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1998,(4)
许广平在论及鲁迅编辑工作的特点时,曾说过:“先生每编一种刊物,即留心发现投稿者中间可造之才,不惜奖掖备至,稍可录用,无不从宽。”我们今天翻开厚厚的《鲁迅日记》和《鲁迅书信集》,从字里行间几乎处处可以触摸到鲁迅关怀青年作者的拳拳之心和为“可造之才”充当...  相似文献   

2.
期刊个性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成功的期刊,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色。有个性才有特色,个性与特色的相互交融和不断深化,就形成期刊的风格。个性特色是一本成功期刊个性化的灵魂,也是一本成功期刊风格化的标签。独特的个性、稳定的风格,是一本期刊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走向市场、占领市场的重要条件,如《读者》之清新隽永,《读书》之广博厚重,《收获》之老成持重。鲁迅说:“每种刊物应有其个性,不必雷同。”(《许广平忆鲁迅》)邹韬奋先生也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韬奋文集》第3卷)那么期刊的个性是如何形成和体现的呢,本…  相似文献   

3.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致许广平书简》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全书收集了鲁迅在北京时期、厦门时期,以及在上海时期回京探亲时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七十八封,全部根据当年鲁迅致许广平的原信手迹录出发表。编者还对书信作了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4.
作为给儿童阅读的期刊,题名日“小朋友”,那是再贴切、再好也没有的刊名了。它,充分地表现出这个刊物是儿童自己的刊物。如果这个刊物真正能够把它编成名副其实的“小朋友”,那一定会受到广大小读者的热烈欢迎的。如果编辑需要了解自己编的这个刊物好或差,作家需要知道自己写的作品优或劣,那么,从儿童文学范畴来说,儿童是最忠实的审判员,也是最公正的评论家。听听这一庄严的声音吧! 鲁迅先生说:“……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慎重,做起来也十分烦难。”这是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古都南京是鲁迅思想的启蒙之地。许广平曾说:鲁迅对于“学生时代,他最高兴回忆到的是十多岁在南京”。周作人也说过:“鲁迅与南京的关系相当不浅”。  相似文献   

6.
所谓兄弟     
这是一本由鲁迅夫人许广平在五十多年前写成的完整记录鲁迅一生经历的书籍。本书详细描写了鲁迅与党、与家、与文化界和友人的相处以及与黑暗势力的斗争。同时,它也是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手稿本首次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7.
2008年,许广平诞辰110年,逝世40周年。怅然撰写本文,以为纪念。 鲁迅猝然逝世,许广平化悲痛为力量,很快就投人了整理和补充鲁迅遗著的工作。她编好了《夜记》。她编好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译丛补》。她最后确定了《汉文学史纲要》的书名。这些书除《夜记》外,又都由她编入1938年版《鲁迅全集》。许广平的这些工作,为参与编辑出版1938年版全集的胡愈之、郑振铎、王任叔所肯定,也为冯雪峰、王士菁编定的1956年版全集和胡乔木、林默涵最后定稿的1981年版全集所肯定。许广平的这些工作,大半个世纪以来,更为海内外千千万万鲁迅著作的读者和广大鲁迅研究者所肯定。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经常节衣缩食地印书,又爱向相熟者和不相熟者赠书,但据他的夫人许广平说,他可不喜欢借书给人,“除非万不得已,遇到来借,倒不如另买一本赠送较妥。”鲁迅先生为什么宁可买书奉赠,却就不愿意将书借出呢?这跟他爱书如命的脾气有关。许广平同志说:“他处理他的书籍……似乎是比生命还着重”。这决不是溢美之间。试看鲁迅先  相似文献   

9.
散木 《中国编辑》2006,(3):68-72
一、在五四热潮中成长起来的出版界新秀 许广平曾在《鲁迅和青年们》一文中特别提到了李小峰和他的北新书局。她说,鲁迅和这家书局,历史关系最为深厚。1920年鲁迅应聘到北大授课之时,当时北新书局的源头——北大五四刊物之一的《新潮》月刊和五四新文化团体之一的新潮社已经成立有年了,而北大学生李小峰正是其中的一位弄潮儿。  相似文献   

