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清人得舆《京都竹枝词》中的两句诗,一语道尽了当时以读《红楼梦》为时髦的风气。  相似文献   

2.
培养年轻人思考人生的能力,是让他们读《理想国》、跟着苏格拉底的质疑和挑战自己去想问题呢,还是在《论语》中找一些现成的道德训诫?救孩子如何做人,是让他们读《富兰克林自传》呢,还是《曾国藩日记》?培养孩子的感性,是《战争与和平》好,还是《红楼梦》好?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很喜欢读《红楼梦》,自己反复读。也劝人反复读。他多次谈过应该怎样读《红楼梦》,笔者之一有机会听过一回。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来我给新闻班讲课中,总是极力推崇《红楼梦》。这因为在我自己的26年的新闻实践中,总觉得《红楼梦》同记者应该结成“忘年交”。因而每每想写一篇“记者与《红楼梦》”的文章,揭示一下《红楼梦》对记者和新闻写作的好处,但由于属一孔之见,是否有普遍意义,不得而知。小时读《红楼梦》,总觉得写的尽是吃饭穿衣,婚丧嫁娶和谈情说爱的生活小事,婆婆妈妈的,读不入去;当时爱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尽管是半文半白,但写的“打仗”,仍然囫囵吞枣地将它读完了。到了大学,才通读了《红楼梦》。工作之后,随着阅历的加深,才体会到《红楼梦》是一本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5.
红学家周汝昌曾说:"曹雪芹一生都在思考着一个人生命题:就是人应该怎样活着?应该怎样与他人相处?"细读《红楼梦》,这种平和的人生命题遍布在巨著的字里行间。读过《红楼梦》的人,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命题:在多数不幸女儿  相似文献   

6.
书架     
文学艺术《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作者:王蒙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版定价:28.00元提要:在王蒙看来,《红楼梦》首先是一本人生的大书,值得我们用一生经验细细品读。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08,(2):128-128
1962年,著名作家茅盾一次曾向青年作家指出,如果要当一位优秀作家,一定要认真读我国文学名著。因此茅盾亲自开出书单:《离骚》《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牡丹亭》《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金瓶梅》。  相似文献   

8.
读《红楼梦》,看《红楼梦》,听《红楼梦》,尤其是听.已成为当今电视生活的一部分。中央电视台自从开办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百家争鸣,让一部《红楼梦》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不爱读书的部分年轻人心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另一方面,百家都讲.特别是讲红楼者居多,所以个别专家也有误导,也难怪,红楼已形成了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赞佩曹雪芹的。他著《中国小说史略》时,谈及《红楼梦》,语气很是实在,评价之高,在他的学术随笔中,是很少见的。《红楼梦》影响了鲁迅没有?看看《呐喊》、《彷徨》,以及他的杂文集,大约可看出一些。鲁迅一生,得之于古小说的知识很多。他幼时读了大量野史、笔记,而尤对小说垂青。其中《红楼梦》,一直是他很爱读的书。他晚年写杂感,也常引用曹雪芹笔下的掌故,有的很贴切,我们读了,可以感到他是个深解《红楼梦》的人。 除了《中国小说史略》与《〈绛洞花主〉小引》中那些谈《红楼梦》的漂亮文字外,我们至今很难看  相似文献   

10.
1987年,一座仿古大观园在我县淀山湖畔落成。中外游客人流如织;《红楼梦》电视剧和电影也都在这里拍摄。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县一批“红学”爱好者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成立了红楼梦书友社。对这种以书会友的民间读书研究活动,我们县馆予以大力支持。该社的宗旨是:利用青浦得天独厚的条件,“读红”,“研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把《红楼梦》当历史来读。他认为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不了解社会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对《红楼梦》的评价相当高,曾多次强调《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部书,并认为这是一部写得最好的中国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12.
南京红学家孔祥贤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考证,提出了《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曹頫的论断。他阐述这一观点的专著《红楼梦的破译》最近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一孔祥贤是中国银行江苏分行的研究员,今年74岁。早在1973年,他读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就觉得其中许多观点不能服人,特别是关于原作者是曹雪芹的论断破绽很多,站不住脚。于是,他阅读了大量研究《红楼梦》的书刊,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潜心钻研,探本求源,  相似文献   

13.
我之读“红楼梦”秦建平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红楼梦》不可不读。三读之后,心中感觉平平,似乎也没有怎么理解此中微言大义。但旁观其它评论家的论断,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曰《红楼梦》乃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二曰各人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出...  相似文献   

14.
副刊巧命名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陆机《文赋》的名言。为文作赋如此,为书刊命名就更需要这一手——运用极值原则,高度概括,以一言而统全文的表现功力。《红楼梦》《水浒传》的命名,就是范例。《红楼梦》其名,是作者从《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拟名的比较中定下的。又据说,施耐庵写作《江湖豪客传》脱稿后,反复推敲,对书中情节大都满意,就是觉得书名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有个很有名的话头,大抵是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叹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相似文献   

16.
正前几日有位记者电话里向我提出一个关于阅读名著的问题。他说:"4月2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选亚洲十大名著,排第一的是《红楼梦》,而去年7月某出版社评‘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也高居榜首。有分析认为,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不愿读名著,认为它难懂。我想请您谈谈读《红楼梦》等名著的意义,以及年轻人为何不愿读,应该怎样读?"当时我在电话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但想到他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报告文学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它以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边缘性文体,是新闻与文学聪明漂亮的“混血儿”。它的新闻性就要以真见长,以真服人,以真取胜。长期以来报告文学已经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一种信誉和默契,只要一看标有“报告文学”字样的作品,就相信它反映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是经得住事实的核对和检验。如果在真实材料中塞进虚假的东西,那么就像《红楼梦》里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假的东西塞进真的里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国光红先生以文化考证的方法,以《红楼梦》脂评本为依据,发现《红楼梦》与脂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以《〈红楼梦〉索隐》一书写了两本书的内  相似文献   

19.
黎海滨 《新闻前哨》2014,(9):103-103
《四十五岁才明白》(《前卫》杂志主编黎海滨著,2014年4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150篇散文(随笔).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以“越读越明白”为主题,收录了作者研读《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名著的心得体会;下卷以“越活越明白”为主题,收录了作者身处“不惑中年”的独特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关于它的得名历来多以为是因根据“论”的“论纂”之意。但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借用“右文说”的观点来考察这一问题,即凡从“仑”得声的字多与“条理”、“规则”这一涵义有关;而《论语》之“论”之所以应该读为平声,则又是一种破读。故而,“论语”就是“伦语”,也就是一本阐发人生伦理规则的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