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尔·罗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是在否定传统教育思想的认识背景下提出来的。当时,美国的传统教学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学生反而成了教学中的“奴隶”。按照罗杰斯的设想,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  相似文献   

2.
殷商末年,奴隶主贵族和奴隶的矛盾很尖锐。奴隶主贵族之间,或者贵族集团之间,相互争夺也十分激烈。周文王“有亡荒阅”的法令就是当时阶级斗争和奴隶主贵族内部斗争的产物。当时奴隶土贵族拥有强大的专政力量,奴隶们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革命暴动,“逋逃”是奴隶们通常运用的斗争方式。当时奴隶大量逃亡。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他们的奴隶;他们如果捕到逃亡的奴隶,对逃奴的刑罚是极为残酷的。既然现实世界上没有一片可以摆脱奴隶主压榨的“世外桃源”,奴隶们逋逃,并不能真正从被奴役的地位解脱出来,而是往往被  相似文献   

3.
高子阳 《师道》2002,(10):18-19
看到这个标题,许多教师会惊讶,会对“奴隶型”教师这个词感到厌烦。笔者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的现状,也是几经思考写下此文,但愿能引起广大教师的思考。“奴隶型”教师必然对应着一个奴隶主,而奴隶一词的意义每个教师都十分清楚,奴隶是必须无条件地为奴隶主服务,换回的只是养活自己的那点可怜的食物。虽然当前教师与传统意义上的奴隶有着本质的差异,有着一定的薪水,但事实上一些教师在工作中是在担当着奴隶的角色,而一些校长却担当着奴隶主的角色。研究表明,中小学校长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教育家型;二是行政型(命…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学校,所谓的“校本教研”搞得人人疲惫,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感受到的都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原有的教师研究文化没有改变,却又增加了一种外在的行为评价尺度。问题出在哪?校本教研是先有“选题”还是先有“问题”?让人受累的“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期望在学校建立的一种研究制度与文化。对于一所学校,校本教研的起点是什么?有校长说,校本教研当然要有研究,但是研究什么选题呢?应该研究课程教学的专业问题,研究能够代表教师的素质已经达到了一定专业高度的问题,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不同学校的课程结构横向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奴隶制时代,奴隶逃亡以及奴隶主之间互相争夺财富,劫掠、诱骗、藏匿别人逃亡的奴隶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奴隶主禁止奴隶逃亡,奴隶制国家调整奴隶主争夺财富,包括争夺逃亡奴隶时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外历史,都是如此。我国西周初年,周文王制定的“有亡荒阅”之法和春秋时期楚文王制定的“仆区之法”,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申无宇称它们为“二文之法”。“二文之法”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对此,拙文《论“有亡荒阅”刀及相关问  相似文献   

6.
秦汉“徒”为奴隶说是五十年代主张两汉为奴隶社会论者提出的问题。近来,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中,东汉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又重新提了出来。他们认为“秦汉至王莽执政,法禁苛刻,因犯法而被罚为官奴婢的数量有显著增加。”“秦始皇帝把几十万农民变成奴隶为他去修骊山坟墓。”“秦汉时大的土木工程,多是使用奴隶。秦始皇用奴隶修筑长城和骊山坟,汉惠帝用奴隶修建长安城。”“和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冶铁业、其他矿业,主要使用奴隶劳动。”总之,“犯罪被罚为奴”是当时奴隶来源之一;秦汉“徒”都是奴隶。过去,我对此说就颇为怀疑;近日,重读秦汉史籍  相似文献   

