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数式是指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不仅要掌握列代数式的方法 ,更要注意列代数式在解题中的应用 ,有不少数学题目 ,能通过列代数式获得解决 ,如下面几例 .例 1  ( 2 0 0 2年“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初一培训题 )某商品出售一种商品 ,有以下几种方案 :( A)先提价 10 ,再降价 10 .( B)先降价 10 ,再提价 10 .( C)先提价 2 0 ,再降价 2 0 .( D)先提价 30 ,再降价 30 .在这四种销售方案中 ,价格最低的是方案 .解 :说原价为 a元 ,将这四种方案的实际价格分别用代数式表示 ,则…  相似文献   

2.
对于黄庭坚的词,历代评价颇不一致,褒之者如陈师道云:“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后山诗话》又如李清照云:“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论》)贬之者则如陈廷焯云:“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匪独不  相似文献   

3.
"物业"并非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人认为“物业”是一个新词。如《现代汉语词典》(2002修订版)将它收录在“新词新义”部分,解释为“多指房地产(如公寓、办公楼等)。”实际上,“物业”一词古已有之,早见于宋代。如袁宾先生编《宋代语言词典》中就收录“物业”一词,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为例:“广  相似文献   

4.
在《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里,“行行”是文言重叠词,不是文言叠音词;在《论语·先进第十一》的“子路,行行如也”里,“行行”是文言叠音词,不是文言重叠词。文言叠音词,又叫重言词,是指用重叠音节的办法构成的词;文言重叠词,是指单音节词重叠运用的语法现象。二者虽都有字面上的重叠,实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如: 甲、洋洋《岳阳楼记》辘辘(《阿房宫赋》)潺潺《醉翁亭记》) 琅琅(《祭妹文》) 乙、熙熙(《捕蛇者说》)坎坎(《诗经·伐檀》)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区区(《过秦论》) 丙、物物(《孔雀东南飞》) 种种(同上)时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一文(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有好几个带“旦日”的句子: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半,为击破沛公军!”2.(项伯)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这里的“旦日”,一般都理解为“明日”或“第二天”。实际上,这种解释并不妥当。在古汉语中,“旦日”是多义词。它可以表示“明日”,也可以表示“第二天天亮之时”。众所周知,词的多义性,是就孤立的词来说的,一旦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报》载:“2002年1月12日我国首次公开召开铁路价格听证会,由国家计委有关人员及社会各方面人士33人参加,对铁路价格在春运期间提价进行听证”。由于这是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性价格听证会,所以社会反响强烈,一时各地的公路春运价格听证会也相继展开,天津也首次举行了行政处理听证会。  相似文献   

7.
这次,我们抽查的217份语文(乙)的试卷中,出现了一些较为普遍的错误。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许多考生由于不懂“自若”、“庶几”、“卒”、“意”、“被”等几个实词,因而句子点不断,译文谬误百出。那么,这几个词儿是不是中学没有学过的呢?都读过。如“自若”一词,学生在《过秦论》中就读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意”、“庶几”等词儿,在《指南录后序》一课书中也见过:“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卒”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更屡见不鲜,如在《海瑞传》中就有“居正惮瑞(?)直,中外交荐,卒不召”这个句子。由此可见,这次试题出得非常恰当,那几个实词高中华业生并不生疏。问题在于学生学过后,  相似文献   

8.
同义词连用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如“畏惧”一词。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畏”和“惧”都作“怕”或者“害怕”讲。又如“恭敬”一词。《论语·子路》云:“居处恭,执手敬。”朱熹批曰:“恭主客,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虽然“恭”着重外貌,“敬”着重在内心,但是连用时,都有“敬”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这类构词现象更是俯拾皆是。如“选择”一词,“选”和“择”都有“挑拣,选”的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相替代。“择优录取”,也可以说“选优秀的录取”。又如“等待”一词,在“待会儿再去”,“就地待命”,“待酒家更衣”(《水浒》)里,都有“等”的意思。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如:道路、穷尽、隐瞒、琐碎、笨拙、弥补…… 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一构词现象,那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可以根据熟知的字义去推断另一个字的意思。如《出师表》中:“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如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0.
沈雄《古今词话》引沈谦语:“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觉张郎中、宋尚书直衙官耳.”以“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词坛地位之尊,只能充当“衙官”,而李后主“仍不失为南面王”,足见李煜在词史中享誉之高.谭献在《词辨评》中亦云:“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统观李煜词作,不过三十来首,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声色享乐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菩萨蛮》“花明月暗”;(二)清愁隐逸型,如《捣  相似文献   

