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方面“学生厌作、教师厌改”的情形由来已久,欲医治作文教学的痼疾,须着眼“真”、“实”二字,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相差关系”应用题就是九义教育五年制小学教学第二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建立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相差关系”应用题由“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三种形式组成。其特点是两个同类量进行差比。如何教学以上“相差关系”的三种形式的应用题呢?  相似文献   

4.
“20以内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教学纪实礼县实验小学田巧云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两个加数的和”和“求另一个加数”的应用题,初步理解这两种应用题之间的联系;(2)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及比较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解答“求两个加数的和”和“求另...  相似文献   

5.
就“求学”.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精辟论断:“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短短12字,读来,朴实无华;品之,意味深长。尤其是对为学生打基础的小学教学各核心学科的教师而言.读来.品之,当可受到应有的震撼和启迪:求学问,为什么需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注重让学生学“问”、会“问”:只学“答”,为什么非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能否致力于让学生求到真学问?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能熟练解答“已知长、宽,求长方形的面积和胤长”,却难于解答已知长方形面积及长,求它的宽。能顺利解“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难于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难于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等。究其原因,这是因为需要用上“逆推”的思路。而平常的教学中,通常只是平铺直叙的“顺推”教学,忽略了有意识的让学生“反过来想想”的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7.
在初巾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求平均速度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辨析一下“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  相似文献   

8.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经常出现求最值问题,其中采用“折叠”与“展开”求最值是这类问题的难点之一.在此,想用下面几个例题来分析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能熟练解答“已知长、宽,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却难于解“已知长方形面积及长,求它的宽”;能顺利解“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难于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学生培养目标等方面注意“综合化”和“特色”办学,是师范院校改变办学模式务实基础求发展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12.
生物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上的求“真”与求“美”同样不可或缺,作为生物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策略,在课堂中渗透教学之“美”,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结合《食物链、食物网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谈谈生物课堂教学之“美”.  相似文献   

13.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14.
“相差关系”应用题教学是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此类题由“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两大类构成,其特点是两个同类量进行差比,在教学中,学生容易在认识上出现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92年,我写过一篇“实用写作训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谈的是写作要贴近生活的观点。现在觉得这个话题还有再谈一谈的必要。为什么说有“必要”?是因为眼下的作文教学有“求巧”、“求新”、“求深”、“求高”之弊,动不动就要求学生作文“主题明”、“表达巧”;动不动就要求学生构思要新,语言要美;动不动就要求学生要从改革开放的生活激流中发掘最新题  相似文献   

16.
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学作文教学的立足点应放在通过扎实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掌握一般普通文的写作技能方面。中小学生不是创作能手,也不是少年作家,作文不应该过分强调“求巧”、“求新”、“求深”、“求高”。 叶老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文中说:“其实国文所包括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  相似文献   

17.
灵活机动,横向穿插,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互补互促,让教师的主导作用贯串在动静各个环节,使几个年级同时传递信息畅通无阻。“动中求静”是直接教学中学生活动形式的需要,也是教师对处在自学的年级进行必要穿插辅导的需要;“静中有动”是在间接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辅助手段,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作业量多少、难易度不当、情绪上好坏等阻力。  相似文献   

18.
张玲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128-128
教学常规通常指备课、上课、作业留批、课外辅导等一系列工作。我们本着“备课求‘实’、上课求‘活’、作业求‘变’、辅导求‘效’、考评求‘真”’的原则,抓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因为小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概念题的正确解答.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总有这么一部分学生,在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时,常常混淆不清,方法用错.为此我在“倍数”概念教学中注重强化对比教学,有一定的效果,具体作法是:一、注重求“一倍数”与求“几个一倍学生解答有关“倍数”概念题时,解题方法的错误,关键是数量关系分不清.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倍数”概念的基础上,强化有线段图进行对比分析教学.如在“倍数”概念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组浅显易懂的题目.如例1.小明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爸爸今年多少岁?分析:谁的年龄是一倍数”,谁的年龄是“5个这样的一倍数”.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学习总是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和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新知识进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中“求两数相差多少”一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转化为:求剩余”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减法概念去分析“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量关系,找到解答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