10.
杂志的风格     
杂志的风格是杂志的生命。一份杂志创办以后,应该展现与众不同的风采,才有可能以自己的花色和芳香吸引读者,在杂志的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与人雷同,别人取代了你的位置,你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韬奋总结办《生活》周刊的经验时曾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千人千心,百人百面,杂志也一样,应该不苟同,不盲从,自…  相似文献   

11.
三、关于萧红鲁迅与女作家,关系最密切的,当首推萧红。有些人也就因此而散布流言。朱大可在《鲁迅和他的女人们》一文中提出的"疑点"主要是:1."萧红可以自由出入鲁迅房间,这原是许广平才有的权利。"2."萧红与鲁迅交谈甚欢,许广平似乎意识到了点什么",就"将萧红拦在楼下"。这两点都是许、萧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些情况而被歪曲而成。笔者根据鲁迅日记等记载,还可以补充两个"疑点":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11)
勾勾画画费思量「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五文/管益农版式、装帧是支撑书刊报纸整体质量的结构骨架,一向为鲁迅先生所重视,不仅在编辑过程中精心设计,而且视为校对的重要环节,细心勾画,颇费思量。许广平在回忆鲁迅怎样对待写作和编辑工作时说:“鲁迅常常亲自做校对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彦 《新闻爱好者》2011,(16):142-143
《译文》是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热情关注的刊物,它诞生在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时期,历经创刊、停刊、复刊、再停刊的复杂过程。《译文》具有明确的办刊宗旨,鲜明的刊物个性,实事求是的书刊广告,在编辑过程中,鲁迅表现出强烈的编刊责任感、勤奋的实干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4.
《译文》是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热情关注的刊物,它诞生在国民党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时期,历经创刊、停刊、复刊、再停刊的复杂过程。《译文》具有明确的办刊宗旨,鲜明的刊物个性,实事求是的书刊广告,在编辑过程中,鲁迅表现出强烈的编刊责任感、勤奋的实干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5.
乔安 《出版参考》2010,(10):38-39
为人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 许广平这样描述鲁迅的外貌:“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绝不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但在讲台上,在群众中.在青年们的眼里所照出来的真相却不一样。他那灰暗的面孔这时从深色的罩上面纱的一层灰暗放出夜光杯一样的异彩。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就好像饮过了葡萄美酒一般的舒畅。两眼在说话的时候又射出来无限的光芒异彩,精神抖擞地,顿觉着满室生辉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8,(3)
一枝一叶总关情——鲁迅是怎样办期刊的(之三)文/管益农办刊物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有足够的稿源,作为刊物的主编或编辑,日常大量的工作也是同各式各样的稿件打交道。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四面八方的来稿的呢?如果借用一句古诗加以比喻的话,“一枝一叶总关情”是...  相似文献   

18.
在许广平同志写的《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个叫徐诗荃的文学青年,经常寄稿子给鲁迅先生,要求推荐发表。鲁迅先生看到徐诗荃的稿子都是指责当时反动学校黑幕的,就把它登在《语丝》上,有时也推荐给别的报刊发表,为此,鲁迅先生遭到反动当局通缉和帮凶文人的指责。稿子发表后,徐诗荃感到很害怕,他觉得好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过年     
鲁迅过年,既有和常人相同的一面,更有和大家不同的地方。和常人相同,是说鲁迅也要休息,也要娱乐。每当春节到来,他也不免要“游厂甸”、“逛书市”、“添菜饮酒”,走访师友。1928年和1929年的春节期间,他还同许广平、柔石、周建人等去观赏电影。但是,他的过年,又确有和大  相似文献   

20.
1938年8月,距鲁迅先生逝世一年零十个月,中国第一部《鲁迅全集》600万字煌煌巨作,共20册,便在上海“孤岛”奇迹般地全部出齐.在出版筹备过程中,王任叔做了大量繁重、琐细的具体工作.茅盾在回忆录中说:“实际上编辑工作,只有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等少数几个人在做.”初版《鲁迅全集》的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值得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