7.
“满嘴里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这是劳动人民对一切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反动本性的深刻揭露。从孔子到林彪都是这类虚伪而毒辣的反动人物。在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丘,为了集结反革命力量,残酷镇压奴隶们的造反,扼杀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挽救摇摇欲坠的奴隶制统治,提出了“爱人”的反动说教。他说:“仁者爱人”,“仁者人也”,还声称要“泛爱众”。“爱人”是孔老二反动思想核心——“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有魅力的教师不必言语。只要往那儿一站。就有一种“气场”。诚哉斯言!因为,一名有“气场”的教师,无论言谈举止、风度气质。还是思想精神,都是学生的标杆,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立人”。要“立人”先“立课”。教师在课堂中“立”下的是什么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被“立”成怎样的人。换句简单的话说,教师在课堂中播下的是什么种,在学生身上就会结出什么果。因此,教师要用思想来立课,立下有灵魂、有深远影响的课,学生才能被“立”成有灵魂、有思想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2 6页有一段文字是 :“奴隶主死了 ,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 ,叫作‘人殉’。”这句话主语是“奴隶主” ,“奴隶主死了”又怎会“杀死”或“活埋”奴隶呢 ?应为 :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为死去的奴隶主陪葬 ,叫作“人殉”。“人殉”推敲$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11.
在一大列推荐书目中,我被这个怪异的书名吸引了。一个问题萦绕在心头,这书描述了教师怎样的状态,被谁所奴役,为谁下跪?“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是趴在地上了。”扉页上吴非老师的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有思想,有个性,  相似文献   

12.
拿破仑·波拿巴说,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经销商。这个“希望”,既包括团体的,更应该有个人的,也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所说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有一部取材于古罗马奴隶起义的电影《斯巴达克斯》,讲述了斯巴达克斯带领奴隶们起义,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的故事。影片有这样一个场景:罗马将军对几千名被俘的起义奴隶说:“你们曾经是奴隶,将来你们还是奴隶。但是罗马军队慈悲为怀,只要你们把斯巴达克斯交给我,就不会受到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长时间的沉寂之后,斯巴达克斯站起来说:“我是斯巴达克斯。”然后,紧靠他的人…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相似文献   

14.
拿破仑·波拿巴说,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经销商。这个“希望”,既包括团体的,更应该有个人的,也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所说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有一部取材于古罗马奴隶起义的电影《斯巴达克斯》,讲述了斯巴达克斯带领奴隶们起义,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的故事。影片有这样一个场景:罗马将军对几千名被俘的起义奴隶说:“你们曾经是奴隶,将来你们还是奴隶。但是罗马军队慈悲为怀,只要你们把斯巴达克斯交给我,就不会受到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长时间的沉寂之后,斯巴达克斯站起来说:“我是斯巴达克斯。”然后,紧靠他的人…  相似文献   

15.
“导”中有“放”“放”中有“导”□兰化三校栾翠萍“导”即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学更多的知识的过程。为什么要“导”呢?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还离不开教师的“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已日益为大家认识。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落实《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纲要(试用)》提出的教育目的。当前,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是:  相似文献   

18.
对于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小学学生作文中的普遍性问题,我常常用这样的话语来描述:“词与词之间,看不到想象的足迹;句子之外,感受不到诗意的延伸和飞扬。以前是统一的口气和调子,现在是单调的热闹和平庸。”归结起来说,就是语言的贫乏,集体的失语,叙述主体的缺席。我进而把它概括为两个字:“奴性。”作为教育的一个“聚合点”,作文最能透视教育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问题都会从作文当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透过作文,我们所看到的学生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奴性”的面目:历史的奴隶,文化的奴隶,教育的奴隶,教师的奴隶,教材的奴隶…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做有灵魂的教师,就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有灵魂的教师,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就是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要求、在功利侵蚀的大潮中能保持一份从容和笃定的教师,就是能赋予学生以"价值生命"的教师。有灵魂的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名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他的学生就只能是一群精神侏儒和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同志提出了奴隶哲学的问题。他们主张奴隶应该有哲学,理由是:(一)“哲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有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就必然有奴隶反抗奴隶主的哲学”。(二)“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和历史实际不符,也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教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承认哲学的阶级性,但并不认为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哲学。事实上,古希腊奴隶社会虽然始终存在着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但无论是当时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未能成为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斗争的产物和工具。在公元前八——六世纪古希腊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最早出现的哲学斗争,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反对毕达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