出信息文本功能,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奈达认为,“内容的精确不应以(译文)对原作者的‘忠实’来判断,而应以传递的信息不被译文读者误解作为判断的基准”.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本着让读者客观、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的目的,在语言表达和文体形式上利用翻译的各种技巧灵活地翻译.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其英文译文存在着不少问题.作者以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翻译的技巧和方法针对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简介的英文译文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评析.  相似文献   

4.
冯超 《科教文汇》2008,(23):251-251
保持原作的风格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译文能否逼真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对于翻译标准,有人这样定义:“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由此可见,本文试从三方面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语体风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需要传达最准确的意义,做到信、达、雅.兼容各家之长,灵活地加以运用,化解矛盾,寻求共识,以期达到最佳的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在翻译时既要注意使译文忠实原文,还要注意译文的可读性.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层面的含意和文化背景的意义,探求原文语句与译文语句的对应涵义.通过译者的内化和再创作,优化译文,灵活有效地处理翻译中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6.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保持原作的风格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译文能否逼真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对于翻译标准,有人这样定义:"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由此可见,本文试从三方面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语体风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读者的大致相同的感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习惯用法、思维方式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的变幻显然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本着“忠实通顺”的原则,正确理解原文的意义,认真领会原文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照搬原文的词语或结构,逐字逐句地“硬译”从汉译英的角度,从几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翻译的特点,对汉译英一些基本技巧进行总结,使其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吴春梅 《科教文汇》2007,(10X):201-202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10.
管文焱 《科教文汇》2008,(8):184-184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内容为先,形式对等,我们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就始终贯穿“内容对等为主,形式对等为次,多维度再现原作氛围”的思想。本文是就《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两种不同译文做了一个比较,就两篇译文在用词和修辞及意向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这两篇译文。使我们对原文的内涵和翻译原则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意义引申是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在正式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它通过延续或扩展原文的词义,调和原文和译文形式上的矛盾,使译文通顺流畅。意义引申的方式有多种,只有多练习,注意积累,才能熟练运用,培养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陈鹏文 《科教文汇》2009,(19):254-255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转换活动.其中必然涉及到语言。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翻译的语言学途径,所采用的语言学理论模式是韩礼得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篇章理论,即它对篇章意义潜势的研究。文章首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了简要的介绍,之后结合篇章的情景组合方式.探讨语言结构系统的选择在翻译中的体现,旨在说明结构的忠实与意义的忠实完全一致,译文应反映原文的情景结构组合或选择,即意义潜势,不损害原文的意义、风格和美感或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艳 《科教文汇》2010,(4):135-135,14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译界重要的翻译理论,由许渊冲先生首次提出。“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艺术;“创”即翻译就是创作;“优”即要发挥译文优势;“竞赛”即译文要来自原文,而要超过原文。这一理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本文在此做一浅见。  相似文献   

14.
<正>许渊冲是我国诗歌对外英译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将多部国内经典诗集翻译成英文,还将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凝练成理论,丰富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同时,推动了我国诗歌译介的进程。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不仅追求译文表层结构的“意似”,而且在加工处理后能传达诗歌深层内容的“意美”。此外,许渊冲还将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用到译诗上,认为翻译不应该仅让读者了解原文或喜欢译文的内容,而要发挥译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科技英语文体重在传递和交流信息,要求准确无误,久而久之形成了科技文体文采不足的误解。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以准确再现原文信息,为达目的,许多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采用原文结构,甚至一味追求字对字的翻译,置译文可读性和美感度于不顾。而事实上,科技英语用词简洁,语法结构严密,逻辑性很强,无时无刻不彰显着一种阳刚之美(mas-culinity)。相比之下,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松散疏放,呈现出一种“阴柔”之美(femininity)。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科技英语汉译中从阳刚美到阴柔美的转换,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增加科技英语汉译的美感度。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读者的大致相同的感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习惯用法、思维方式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的变幻显然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本着"忠实通顺"的原则,正确理解原文的意义,认真领会原文的内涵,本文从几个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翻译的特点,对汉译英一些基本技巧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李勍  何大顺 《科教文汇》2012,(22):146-148
翻译过程中的对等涉及读者反应及语言、文化背景等问题;新闻的独特性又决定了其翻译需有别于文学翻译等其他文本翻译。本文从新闻翻译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通过增译、减译和重组信息后的改译等策略,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所传递的信息,同时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最大趋同的认知感受。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枫红 《科教文汇》2008,(30):235-236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9.
翻译活动的复杂直接决定了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的相对性,比如我们常谈的“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都无法对之进行泛化。本文试分析翻译方法的相对性,认为“归化”和“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区分都不是绝对的。翻译行为是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过程,依仗的是译者的语言能力,因此译者必须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20.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内容为先,形式对等,我们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就始终贯穿"内容对等为主,形式对等为次,多维度再现原作氛围"的思想。本文是就《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两种不同译文做了一个比较,就两篇译文在用词和修辞及意向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这两篇译文。使我们对原文的内涵和翻译原则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