11.
全展同志认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句中两“而”字不表示转折,而表示假设,译作“如果”(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期)。我们不同意这个意见,理由有二。 (一)“而”字表示假设这个用法古人的确早有论断。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犹如也,”又:“而犹若也。”近人杨树达《词诠》卷十亦谓:“而,假设连词,用同如。”这个结论是根据异文、互文资料总结出来的。如:  相似文献   

12.
“两面词”与“反训”说略周照明所谓“两面词”也就是同一个词兼有相反的两面意思。如“仇”,既可以指好的方面,如“同伴”“配偶”:《诗经·周南·兔直》:“公侯好仇”;曹植《浮萍篇》:“来为君子仇。”又可以指坏的方面,如“仇敌”:《史记,秦始皇本纪》:“相...  相似文献   

13.
学会从实际问题列代数式,是列代数式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会从实际问题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把这种数量关系转化为代数式. 本文以实际问题为例,谈淡这个问题(举例均选用各地中考试题). 一、市场营销问题例1 某商品价格为a元.降价10%后,义降价10%,销售额猛增.商店决定再提价20%,提价后这种商品价格为( ).  相似文献   

14.
义训     
训诂中最基本的方式,用当代的词解释古语词,或用通行词解释方言词的意义。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租、元、胎、俶、落、权、舆,始也”。用“始”(即开始)来解释“初”以下各个同义词。又如西汉杨雄《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东晋郭璞注:”党,朗也,  相似文献   

15.
文言中与“说”近义的词很多,这里仅将使用频繁、且易造成混乱的几个词予以分析比较,以期得到一点较为明晰的认识。一,曰。相当于现代的“说”,还可表“叫做”.如:① ,“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②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曰能”即“说(他)能干”《教参》解作“为,是”,殊属不妥。“曰谢庄”即“叫”谢  相似文献   

16.
“煽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鼓动”(别人去做坏事)”,无疑,“煽动”是作为贬义词看待的。如:(1)资产阶级煽动民族歧视,使我们彼此仇恨。(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2)在这股阴风的煽动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吴吉昌当作斗争对象。(穆青等《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煽动”这样用就极鲜明地表现了某些人的险恶用心。但如果将“煽动”褒用的话,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我们可以从巴金的作品中看到这个贬词褒用的例子。如:(3)他们聚精会神一字一字地读着,他们的灵魂也被那些带煽动性的文句吸引去了。(巴金《春》)(4)“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检读古典文献资料可知,古人常将南斗星简称为“斗”,并与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并称,作“斗牛”。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文天祥《念奴娇·驿中别友人》:“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今人所编的古诗文选本经常收录这些作品,并对其中“斗牛”之“斗”作有注译,且一般注作(或译作)“北斗”。如,天津古籍书店出版的白话译注本《古文观止》译王勃文,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注苏轼文,张璋、黄畲《历代词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注文天祥词,就是将“斗牛”之“斗”释为“北斗”。但也有学者认为将此“斗”解作“北  相似文献   

18.
“变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对人态度突然变得不好.即“翻脸”,如“他一变脸,六亲不认”;二是指戏曲表演特技,表演时以快速的动作改变角色的脸色或面容,多用来表示人物的极度恐惧或愤怒的心情等。近一段时期报刊上对“变脸”一词却出现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例如:(1)《正大综艺》将在5月全面改版,“变脸”后的《正大综艺》将强化参与性与戏剧性,同时将设置诱人  相似文献   

19.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之句,由于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义绝”一词,这给我们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注释都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种译法是就字面上翻译,笔者认为不太准确。其实,“义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离婚方式。中国古代离婚主要有三种方式:“出妻”“义绝”及“协离”。“义绝”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白虎通·嫁娶》:“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相似文献   

20.
阅读文言文,有时遇到这样的词,在语法上作单个词来用,在意义上解释的时候,往往要分析做两个词来讲。具有这样特点的词.文言语法中称之为“兼词”。中学文言课文中为数不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诸”有时要分析成“之于”或“之乎”两个词来讲。如: 例(1):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将它投到勃海的边上,隐士的北面去。例(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